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论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 来源:中小学教育
  • 关键字:小学,数学,学生主体作用
  • 发布时间:2021-11-18 21:26

  【摘要】随着社会发展速度的加快,国家对于基础教育问题的重视程度也在提升,为了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小学生的学习需要,教师就要主动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以往,教师在组织小学数学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最常用的就是灌输式的教学手段,教师既不重视在课堂上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也不重视学生在课堂上主体地位的体现,严重影响了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提升。本文就针对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策略进行具体的研究。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尤其是在新时期背景下,传统的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学生的数学学习和知识积累,为了更好地提高教学效率,作为教师应该不断完善教育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潜能,与此同时,更应该丰富课堂内容,调动课堂学习的积极性,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参与到数学学习之中并感受到快乐,这是非常难得的。

  一、明确教学目标,转变教学模式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科学合理地设定教学目标,以具体目标为导向推进教学活动有序开展,以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学目标是教学过程的核心,涉及学生方方面面能力的培养,包括知识的掌握,独立思考的能力,与同学合作的能力以及语言组织能力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时刻谨记教学目标,并及时检验学生学习效果,检验教学目标是否实现。此外,教学目标的设定要切合实际,不能太远大也不能太保守,从而影响教学进程,适当的教学目标便于学生发挥,实现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在自主学习课堂中,教师与学生的地位都发生了转变。教师不再是单纯的传授知识,对知识的侧重点都进行深入讲解,教师讲解什么学生就学习什么,教师应该由知识讲解者转变为引导者,只需要组织引领学生主动探究、自主思考,充分发挥自身智慧解决难题,以此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不断树立自信。教师要做到学生自己能学会的教师绝不教,学生自己能做的教师绝不做,把课堂真正交给学生。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所有的教学活动都应该以学生为主导,学生自己进行思考,自己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学会举一反三,通过自己思考解决问题学生掌握知识更牢固。总之在自主学习课堂中,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教师是引导者,要树立师生平等的思想。

  二、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需要营造出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首先,班级纪律十分重要。建立良好的班风班纪有助于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在班级建设中,同样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可以课下征求学生的意见来选出班委,让学生从小就形成管理意识,形成自我约束的好习惯,好的班级纪律可以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其次,在数学课堂中,教师可以给每个学生都确立目标。可以根据上次的数学成绩,确定这次的数学目标,每名学生都制定一个学习计划,根据计划来学习数学,获得下一个阶段的提高。这样有计划、科学地进行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制定学习计划,确定学习目标,也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动力,调动积极性。例如,上数学课时,教师可以让几个学生担任数学组长,在管理课堂纪律的同时,还要参与课堂互动。课堂互动的过程中,教师给出一些拓展探究性题目,引发学生思考,并给予指导和鼓励。教师可以让全班学生轮流担任,这样可以锻炼学生的管理能力,在课堂互动时让学生勤于思考,对于数学学习也有查漏补缺的作用。

  三、注重学法指导,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依据学生实际进行点拨、解释,归纳总结,达到学生掌握所学内容的目的,如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这一课时,让学生出示自己准备好的三个大小不同,形状不同的三角形硬纸板,让学生用量角器量出每一个三角形内角的度数,再由学生报出任意一个三角形的两个内角的度数,教师迅速、准确地说出第三个内角的度数。这时,学生的思维马上活跃起来,有旺盛的需求欲望,心理上造成“心欲求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状态。只要教师稍加提示:“根据三角形三个内角和等于180°”,很快解决了难于理解的问题。教师加以点拨、总结,印象自然加深了,把教学内容变成切合学生心理水平的问题,转化为学生的求知欲望和需要。开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边教学活动,学生先讲解,教师后补充、总结,改讲堂为学堂。解决某一问题,学生一步能完成,教师稍加提示,减少“坡度”,让学生跳一跳,摘苹果,使学生感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的信心和力量,从而自觉主动地获取新知。学生有质疑问难的时间,可大胆发表自己不同的看法,全班同学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四、注重实践操作创新

  学生作为教学主体能够更好的体会知识内容,但是在形式上需要给予更多的空间。所以需要实践操作的创新学习,让主体能够加深知识印象,获得思想方法的提高。实践操作创新学习的核心在于数学知识的应用,基于学生不同的解题思路和数学认识,让其有创新学习的空间,使主体能够得到实际落实。例如,在关于“分数乘除法”的解题教学中,教师就要组织学生进行一题多解的联系,让学生之间的解题思路和想法能够有所交流,在实践操作中完成进行创新。具体的措施要先让学生做各自的解题,然后以一种解题方法为基础做介绍,之后组织学生之间的方法补充,而教师则起到组织和引导的作用,让学生去设置不同的“1”,从而以不同的思路完成计算。数学教学中实践操作的创新学习让学生的差异有了展现的空间,所以在主体感受和思维认识上也就能够有所提升,更好的完成知识理解认识,有综合素质的成长。

  结语:

  我国素质教育的推行与实施,大大改变了以往“应试教育” 称霸一方的教育教学形势。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不再坚持传统的“填鸭式”,而是承认并尊重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发散思维,提升学生对于数学的理解与掌握程度,进而为我国的教育体制改革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桂庆有. 小学数学高年级应用题教学方法探索[J]. 考试周刊,2021(67):64-66.

  [2] 林艳辉. 浅谈如何有效利用小学数学错题资源[J]. 考试周刊,2021(67):76-78.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