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阅读课堂回归本原

  新课程标准下的阅读教学, 要从 “充分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 “对文本进行深入解读” “读与用相结合” 三个维度出发, 让语文阅读课堂回归本原, 绽放其独特的魅力。

  一、初读体验, 进行个性化表达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 “注重个性化阅读, 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 学生因各人的知识水平不一, 兴趣、爱好不同, 必然会有不同的阅读体验, 阅读教学需要尊重学生的初读体验, 让学生的个性表达精彩纷呈。

  好的阅读课堂需要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要鼓励学生多讨论, 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人初读体验。

  课堂上, 教师可用发散启发式的问题激发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如: “说说文本中你最喜欢的精彩语句。” “你最欣赏文本的哪一个方面?” “你能推荐类似的文章给大家分享吗?” “你有过类似的生活经历或体会吗?” 这样, 在阅读教学中, 引导学生大胆与作者对话, 大胆与文本交流, 思想产生碰撞, 自然会产生一些独特的体验与看法。教师要学会倾听, 做学生的学习伙伴, 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快乐与表达的愉悦。学生对文本的解读难免会有偏差, 教师不要用预设的答案去禁锢学生的思维, 要善于抓住学生思维的亮点, 让学生真正放开思维的缰绳, 进行个性化的表达。

  二、搭建支架, 领略文本独有魅力

  对教材的解读, 不能局限于文本。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善于提供学习资源, 搭建支架, 以帮助者、合作者的身份参与整个课堂教学活动,充分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挖掘文本的独有魅力。

  教师能准确而深入地解读文本, 挖掘文本的独有魅力, 是上好一堂阅读课的关键。教师可在整体把握文本的基础上, 用“语文” 的视角对文本进行解读。教师要从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出发,在分析学情的基础上, 根据阅读文本的特点, 分析其谋篇布局、遣词造句、语体风格等特色。名家常把深刻的思想蕴含在作品中, 让读者结合社会现实思考人生, 所以教师在解读文本时, 要注意搜集与作家及其所处的时代相关的资料, 作为课堂阅读教学必要的补充。如解读《秋天的怀念》一文时, 教师要了解史铁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他的家是一个怎样的家庭, 他的作品震撼人心之处在什么地方。这样, 能够更好地理解史铁生及其文字, 理解生活的不易与生命的可贵。

  教师要激发学生想象, 引导学生真正走进文本, 实现与文本的深层对话。如品读崔颢的《黄鹤楼》时, 读到“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这样的诗句, 就要通过对“空” 的涵咏, 引导学生在头脑中进入“人去楼空, 天际白云悠悠飘千载” 的画面, 读出那种 “岁月不再, 世事茫茫” 的意味, 从而让学生感受文本的魅力, 在传承中华优秀文化时, 心灵得到陶冶, 情感得到升华, “品” 出师生的独特思考, 产生共振体验。

  课堂需要生成与创造, 需要教师把握学生阅读的生成点与创造点并适时加以点拨。如《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后, 可让学生扮演《林黛玉进贾府》中的几个主要人物, 进行表演, 对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做出个性化的展示,必然能将阅读课堂推向高潮。也可引导学生借助网络, 下载各种网络资源, 插入相关的点评文章、人物画像、书法作品制作成美篇, 在班级群里宣传, 让学生在展示过程中收获成就感。也可将学生的作品推荐发表或参赛, 让学生的阅读成果有更广阔的展示平台, 学生才能在个性化阅读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越走越宽。这样, 教师与时俱进, 利用学生的兴趣点, 开辟自我展示阅读成果的新途径。

  三、创设情境, 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钥匙

  课程标准越来越注重语文教学和生活的关系, 而语文的阅读教学, 更是要创设情境, 让学生在阅读课堂中找到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钥匙。

  阅读教学要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阅读所学, 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指导其走好人生之路。如当前的阅读教学, 可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作为线上教学内容, 提供专题阅读系列材料, 了解疫情与人类的关系, 了解疫情之下许多负重前行者的事迹, 并提供全国抗疫的新闻及身边的感人故事, 播放相关的视频, 引导学生针对这场灾难发表自己的看法, 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提升的同时, 引导其培养家国情怀。

  生活是语文的源头活水, 文本的价值在于它从生活中来却高于生活, 有着各种意蕴, 给人以遐思与启迪。优秀的文本, 它促使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去思索,在滋润心灵的同时, 进一步提高学生生活的品位与适应社会的能力。语文教师要打通阅读与生活的通道, 引领学生与文本、与作者、与彼时彼地的文化进行心灵上的交汇, 从而把握文本的价值定位, 从文本中相应的知识与文化信息中汲取养分, 在获得最为真切的认知感受的同时, 提升筛选信息进行概括、分析与推断的关键能力, 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责任编辑黄铭钊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