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是沟通心灵的桥梁, 是人际交往的方式, 也是一门艺术。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 “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 在各种交际活动中, 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 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 发展合作精神。” 由此可见, 培养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已经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 也成为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 我们常常会发现, 学生在语言表达方面存在着“口语表达能力弱, 语言组织不流畅” “语言运用能力差, 逻辑不清晰, 用词不准确, 难以准确表达所思所感” “发言声音小, 缺乏自信心” “语言表达缺乏技巧, 生硬呆板” 等问题。对此, 要在教学中采用有效的策略,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一、以趣为引, 活化教材
在语文课堂上, 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语言训练知识点, 巧妙地设计教学,以趣为引, 让学生乐说会说。例如, 口语交际课《名字里的故事》, 引导学生向家人调查、了解自己名字里的故事。在课堂上要求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能清楚明白地介绍自己名字里的故事。在学习过程中, 培养学生乐于交流, 在交谈中认真倾听, 态度礼貌大方, 能就自己感兴趣的话题与人展开交谈的习惯和能力。在教学时, 结合教学内容, 通过“游戏激趣导入———倾听名人故事———畅谈听故事后的感受———分享自己的名字故事———评价交流的收获” 这一系列的语言交流训练, 引导学生用贴近自己生活的实例, 进行交流展示, 提高口语交际能力。这个口语交际的主题是“名字里的故事”, 而名字是学生十分熟悉的话题。每个人都有名字, 每个名字里都有家人对他们的期待, 因此, 在课前让学生询问家人自己的名字有什么含义, 这不仅有利于加强亲子关系, 也让学生理解家人的良苦用心, 同时, 这是让学生与家人进行交流的一个训练点。课堂上, 引导学生多说同学的名字, 与同学分享自己名字里的故事, 促进生生交流与相互了解。在交流故事环节, 教师以规范的语言讲述名人名字里的故事, 引导学生积极发言,并使他们能清楚明白有条理地表达自己想到的内容, 真正实现有效的沟通和交流。同时, 开展“花名树” 活动, 让学生们在分享故事时更加积极主动, 乐于分享, 增强表达的欲望。课堂上, 学生积极发言, 气氛活跃, 在交流中提高了表达能力。
二、以文为本, 巧设平台
语文教材是学生接触优秀语言文字的学习素材, 语文课堂是学生最熟悉的有效的语言发展平台, 重视教材的开发和利用, 重视在课堂中搭建语言能力培养的平台, 学生就能在学习中不断地实践, 培养自身的语言能力, 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能说会道的能力。例如, 教学《司马光》一文, 教师抓住教材的故事性强、可演绎性强的特点, 在课堂上让学生分组分角色表演司马光砸缸救同伴的故事情节。演绎前, 还要求学生讨论研究好每一个人物的语言、动作、表情。学生们在小组的讨论、尝试表演中不断交流表达自己的想法。最后, 在班级举行一次《司马光》的课本剧表演赛, 通过对白、交流、表演, 学生把司马光遇事冷静、机智救小孩的故事演绎得有声有色。教师要善于在课堂上抓住教材的训练点开展语言训练, 搭建展示平台, 让学生在表演中不断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增强语言的感染力。
三、学以致用, 课外延伸
学生在课堂中学习语言, 锻炼表达能力, 其能力是有所提高的, 但只是在课堂上训练的话, 对于提高学生语言能力来说是远远不够的。于是, 我们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学校、社区和各级部门举行的各种学生才艺比赛, 拓展锻炼平台。学校的每周国旗下展示就是一个很好的平台。我班的学生在国旗下展示语言艺术成果, 每一次的展示, 全体学生都参与, 从活动策划、节目排练、主持人训练、表演, 都由学生负责, 每一次的展示都让学生得到很好的锻炼, 得到全校师生的好评。我们还组织学生参加佛山市第三届红领巾文化节、狮山图书馆树本故事比赛、狮山镇旅游导赏员选拔、狮城社区才艺比赛, 等等。这些比赛活动给学生提供了很好的锻炼平台,学生每一次上台历练都是一次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
总之, 培养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 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我们要立足课堂,以文为本, 巧搭平台, 让学生掌握语言表达的技巧, 提升语言表达的能力,做到能说会道, 为其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 也为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乃至形成良好个性打下基础。
责任编辑黄铭钊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