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德育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及其渗透
- 来源:素质教育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小学德育,优秀传统文化,渗透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1-07-16 15:03
【摘要】小学是义务教育中的基础阶段,是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和精神追求的重要时期。在多元文化价值冲突的当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道德追求等等都是小学德育中的重要资源。因此,小学德育中必须重视优秀传统文化价值的发挥,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促进小学生整体道德水平和文化素质的提升。文章就小学德育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及其渗透进行了分析。
一、小学德育中优秀传统文化渗透的意义
(一)增强小学生文化自信
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很多优秀传统文化延续至今一直发挥着它的价值。如春节已经成为国人团聚的重要时刻,中秋成为国人追思的佳期等。这些璀璨的传统文化无不显示着国人的文化自信。但是在多元文化并存的当下,很多孩子都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影响。比如,很多小学生喜欢过圣诞节却抱怨过年没意思等,而这些情况不得不引起我们深思:在这样背景下成长的孩子们,为什么会对民族文化没有兴趣。因此,这就迫切的需要对少年们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目标,将适宜小学生的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其中,让学生从基础教育阶段开始接触优秀传统文化,不仅能使其更好的了解传统文化的精髓,同时还有利于帮助学生建立文化自信。
(二)提升学生道德品质
道德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加强小学生德育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我国当前教育中,仍旧存在重智力发展忽视学生道德教育的情况,最终导致学生文化知识水平高而道德修养不足的现象,违背了立德树人的根本目的。而要改变这一问题就需要切实的做好德育工作,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小学生道德中想要提升他们的文化品质,首先,需要让他们明确哪些道德规范和准则是正确的,要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而这些行为准则都在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等当中,这些也是小学学校德育的主要内容。另外,优秀传统文化中所具备的诚信、节约、礼仪等等规范,也是提升小学生道德品质的重要内容。因此,德育中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不仅能够丰富德育教育体系,同时也能更好的促进学生道德品质的提升。
(三)提升德育教育效果
小学德育中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不仅能让学生受到良好的学习氛围熏陶,同时还有助于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生活习惯以及思想品质的形成。小学生正处在正确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他们对各种各样事物的认知还没有准确的辨别能力,没有建立自己的判断标准,因此,很容易受到一些不良因素环境的影响。而加强优秀传统文化在德育中的渗透,不仅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思想,同时还能使其潜移默化的转变自己学习的态度,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质量,进而形成更优秀的素养[1]。在优秀传统文化长期的影响中,良好的行为习惯也在逐渐的形成,小学生也能正确面对自身的优缺点,进而更好的融入学习、融入集体当中去,这些都对他们未来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意义。
二、小学德育中优秀传统文化渗透策略
(一)完善校园德育文化建设
环境对道德养成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小学阶段是学生道德认知发展的重要时期,是他们良好的行为和正确观念形成的关键阶段,加强校园德育文化建设不仅能对学生德育起到引导作用,同时也能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首先,学校要做好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将优秀传统文化因素融入到校园整体规划当中,比如,在校园中点缀名人雕塑、校园专栏中设置名人名言等等。其次,要丰富学校精神文化建设,提升教职工个人素养,建立规章制度,营造良好的校风、班风等等。
(二)注重优秀传统文化素材在德育教育中的应用
小学德育中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需要重视传统文化素材的应用,教师可以结合教学需要适当增加优秀传统文化素材内容。小学德育教师在教材的编写中也应注重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多引用和编写相关的例子,使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能更深的了解优秀传统文化,同时还能自觉的接受熏陶,进而培养自己的道德品质。教科书是展开教育的重要载体,承担着德育知识和价值观引导的重要责任,因此,小学德育中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需要在教科书中充分体现出来[2]。教材内容中需要强化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发挥出优秀传统文化中文明礼仪、爱国主义、团结等价值作用,培养学生正确的三观意识。同时还应在各科所蕴含的德育内容中,加入与之相对应的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强化优秀传统文化在德育中与各科之间的联系。比如,小学思品课讲授学生良好习惯养成的内容中,可以与弟子规等相关内容结合起来。除了思品课程,小学语文、体育、美术等等课程都可以恰当的融入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需要注意的是,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需要注重结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采用适合的教学方式。比如,针对低年级的学生,可以利用故事、游戏等方式,将趣味性与互动性融入其中,将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融入到学生的情感当中;而高年级的学生可以利用讲授、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进而实现德育目标。
(三)注重开展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实践活动
德育实践活动是巩固和加强学生德育效果的重要方式。小学阶段的学生容易受一些客观因素的影响,相同的他们的思想道德也会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对小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能够让良好的道德品质润物无声的融入到学生的内心。因此,小学德育中应注重优秀传统文化实践活动的开展,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比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手抄报的活动、诵读经典活动等等。如在诵读经典活动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安排好每天的诵读任务,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等选择适当的作品,比如,低年级可以使用的三字经、弟子规等。利用晨读的时间带领学生一起诵读,然后一周开展一次评选活动,每个小组通过比赛之后选出优秀的学生,代表班级参加校园的经典诵读活动。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不仅能让学生感受到经典的魅力,同时还能够通过比赛的方式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总结:
小学生是中国社会主义的接班人,他们所具备的道德水平、精神风貌等是我国文明发展程度的一个体现。多元文化并存的当下,我们要继承传统推动中国历史的发展和进步,运用独特的民族文化自信,汇聚中国力量,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德育当中,帮助小学生增强民族自豪与自信,丰富小学生的精神世界,促进他们道德发展。
参考文献
[1]柳晓琳,柳玉国. 传统文化教育下的小学德育课程的实施[J]. 现代教育,2018(04):29-31.
[2] 孙锦玲. 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德育中的渗透[J]. 西部素质教育,2018,4(19):6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