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中不断成长

  • 来源:新玉文艺
  • 关键字:阅读,成长,书籍
  • 发布时间:2021-09-15 19:04

  西塞罗说:“书籍是少年的食物,它使老年人快乐,也是繁荣的装饰和危难的避难所,慰人心灵。在家庭成为快乐的种子,在外也不致成为障碍物,但在旅行之际,却是夜间的伴侣。”全民阅读风气大盛之时,我们阅读并不仅仅为了获得信息,还可以提升人的理解能力,促进心智成熟、完善自我人格。

  一、从自身论阅读的成长

  我真正开始阅读是大学的时候。刚入大学,在老师和同学的推荐下,我读了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书中的主人公孙少平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尽管命运不公,他还是战胜自我,重塑信心。他在沉重的生活压力下依然寻找自己的人生价值让我心生敬畏。当时,更多的是阅读文学类的作品,老舍的《骆驼祥子》,王安忆的《长恨歌》,巴金的《家》、《春》、《秋》等等。除了阅读中国的作品,我又读了大仲马的《三个火枪手》,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玛格丽特· 米切尔的《飘》等等。阅读国外的作品,我进一步了解了他们的习俗礼仪、言行举止、精神观念。大学是学生阶段到成人社会阶段的过渡期,是心理、性格、人格、等方面渐趋成熟乃至定型的重要时期。鲁迅说:“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这时期阅读不同的人写的书,或同一个人写的不同的书,有与我们观点一致的内容,也有与我们观点不一致的内容。通过和这些不同的观点相碰撞,思考,内省。我们将获得更深刻的锤炼。与不同观点的接触越多,我们的胸襟就会变得越宽广,包容性也会变得越强,看待问题更加成熟理智。

  工作以后,学校给教师提供了阅读的平台。这时,我开始接触了一些关于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些书籍。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是一本常读常新的书籍,不同阶段阅读会有不同的收获,初读时读了教育理念,再读时尝试应用于教学之中。在当班主任期间,我读了王晓春的《做一个专业的班主任》,这本书的精髓是把班主任工作真正作为一个教育专业,进行学术研究,追究其理念,探索其规律,构建其体系,寻找其方法,从而使更多的班主任从‘知之’走向‘好之’和‘乐之’。”赵国忠的《备课最需要什么》、《听课最需要什么》、《评课最需要什么》系列书籍,这些书籍给出了具体的指导方法,可操作性强。佐藤学的《静悄悄的革命》让我知道了倾听的重要性。除了都这些教师专业的书籍,我还有一个重要的身份就是语文教师。因此,叶嘉莹的《唐宋词十七讲》、王国维的《人间词话》、鲍鹏山的《孔子传》等等都成了我要认真研读的书目。在阅读专业书籍的过程中,不仅学到了知识,还提升了自己的专业素养。

  二、从师生共读中成长

  教学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依托教材,教师和学生共同研读教材中阅读鉴赏的内容,这里面有小说、诗歌、散文、科普文等等,内容丰富且全面。运用朗读、品读、诵读的方法学习《沁园春·长沙》,让学生感受青年时代的毛泽东的革命情怀和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主义情怀;运用背景知识的介绍,让学生了解在“万类霜天竞自由” 的情况下,中国的人们却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从而领会革命青年改造旧中国的英勇无畏和壮志豪情;激励学生以天下为己任,关心国家和民族命运,主宰自己的命运,学好文化知识,学好专业技能,为社会出一份力量。教师想带着学生深入研读,就必须钻研教材内容,只有熟悉教材,才能深刻地领会其思想内涵,进而才可以寻找合适的切入点。

  学习教材的内容时,教师可以适当拓展以便拓宽学生的视野。学习杜甫的《登高》时,推荐学生阅读《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 杜甫》,这样学生对杜甫就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在运用杜甫的事例时会更加得心应手。素材也可以从平时的阅读中积累,采用教师推荐,学生间互相推荐的方式。

  学生给我推荐东野圭吾的作品,我给学生推荐李娟的作品。大家相互推荐,逐渐拓宽自己的阅读视野。除了阅读鉴赏教材中的内容,每个星期挑选一节课专门用于阅读,让学生进行阅读分享。目前,已经分享的书目有杨绛的《我们仨》,费孝通的《乡土中国》。在阅读的过程中领略了杨绛先生强大的内心以及为人妻、为人母的深切情思;感叹着费孝通先生的探索精神,将中国传统基层社会的本质呈现给我们,在分享的过程同时也提升了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辩能力。

  三、从亲子共读中成长

  尹建莉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中写到:“如果你想让孩子喜欢课外阅读,就千万不要直接要求他“读书去”, 也不要总拿他爱不爱读书这事当话题来聊,更不要用阅读的事来教训他。也绝不可以采用强行关电视的方法来让孩子读书。”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想要让孩子养成读书的习惯,想要让孩子多读书,父母就需要多读书,当家里全都是读书的氛围时,孩子就会不自觉的拿起书进行阅读。通过和孩子一起读书,不仅自己学到了知识,也给孩子创造了一个读书学习的好环境和好氛围,更重要的是亲子共读筑起了一道家长和孩子沟通的桥梁,让我们和孩子都受益匪浅。

  我非常认同日本图画书之父松居直曾说过的一段话:“长大以后,我才真正了解到,当时我用自己的声音、自己的语言讲了这么多故事的意义在哪里。我也发现,通过念这些书,我已经在他们小时候,把一个做父亲的想对孩子说的话说完了。”现在很多孩子不喜欢看绘本的原因之一是父母把握不准孩子的阅读脉搏。在亲子阅读的过程中,如果要想让阅读变成悦读,从第一关的选书开始,就要坚持以儿童视角为本:要选择贴近儿童生活,理解儿童的、能表达真实情感和真实情绪的,并能给儿童带来温暖和安慰的书。父母在孩子阅读过程中寻找孩子感兴趣的点,可以选择游戏的方式,让孩子在玩的过程中爱上了阅读。

  围绕孩子感兴趣的某一个主题选择多种书籍,采用拓展和延伸的方式进行阅读,拓宽孩子的阅读面,让孩子多谈感悟和收获。根据孩子的兴趣选书,既可以启迪智慧,增进亲子关系,也有助于家长了解孩子内心的想法,从而与孩子有了深入沟通的话题。亲子阅读有多种方式,可以采取亲子共读、互相朗读的方式来增进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浓浓亲情,同时是家人之间一种亲情的交流,一种全家参与的悠闲娱乐方式,一种家庭的阅读仪式。

  其实,亲子阅读有助于培养孩子的伦理观,提升孩子的理解能力。阅读还可以教会大人如何做一个智慧的父母,无论对于孩子还是父母,都是一件美妙的事情。父母与孩子阅读的这些愉快经验,还会延伸到孩子未来的成长阶段,让孩子终生受益,同时也是让父母受益终生。

  阅读之路漫漫,吾将继续前行。从阅读中汲取力量,不断成长。

  作者简介:黄飞飞(1991、01),性别:女,民族:汉族,籍贯:河南。职务/ 职称:二级教师,学历:大学本科,研究方向:语文。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