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课后练习题
- 来源:《广东教育》(综合)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小学,语文教材,练习题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1-09-29 18:37
2019 年秋季, 部编版五、六年级教材在没有与四年级衔接的情况下便直接应用了, 高年级语文教师对新教材比较陌生, 甚至有点不知所措。与旧教材有着同样的课文却有着不一样的知识点和训练点, 特别是在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还出现了旧教材五年级教过的课文, 那么, 教师应该如何重新制定教学目标,落实教材中的语文要素? 本文以六年级上册为例, 在教学过程中以课后练习题为抓手, 尝试寻找落实教学目标和提升语文要素的方法。
笔者发现六年级上册的课后练习题可分为几大类型: 读文、文体特点的把握、字词句段的赏析理解、语言运用和表达的提升等。
一、读文
从课后朗读练习中, 我们可以发现, 与旧人教版教材相比, 新教材的朗读要求更加综合, 经常会把两个问题合并到一起。这应该是希望教师在进行朗读时明确朗读的目的性。
朗读的形式是不尽相同的。而这种不同是根据课文的题材、体裁和教学要求等不同方面而有所侧重的。例如, 古诗词篇幅短小, 学生除了需要积累, 还需要学会感悟欣赏。古文虽然也需要积累, 但只需要背诵, 不需要默写, 更侧重学生对古文掌握的正确性。从纵向对比看, 旧教材的《七律·长征》, 和统编版的《七律·长征》要求有所不同, 旧版只需要有感情地朗读就行了, 但后者则需要学生读出“磅礴的气势”, 所以学生在理解诗歌的前提下应能正确感悟诗歌所表达的感情。这与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吻合的, 感受革命激情的岁月,缅怀先烈的感人事迹。
二、文本特点的掌握
对文本特点的掌握, 是语文教学的重点, 也是人文主题体现和语文要素落实的关键。通过每一课课后练习题, 我们可以了解教材编者的意图, 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本单元的语文要素。
第四单元《桥》第2 题体现的是小说如何通过细节描写塑造人物形象; 第 3 题围绕的是文章如何通过环境描写突出人物性格特点; 第4 题是通过情节的巧妙构思突显人物的形象特征。但我们回顾一下旧教材中《桥》的课后练习题就会发现, 新教材中的课后练习已经清楚地体现了小说的三要素, 当学生把这三题解决了, 那么他对小说这种问题以及其中的三要素就了解清楚了。这也是新教材提出要重视文体教学的一个观点。而旧教材只是把它当作一篇记叙文来讲授。也就是说, 教师在讲授这篇课文时, 要把课文当小说讲, 让学生知道小说的重要特点, 了解小说与一般记叙文的区别。
三、词句段理解
第一单元《草原》第2 题, 通过句子的理解、体会, 掌握本文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 而且括号中的问题提法清晰, 让教师更方便教学, 学生更容易掌握重难点。《丁香结》第2 题, 主要通过一定的修辞手法, 体现了“作者对丁香的外形进行了想象” 这一点, 也是通过对句子的理解、分析, 体会文章之美。《古诗词三首》第3 题通过对诗句的理解和欣赏, 体会不同的诗歌感情。
在第二单元中, 《狼牙山五壮士》和《开国大典》都有相同的题型: 读句子, 感受情感, 并和同学交流。前者侧重的是对点的描写; 《开国大典》侧重的是对场面的描述。那么,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就可以有意识地让学生留意这些描写个人和场面的句子, 并结合课文内容进行指导, 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什么是 “点面结合”, 这样就更好地落实了本单元的语文要素。
在第六单元中, 《古诗词三首》课后第3 题, 对古诗词对仗的了解和学习, 也是对“对仗” 这一文学知识进行初步的学习和提升, 是语文常识的一种积累。《只有一个地球中》第2 题的第 1 个问题, 就是需要学生通过句子联系实际, 和我们在第一单元中提到的“结合生活经验” 有点接近, 可以鼓励学生多想多说。由此, 我们也可以看出, 统编版教材的课后练习题是一种有层次的重叠和延伸, 让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呈现一种螺旋式的提升。
在第七单元中, 《文言文二则》第 2 题需要学生在理解句子的基础上体会伯牙绝弦的深层含义, 以及走进伯牙的内心世界。但在小学阶段, 对学生掌握古文的要求就停在了正确理解的基础上, 因此对重点句子理解正确就成为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点。深入研究课后练习题后, 我们就能比较容易确定究竟要教什么, 突出教学重难点, 提高课堂效率。
四、表达训练
只要仔细留意, 就会发现文中的表达与运用方面的训练无处不在, 不少课后练习题中都有“和同学交流一下” 的要求, 如: 第1 课《草原》第3 题, 第 6 课《狼牙山五壮士》第2 题。这些虽然没有最终落实在笔头练习上, 但“交流” 实际上也是表达最常见的形式。统编教材很注重在语用环境中学语文, 增强语文的工具性, 也是其重要特点之一。当然, 也有明确落实在笔头练习上的题型, 如: 第13 课《穷人》“小练笔”, 第22 课《月光曲》“选做题”。这些小练笔读写结合的体现, 是学生从阅读方法到写作方法的迁移, 是从课内到课外的延伸。
责任编辑黄铭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