小夹板固定方法是一种较为常用的骨折外固定手段,主要应用于四肢长骨闭合性骨折的固定,是治疗肢体骨折的重要固定方法之一,使用夹板固定具有防止骨折发生移位、减少患者的疼痛感以及促进骨折处正确愈合的作用。在夹板固定期间,患者需要在家进行长时间的休养,正确的家庭护理就显得格外的重要,为了增加大家对夹板固定后护理知识的了解,以及更全面的认识家庭护理,本文从注意肢体位置、预防并发症、保障卫生、保障夹板固定有效、加强饮食护理等几方面对骨折小夹板固定后的家庭护理做简单介绍。
一、注意肢体位置
为了促进患者消肿及血液回流,应保障患肢高于心脏平面。下肢骨折的患者平躺时保障患肢抬高30 度左右,可在患者跟腱部位垫一个软枕将足跟悬空,膝关节呈现轻度屈曲状态,需要搬动肢体时需要双手平托患肢进行移动,患者不可以自行抬起下肢进行远端移动。上肢骨折的患者处于卧位时,可以使用软枕等物品对患肢进行垫高,保障前臂与心脏成水平位,有利于消肿的同时可以保障夹板固定完好,起床后可以使用三角巾和前臂吊带对患肢进行托举,将患者悬吊于胸前部位保障患肢高于心脏。
二、预防并发症
(一)警惕血液循环障碍:骨折小夹板固定的患者出院后,患者及家属应加强对患肢血液循环情况的观察,以免发生血液循环障碍导致严重的后果,血液循环障碍超过6 小时将发生不可逆的肢体组织坏死。部分骨折的患者因就诊较早,肢体肿胀情况不明显,进行复位及夹板固定后发生了肿胀持续加重的情况,导致原本的夹板过紧引发血液循环不佳:部分患者会出现皮肤颜色的改变,如患肢皮肤出现青紫、苍白等颜色改变,则说明发生了血液循环障碍;当患肢的皮肤温度明显低于健侧肢体的温度,甚至手触之有冰冷潮湿的感觉,患者存在血液循环障碍的情况,需要及时处理;骨折处、整个患肢出现了持续性的剧烈疼痛,则提示患者有发生血液循环障碍的可能;患肢出现了感觉麻木、迟钝,甚至感觉不到患肢的异常情况时,应警惕血液循环障碍的发生;患肢出现了肢体力量减弱、未固定关节活动受限等情况为神经、肌肉缺血的表现,需警惕血液循环障碍,应及时处理。
(二)警惕压迫性溃疡和压伤的发生:一般在进行夹板固定后,患肢的疼痛感与肿胀都会呈现逐渐减少的状态,少部分患者会发生肿胀加剧的情况。当夹板边缘处皮肤出现压痕、发红、发热,夹板内皮肤有灼烧痛或持续性疼痛等症状时,要警惕患肢被压伤、出现压迫性溃疡等并发症,需要及时处理。
三、保障夹板的卫生及个人卫生情况
在使用夹板固定患肢期间,要注意夹板的清洁情况,避免汗渍、菜汤、细泥沙等污物和水分污染夹板,防止污染物对患者皮肤刺激引发瘙痒、皮炎、溃疡等皮肤问题,如果不慎发生了污染的情况,应及时去往医院进行夹板的更换。使用夹板期间,应保障患者个人卫生,因为患者活动受限,家属应帮助患者做好清洁工作,尤其在天气炎热、潮湿时,患者家属可以使用温水对患者进行擦浴。为了避免沐浴产品和水分对患肢的影响,擦浴时应尽量避开患肢,并严禁对患处进行擦洗、冲洗、浸泡等行为。
四、保障夹板固定有效
骨折部位一般在固定复位处理后3-5 天内会逐渐消肿,患者家属应加强对夹板松紧度的关注,随着肿胀的消退,原本松紧适合的夹板会变得宽松,无法对患肢进行有效固定。正常有效的夹板应固定保持 1cm 的移动度,当发生松弛时应及时对夹板固定松紧度进行调整,家属如无法正确的调整时,应去往医院请医护人员进行调整。
五、加强饮食护理
患者骨折后,建议加强饮食护理,适当的增强营养有助于患者的康复,因为卧床会导致肢体发生失用性萎缩、骨矿物质的流失,还会导致维生素D 合成的减少影响钙的吸收,总之长时间卧床会引发患者发生失用性脱钙,不利于骨折部位的愈合,所以应在医生的指导下每日加强钙和蛋白质的补充,如选择瘦肉、牛奶、豆制品、鱼、虾等富含蛋白质兼顾补钙的食物,同时应保障蔬菜和水果的摄取,尤其发生下肢骨折和腰椎骨折的患者,因为行动受到限制需要长时间的卧床休养,长期的不活动会导致肠蠕动减慢、消化能力减弱,饮食要保障富含纤维的食物的补充,注意避免发生便秘的情况,饮食以清淡为主,减少食用过于辛辣、刺激、油腻的食物,以免加重胃肠道的负担,导致消化不良等胃肠道问题出现。
总结:综上所述,在骨折小夹板固定术后,因为患者出院休养的时间更长,要加强对家庭护理的重视,患者及家属应积极学习了解夹板固定的护理常识,避免因对护理知识的匮乏引发的护理不当,进而影响患者的康复,好的家庭护理对促进患者的康复有着良好的作用。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