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音乐教育是促进学前儿童素养发展的重要途径

  • 来源:知识文库
  • 关键字:音乐,教育,发展
  • 发布时间:2022-03-19 20:02

  音乐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传递自身情感、提升自身审美意识的重要艺术形态。在儿童成长和学习过程中,音乐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从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概述出发,通过音乐教育的特点和借助音乐教育推动学前儿童素养发展的途径分析两个方面进行论述,分析总结出音乐教育是提升学前儿童素质培养的重要途径。

  音乐教育是提升儿童素质的重要途径,长期接受音乐教育的学前儿童音乐可以有效地达到开发智力、陶冶情操,推动儿童综合素质的提高的目的。早在上个世纪40年代,国外教育家就开始根据音乐教育的影响构建了一套完整的儿童教育体系,这个体系对于如何加强儿童音乐教育方面的方法做了阐述。

  1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概述

  音乐属于艺术表现形式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人类在社会生活中对于客观世界的主观反应。音乐的创作因人而异,和每个创作者的生活和自身感受关系密切。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音乐除了发挥教育、娱乐和宣传等方面的功能以外,逐渐还延伸了康复治疗、心理辅导等方面的功能。对于学前儿童来说,音乐教育是具有强烈需求的教育内容之一。学期儿童的音乐教育并不是简单的听音乐或者音乐相关活动,它是一种帮助儿童实现一定教育目标的学习内容。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不能脱离音乐自身的独特性和儿童音乐心理发展规律对儿童进行音乐教育。学前儿童的音乐教育不仅需要以儿童心理发展规律为基础,更需要遵循音乐的特点对学前儿童进行音乐教育,才能达到陶冶儿童情操、净化儿童心灵的作用,进而促进儿童提高儿童的审美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人文素质提高,加强认知能力和记忆力发展。

  2 音乐教育对学前儿童素质培养的重要性

  教育部要求各级学前教育单位应围绕学前儿童开展素质教育,即对儿童从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综合进行培养。音乐教育是儿童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论从社会角度还是教育角度,对儿童具有教育和启蒙等方面的作用,因此对学前儿童素质培养至关重要。

  2.1 有利于促进学前儿童的审美素质的发展

  审美是理解世界万物的一种特殊形式,包括欣赏和品味事物及艺术的美,对于学前儿童审美素质的培养,既包括了儿童审美能力方面的审美教育,也包括了儿童在生活中接受的美的人格熏陶以及现实的艺术美方面的美育教育。音乐作为一种具有深厚感染力的艺术,是通过乐曲、歌词、和旋律之间的组合来实现韵律的变化,儿童在音乐教育中能够感受音乐中的真善美,从而培养学前期儿童的什么素质。

  首先,音乐教育可以提高学前儿童的审美能力。音乐可以从听觉方面对学前儿童进行刺激,儿童听到欢快的音乐会变得快乐,甚至随着音乐跳起舞来,这就是音乐韵律带来的愉悦,在不知不觉中提升了儿童的审美能力,或者在乐曲中儿童会联想到幸福的画面,在这种氛围中情操得到了陶冶;其次,音乐是美的体现,能够提高学前儿童的鉴赏能力。在音乐教育中,教师通过对音乐进行情感、表现形式的分析,帮助儿童理解和感受美,培养学生对音乐旋律的感知能力,从而能够发现美和创作美,提高自身的审美素质;再次,在学前儿童的教育中,音乐教育是儿童最容易接受和最愿意参加的活动。音乐的刺激能够提升儿童对于美的感受,让儿童从情感、旋律和乐曲中体会音乐的魅力,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学期儿童的审美素质,从而进一步创作艺术,提升儿童自身综合素质。

  2.2 有利于促进学前儿童思想道德素质的发展

  思想道德素质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民族修养,包括了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和良好是思想品德,只有从小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才能不被不良之风影响,从而促进自身道德素质提高。音乐是一种注重情感表达的艺术形式,因此音乐教育可以通过触动儿童的心灵来增强儿童的德育品格。

  首先,音乐可以运用灵活的表现形式来吸引儿童,让儿童跟随音乐旋律感受音乐作品中所要表达的情感,通过音乐教育的形式让儿童在耳濡目染下将音乐中的正能量和积极品德转化自身的道德素质。例如《歌唱祖国》这首歌曲韵律明快且雄壮,歌词郎朗上口、简洁明快,句句饱含了爱国之声音。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多媒体等形式向儿童展示天安门广场红旗飘飘的场景,帮助儿童感受爱国情怀,提升自身的道德品质;其次,音乐可以净化心灵,可以滋养灵魂,从而培养良好的社会品格。学前儿童就是一张白纸,音乐教育的内容很容易就能在这张白纸上留下烙印。在音乐教育中运用富有民族韵味的乐曲,通过乐曲中的故事和画面让儿童了解和认识中国的文化,引导儿童从韵律上感受力量,从而提高民族自信心和爱国热情。又如新学堂儿歌《春晓》,曲作者用自然清新流畅又不失天真活泼的旋律结合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五言诗,描绘出早春清晨绚丽的图景,抒发儿童热爱春天,珍惜春光的美好心情。儿童在歌唱中感受和理解古诗的韵律美、意境美。这样,既能发展幼儿喜欢诵读古诗、传承经典的兴趣,又像润物无声的春雨滋养着儿童幼小的心灵,潜移默化中培养幼儿热爱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

  2.3 有利于促进学前儿童的智力素质的发展

  人的左右脑分工明确,左脑主要参与语言和分析等方面的思维,而右脑多参与音乐和空间想象方面的思维,传统幼儿教育中往往注重语言培养多于音乐教育,导致了儿童的右脑得不到很好的开发,这样就导致了左右脑综合工作能力降低,因此学前儿童通过音乐教育可以充分开发右脑,提高儿童智力素质。

  首先,音乐是一门能够发挥想象力的艺术形式,音乐教育也就成为了提高儿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手段。在音乐教育中,教师可以通过提问、讨论和演示的方式来让儿童展示音乐,将音乐中表达的故事展现出来,在带动儿童想象的同时也能够提高其自我表现的能力。例如教师在《我们的祖国是花园》音乐背景下一边演唱歌曲、一边通过手部动作展示花开的形式。随后组织儿童将花朵开放的效果表演出来,引导儿童在感受音乐魅力的同时深层次提升自身想象力和创造力;其次,音乐能够提升儿童的感受能力和身体协调能力。音乐教育的形式主要是通过听觉来感知,而听觉的发育是智力发育的关键,通过音乐教育能力锻炼儿童辨别声音的音色、音质和高低,提高儿童听觉的敏锐程度,为智力的发展奠定基础。听、唱、跳需要不同器官的协调,儿童通过对乐曲的想象,在大脑系统的指挥下,双手、双腿及其他身体部位协调配合才能展现出不同的动作。

  2.4 有利于促进学前儿童的人文素质的发展

  教师对学前儿童进行音乐教育,带领儿童进行乐曲欣赏、感受音乐旋律、学习乐理知识,让儿童能够了解音乐中的节拍、音色、节奏等表现手法。在学习的过程中引导儿童感受乐曲带来的情感,感受和了解不同地域、年代的音乐,从而丰富人文知识和文化修养。

  首先,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不同民族的音乐在内容和表现风格上各不相同,在针对学前儿童的音乐教育中,教师借助不同民族的音乐来进行展示,让学前儿童感受不同类型的音乐,并且结合多媒体手段进行相关视频展示,儿童通过音乐了解当地的风俗,不但学习了音乐知识还开阔了视野。例如可以通过《山丹丹花开红艳艳》这首民歌,儿童在欣赏中体会陕北音乐的豪迈和热烈,模仿民歌中的唱法来打招呼,增加课堂乐趣,还可以配合陕北秧歌舞蹈,来展现陕北民歌中的喜庆场面,儿童在跳唱中潜移默化地吸收了不同民族文化,提高人文素质;其次,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儿女的优良传统,音乐教育也是展现中国文化,提高儿童优秀人文素质的重要途径。学前儿童因为年龄和性别等因素的差异,对于不同乐曲的感知也会有所差异,给予儿童带来不同的创作灵感,同时也能培养儿童独特的音乐理解能力,儿童将音乐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相互交融,不但增加了见识,也丰富了自己的文化内涵,进一步带动人文素质的提高。

  3 借助音乐教育推动学前儿童素养发展的途径分析

  既然音乐教育对提升学前儿童素养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学前教育教师就应该结合实际情况充分发挥音乐教育优势开展教学,实现学前儿童教育素养的全面提升。在具体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围绕如下几个策略展开工作。

  3.1 挖掘音乐教育元素,在鉴赏中培养道德修养

  道德修养是学前教师重点需要培养幼儿的一个内容,幼儿在接受音乐教育的同时形成良好的道德修养意识和素质,为后期更好地茁壮成长、推动自身道德文化修养的提升奠定一定的基础。学前儿童音乐是由乐曲、旋律、歌词、舞蹈动作等相关内容共同构成的一个整体。其中不同元素的内容对幼儿综合素养的提升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特别是对于音乐中的歌词来说,其内容基本涉及到与学前儿童生活、学习过程中的方方面面,且主题积极向上。为此,如果教师能够在引导幼儿学习某一音乐时,将歌词单独提取出来并开展教学,将会对儿童的道德品质的培养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第一,在歌曲的选择上面,教师应选择一些节奏鲜明、形象单一且儿童熟悉的事物,能够激发学生共鸣的歌曲,增强幼儿的学习兴趣。第二,在学习歌曲时,教师引导和帮助幼儿理解歌词,体会歌词中蕴含的教育意义。比如,《上学歌》“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你为什么背上小书包”这首歌曲时,教师可以将这段文字提取出来,然后引导学生们思考:“为什么要背上小书包呢?”“为什么背上小书包花儿、小鸟儿都会对我笑呢?”通过这样的引导,使幼儿喜欢上学,明白不迟到。进而,逐步培养幼儿爱学习的好习惯。通过歌曲《国旗国旗多美丽》的学习,培养幼儿从小热爱国旗,热爱自己的祖国。第二,从歌曲中挖掘道德素材,从现实生活中提取元素展开道德教育。比如歌曲《粉刷匠》,这首歌乐句短小,节奏鲜明整齐,语言朴实,如歌词“我是一个粉刷匠,粉刷本领强……刷了房顶又刷墙,刷子飞舞忙”,刻画出一个活泼可爱、热爱劳动的儿童形象。通过这首歌的学习,培养幼儿从小热爱劳动,不怕困难的良好品德。

  3.2 融入趣味游戏元素,实践中强化合作意识

  合作意识培养是幼儿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同时也是教学过程中的一大难点。由于儿童年龄相对较小,加上很多儿童都是独生子女,使得他们很容易形成一种“独处”的心理性格。如何更好地培养幼儿形成良好的合作意识成为当前学前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儿童音乐本身具有节奏感强、氛围愉悦、轻松活泼等特点,通过音乐活动,能够形成积极向上的审美心理。为此,教师应尝试在教学过程中挖掘更多趣味游戏元素,引导幼儿在活动中与同伴积极交流,树立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共同分享各自对音乐的理解与快乐,逐步养成活泼开朗、积极向上、热爱生活团结合作的良好个性,塑造和谐发展的完美人格。

  第一,设计多种不同类型的趣味实践活动。比如《摘苹果》,教师可以把这一旋律设计不同的游戏。可以设计欢快喜悦的摘苹果游戏,也可以设计互相配合抬苹果、运送送苹果的游戏。通过游戏方式,增加小朋友体验摘苹果、抬苹果、运送苹果的快乐。同时,在劳动的过程中培养幼儿互相配合、互相合作,互相分享的意识和能力。通过这种方式开展教学,既增加了幼儿学习乐趣,又帮助幼儿熟悉、欣赏和理解音乐,并在游戏中感到劳动的满足和愉悦,更培养了幼儿之间的合作交流的能力,幼儿的社会性在潜移默化中逐步养成。

  3.3 转换音乐表现形式,学习中提升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培养也是学前教育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要求每一位学前儿童能够按照自己的想法开展更多的创新活动,培养幼儿从小形成一种敢于创新的良好精神。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可以尝试将音乐融入到创新教育教学活动之中,借助音乐激发幼儿的创新思维。第一,将与创新相关的、能够激励幼儿创新的音乐活动融入到课堂之中,鼓励与激发幼儿在活动中大胆地表现与创造。在音乐教育活动中,可以引导幼儿进行多方面的创新创造。幼儿可以创编自己喜欢的动作造型;也可以创编不同的歌词、旋律或节奏;还可以创编丰富的表情和探索更多更有意思的玩法等等。第二,将创新内容与其他教育活动结合,利用其他教育活动中渗透或生发音乐活动,丰富幼儿的学习体验。例如将画画融入到游戏之中,通过绘画的方式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将音乐与绘画有效的结合在一起,让学幼儿通过听音乐的方式进行绘画,将自己所听到的内容用多种绘画的语言表现出来,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审美思维能力。将音乐与手工制作结合在一起,引导幼儿按照音乐中的内容进行自由的手工制作,将审美能力与创新意识结合在一起,进而加强对学前儿童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第三,在主题教育活动中创新音乐素材。如教师根据主题“营养多多”将歌曲《小树叶》的旋律引导和帮助幼儿重新创编歌词,改编成歌曲《营养搭配歌》;把歌曲《大馒头》《买菜》中的部分歌词改编为更突出“营养多多”的主题内容等等。像这样,根据幼儿的能力围绕某一个主题对音乐作品改编,是提升幼儿的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4 结论

  综上所述,音乐教育在学前儿童的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一种很有价值的启蒙型教育,可以通过音乐的多种表现方式对儿童的心理和情感进行引导,从而实现儿童德智体美劳综合发展的的目标。对于学前儿童来说,智商和情商的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音乐教育利用音乐这条隐形的纽带,将儿童与朋友、儿童与社会紧密链接,帮助儿童净化心灵、丰富情感,从音乐感知方面来提高自身的身心健康,因此,学前儿童的音乐教育需要加大重视力度,让儿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健康成长,提高综合素质。

  (作者单位:宣化科技职业学院)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