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当前形势下食品抽检监测与食品安全
- 来源:食品安全导刊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食品抽检,检测措施,食品安全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2-03-25 10:43
摘 要:食品安全问题与人们的身体健康息息相关。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已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和重视。相关部门要不断提升食品抽检监测的质量,提升食品安全性。本文概述了我国食品抽检监测的现状,明确抽检监测在保障食品安全中的意义,分析了我国目前存在的主要食品安全问题,并提出了提升食品安全监督抽检工作水平的措施,以保障人们的生命安全。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升,人们对食品安全问题更加关注,并将其视为保障人们生命安全健康的重要前提。食品安全问题关系到人们日常生产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果相关管理机构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关注度较低,可能会严重阻碍食品行业的持久发展,对人们的生命及财产安全带来极大威胁。尽管我国目前已初步建立了系统的食品安全管理条例,但在实际生产过程中仍存在较多问题,需积极优化食品安全抽检监测工作,以确保食品抽检的质量,使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1 食品安全抽检概述
1.1 监测体系
开展食品安全抽检监测有助于全面了解食品安全情况。有关部门需结合食品安全抽检监测结果对食品安全水平进行评定。目前,我国采取的食品安全抽检监测体系主要分成风险监测及监督抽检2种类型,只有协调好2种不同的监测机制,在关注监测模式特点的基础上做好统一,才能切实保障监测工作质量,提升食品安全性。
1.2 食品抽检流程
①制订科学合理的抽检监测计划。②严格依据计划内容和要求开展食品抽样检测,结合抽样检测结果对检测数据展开评估,深入分析相关数据内容。③找出其中的不合格食品,对质量较差的食品进行复检。④积极开展食品安全核查[1]。
1.3 食品安全抽检监测工作的必要性
近年来,为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食品消费需求,我国食品种类呈现显著的增长趋势,但食品质量却并未得到提升。因此,必须积极关注食品质量安全问题。随着现代化食品工业技术的发展,各类先进技术被应用到食品领域,在为食品生产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引发了较多食品安全问题,甚至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因此,有关部门要积极开展食品安全抽检监测工作,并将其作为维护食品安全的重要手段。开展食品安全抽检监测工作有助于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使消费者放心购买需要的食品。通过定期开展食品安全抽检工作,可打击不法商家的违法行为,营造健康和谐的食品生产环境。完善食品安全抽检监测工作可提升食品安全性,规避食品不安全引发的各类食品安全事件。近年来,仅关注食品口感而忽略原材料及生产工艺安全性的问题频繁出现,同时部分商家为追求更高的经济效益,甚至出现以隔夜或过期食材伪装新鲜食材的行为,此类事件的报道引起了人们的激烈讨论。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食品安全抽检工作可有效避免此类问题的发生,使消费者放心消费,从而带动整体经济的增长[2]。
2 食品抽检监测工作现存问题
2.1 企业及商家的食品安全风险意识有待提升
目前,我国已制定了明确的食品安全法和一系列安全管理条例,但由于忽略了对企业及商家的食品安全意识培养,导致在实际抽检监测过程中常面临企业及商家不配合的情形,甚至有商家拒绝抽检,出现消极乃至暴力抗检的行为。例如,部分商家在检测过程中提出各种理由拖延时间,甚至有部分商家直接抢夺商品阻碍抽检。在企业抽检过程中,部分企业在检测时企图蒙混过关,在抽样人员不注意时转移样品,并以产品没有库存为理由逃避检测;也有部分企业由于厂址更换或所处位置偏僻,在食品检测人员联系时谎称企业已停产或企业已破产。
2.2 检测食品标准不统一
开展食品抽检监测可为消费者提供高质量的检测结果,但由于我国还未建立健全食品检测标准,缺乏统一的食品检测标准,限制检测机构开展工作,难以为消费人员提供高质量和精准的检测结果。此外,我国地域辽阔,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采用的食品检测技术及设备也有一定的差异,难以保障食品检测工作的质量和开展效果。
2.3 备份样品封存不当
若食品生产经营者对检测结果存在异议,则需要在有效期内提出复检申请。若抽检人员在现场取样时未能对样品进行合理封存,而导致备份样品出现破损,便无法满足食品生产经营人员的复检要求,可能因此带来诸多麻烦,影响监管机关和抽样检查结构的公信力,使其名誉受到严重影响[3]。
2.4 监督人员专业水平有待提升
抽样检测工作对从业人员的专业性要求相对较高,开展抽样检测工作的人员是否能熟练掌握相关法律法规、是否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是否能开展标准化的检测作业将直接影响食品检测数据的准确性。如果相关人员的素质和技能水平均相对较低,会影响食品抽检结果,造成在同一批次抽样作业中错误抽取了不同型号规格或不同生产日期的样品;所抽取的样本数量较少,无法达到检验操作要求;未能针对所抽样食品样品的属性进行清晰界定;抽取的商品保质期临近或过期[4]。
2.5 食品生产流程复杂,监测难度大
食品从生产到销售需经历多个流程,如果某个环节出现问题可能直接影响食品安全。因此,抽检人员需在食品生产的全过程积极开展质量检验监测工作,这也加大了检测工作的难度。抽检监测要求明确指出,被抽样单位必须为已获证生产或流通的生产企业,因此检测机构无法对各类无证企业生产的产品进行抽检[4]。
3 提升食品安全监督抽检工作水平的措施
3.1 落实普法宣传工作
①积极做好岗前培训工作,提升生产经营人员的职业技能水平。②要求充分优化生产经营管理机构的相关配套设施,及时发现企业生产的低质量产品。③对生产经营人员开展道德教育,避免其生产和销售质量差的产品坑害消费者,提升企业生产经营人员的安全风险意识。
3.2 学习食品安全知识
消费者要积极参与到打击不良食品商家的活动中去,充分体现消费者的直接监督作用。消费者要了解具体的食品安全标准和食品添加剂类型,学习相应的专业知识,以保障消费者的身体健康,使食品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3.3 规范样品抽样封存工作
待完成抽样工作后,要求在食品生产经营企业负责人和抽样检测人员的共同监督下,在封条上签字盖章,同时,在样品上详细注明具体的抽样日期和编号。要求抽样人员使用完整的封条,采取合理的方式封存样品,以免出现随意拆封、调换样品的情形。需要将复检备份样品呈交给承检机构,以应对食品生产经营企业的复检请求。
3.4 提升食品抽检工作人员职业素质
做好食品抽检人员素质培养工作,提升相关人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水平。同时,需适当开展其他形式的教育工作,通过先进事迹交流、公开研讨会等多种形式培养人员素质,促进工作人员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升,降低贪污腐败等事件的发生风险。①积极做好专业知识培养工作,促进工作人员技术能力的提升,确保工作人员可以灵活处理各类抽检问题。②顺应时代发展的趋势,积极做好自我完善工作,以更好地适应加工技术的发展。③食品抽检工作人员要积极开展自我教育及反思工作,充分保证食品抽检检测工作的公平性,保障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5]。
3.5 完善食品安全管理机制
3.5.1 健全食品监测工作标准
以食品安全标准为基础,开展食品生产、经营及流通监管作业,各级有关部门要积极关注法律法规的要求,结合地区实际情况,建立健全食品监测工作标准,构建系统化的食品标准体系,避免制定的食品标准不统一而增加食品安全风险,给不良企业留有可乘之机。
3.5.2 完善机构设置
我国食品安全法律明确规定,需由不同的机构分别开展初检及复检工作。在食品生产商对初检结果存在异议时才会进行复检。但在工作过程中常出现初检与复检结果不一致,即初检不合格,但经复检后却合格的现象,影响了检验监测机构的公信力。因此,要积极开展复检机构建设,提升检验结果的公正性,建设使企业信赖的检测机构[6]。
3.5.3 实现检测资源共享
检验监测机构要积极履行自身的职责,结合区域特点开展食品安全检验工作。同时,需要整合机构网络资源,让各级检验机构检测到的信息可以在网络中实现资源共享,以提升食品安全检验工作的效率,保障食品安全。
3.6 融入现代科技,提升食品检验技术水平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持续发展,转基因工程和各类现代生物技术得到了持续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食品生产行业的发展,各类新型食品添加剂层出不穷,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食品安全风险。因此,要不断提高对食品抽检监测工作的要求,以科学合理的方式应用各类现代科技成果,持续优化食品检验技术,在食品加工领域应用全新的技术对产品实施技术检测,在确保不会造成人体伤害后方可正式投入使用。此外,要充分关注我国国情,积极学习先进的制度,及时对自身工作进行调整[7]。
4 结语
食品安全问题与人们的生命健康息息相关,要积极落实食品抽检监测技术保障工作,不断提升抽检监测水平,提升人员食品安全管理意识。有关管理机构要积极开展技术培训工作,对相关法律法规进行优化,以推动食品商家建立相关管理机制,充分保障人们的生命安全,维护人们的根本利益。
参考文献
[1]卢永福.提升食品安全抽检质量的探索与思考[J].中国市场监管研究,2020(11):46-49.
[2]林燕芝.食品安全抽检监测工作的现状及改进措施[J].现代食品,2020(17):68-70.
[3]徐桂锋,王宏.食品安全监督抽检抽样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改进建议[J].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19,10(12):3725-3729.
[4]杨梅,邹敏.食品检验报告常见差错总结及改进建议[J].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19,10(5):1371-1374.
[5]刘家麒.国家食品安全抽检监测信息系统在日常抽样工作中的运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20(25):166-167.
[6]徐文君.食品安全抽检监测工作的现状分析与建议[J].现代食品,2020(2):131-133.
[7]解萍,陈宗庆.食品安全抽检监测工作的现状分析与建议[J].南方农机,2019,50(22):2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