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点感悟

  • 来源:素质教育
  • 关键字:小学,语文,教学
  • 发布时间:2021-07-16 14:44

  【摘要】语文教学在中国教育科目中处于主体地位。搞好语文教学,是广大中小学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然而,某些语文课教学却不尽人意,为上课而上课,完全不顾语文学科的特殊性,忽视了语文学科应有的地位,忽视了语文学科的功能。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些新的理念为我们语文教学提供了正确导向,预示着语文课堂教学将彻底改变过去以“一言堂”为主要形式,以应试为主要目的的枯燥无味的教学现状,代之以激发学生求知欲,开启学生智慧的充满生机活力的现代课堂教学。语文课堂要焕发生命活力,就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彰显自己的个性。

  一、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乐趣中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力求做到让学生变得鲜活,让学生学得兴致盎然,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享受学习的乐趣,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如在教学《老树的故事》一课时,我先在课前精心地制作了各种老树的图片,在导入新课时,我采用了故事导入法,告诉学生今天老师给他们请来了一位老树爷爷,然后出示老树的图片,把它们贴在黑板上,学生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被激起。在此基础上,揭示课题。这样的教学,学生就会容易入情入境,展开想像,比起简单的讲述更能激发学生的灵性,开启学生学习之门。

  二、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全面展现自我

  新课标强调: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巧设问题,引导学生,点拨学生的思路,学生要通过自己的活动,获取知识。所以说,课堂舞台上的主角不是教师,而是学生。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不可能有高质量和高效率。心理学家认为:“课堂上只有经常性启发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知识,寻求答案的最佳学习状态中。”如在教学《老树的故事》一课时,揭示课题后,我先让学生围绕课题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课文,把找到的问题答案用直线划出,不明白的地方用问号标出。自学时要求学生做到边读边想边动手。通过这样动手、动口、动脑训练学生,能促使他们在最大限度里发挥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在自主学习中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因此,课堂教学中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在全方位参与中学习,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率,使语文课堂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三、放飞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习

  在语文教学中,构建语义的理解、体会,要引导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胆的各抒己见。教师应因势利导,让学生对问题充分思考后,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知识的积累等发表不同的见解,对有分歧的问题进行辩论。通过辩论,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感悟,懂得了知识是无穷的,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体会学习是无止境的道理。这样的课,课堂气氛很活跃,其间,开放的课堂教学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教师也毫不吝惜地让学生去思考,争辩,真正让学生的思维在无拘无束的讨论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给课堂教学注入生机。如在教学《老树的故事》一文时,我问学生:“学了这个故事你们明白了什么道理?”大部分学生都回答了只有耐心、虚心、认真地学习,才能学到真本领。可有一个学生却回答的不同,她说我们要保护环境。他的回答激起千层浪,学生们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并列举了一些好的学习方法。最后,我在学生们讨论的基础上作了全面的总结,使他们对课文的寓意有了比较正确的理解。这样做,保护了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让他们的个性在课堂里得到了充分张扬。

  四、改教学方式“呆板”教学内容“枯燥”为灵活多样创新教法

  语文课程的教学方法直接关系到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在课程建设和改革过程中,我们始终将能力培养放在中心位置,打破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突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开展以任务为中心的互动式教学。有些语文教师教学方式呆板,严格按照教案书从字、词、句、段、篇的结构进行,五环节进行,按步就班,环环相扣,一样也不落下。甚至有些内容还反反复复,左讲右讲。讲解的内容面面俱到,担心这里讲不到,那里讲掉了,更担心学生学不会,考试时又出现这些内容等等,却没有时间让学生训练。因此,教学效果也大打折扣。究其原因是重难点难以突出,没抓住主要内容,该训练的得不到训练。学生长时间处于疲劳学习的氛围中,兴趣得不到激发,天长日久,课堂显得非常呆板。一堂语文课只要抓住几个突出的地方,讲得精彩,学生感兴趣,学得轻松,让他们自觉自愿参与进来,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得到自我训练就足够了。小学语文教学不要只停留在传统的教学上,要从语文教学这一载体上作研究,找到语文教学中所存在的共性,再把语文教学的内容作重新整合、归类。从而把这些研究后的内容重新运用到教学,使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教改应走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发展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的路子。语文老师不能只去追求形式而不求效果的花里胡哨的做法,教师要在认真钻研教纲的基础上,认真研究阅读,口语交际和作文等专项研究。要避免固步自封,虚心的借鉴别人成功经验,使自己也能在教学上形成独特的风格。不管哪种教法,都必须符合我们的实际,我们既不能好高骛远,又不能裹足不前。语文教学是最强调其科学性的。语文教师必须要做到这一点,否则教学就没有活力。语文教师要深研教材,吃透教材,把握教材的脉络,掌握好语文教材的精神实质,并运用于语文教学,进行科学设计,设计出更新颖、独特的教学方案,进行大胆尝试。

  综上所述,我们每一位教师只要认真学习教育理论,随时注意自己的教学行为,随时反思,不走弯路,少有偏差。善于查找自己在语文教学中存在的误区,找到解决和改进的办法,从而推动语文教学的快速发展,才能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树青.对抓好小学阅读教学的一点体会[J].小学时代:教师,2012 (4):30.

  [2]高玉琴.小学语文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读中感悟[J].散文百家旬刊, 2016(2).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