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理念下提升高校就业指导工作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 来源:知识文库
  • 关键字:“三全育人”,理念,就业
  • 发布时间:2022-04-08 21:20

  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通过构建育人共同体推进就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三全育人”理念的出场正是以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为基本思路,彰显了协同性、整体性和系统性的思维。所以在“三全育人” 理念下考察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具有三重价值:满足学生成长发展的需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契合社会发展的需求。但目前就业指导工作存在教育主体单一、教育过程断层、教育目标功利三重现实困境。所以应坚持全员育人,夯实就业指导工作的队伍建设;坚持全程育人,推进就业指导工作的有效衔接;坚持全方位育人,实现就业指导工作的有机协同。

  “三全育人”理念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旨在通过丰富整合各类育人载体和资源,以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为基本思路,从而提升高校的整体育人成效。与此同时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大学生是重点就业群体,其择业观和就业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高校的整体育人成效。所以做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既是稳就业的重中之重,也是提升高校育人成效的必要手段。但当前受全球新冠肺炎等诸多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受到了一定的冲击。“三全育人”理念既丰富了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理论价值,也为拓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路径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因此,在“三全育人” 理念的视域下考察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路径具有现实必要性和实践性。

  1 “三全育人”理念下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价值剖析

  “三全育人”理念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为基本思路,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提供了基本的价值遵循。

  1.1 满足学生成长发展的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提出要“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因为推动人自由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要求。同时人的发展最终要落实到个人的职业发展中,所以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应以满足学生的成长需要为价值之一。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已然发生变化,在高校就业教育方面主要表现为“学生对高质量就业指导的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在时间上贯穿于学生从入校到毕业的整个阶段,在空间上覆盖于学生成长成才的各个环节。大学生的择业观以及就业能力是高校育人成效的直接体现,所以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价值旨归之一就是在于塑造学生的择业观以及提高就业能力,满足学生成长发展的需要。同时“三全育人”理念的出场正是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全面提高培养人才的能力为关键。其价值目标之一也是满足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这一目标内在的高度契合了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价值旨归。

  1.2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

  落实立德树人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事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就业教育也应牢牢抓住这一根本任务,以实现这一根本任务为价值目标。“三全育人”理念的出场正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同时“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这一基本思路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落实、落细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提供了重要的范式。同样高校就业教育也将“三全育人”理念的根本任务具体化、可操作化、可实现化。因为一方面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是一项系统性、全局性的工程,能够将立德树人这一理念落地成为一项具体的实践活动;另一方面由于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主体是多元的、客体主要是青年大学生、载体是多样的,所以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运行规律与“三全育人”的基本思路在逻辑上是内在契合的。概而言之,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二者的共同价值旨归之一在于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1.3 契合社会发展的需求

  就业事关民生大计,做好就业工作居于“六稳”、“六保”之首。尤其现阶段正处于后疫情时代,今年高校毕业生的人数再创历史新高、高达909万,大学生的就业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当前政府、社会、学校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教育,已多措并举、多方合力为大学生的就业保驾护航。因为大学生是推动社会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重要建设者和创造者,这个建设和创造的过程最终要落实到大学生未来的就业发展中。所以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既需要在专业技能层面为学生提供指导,同时需要在价值层面引领大学生为祖国的建设添砖加瓦。“三全育人”理念的价值目标在于塑造以及提升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学生在发展自我的同时努力推动社会的发展。正如马克思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中指出,个人的职业选择既是立足于现实社会,同时“历史承认那些为共同目标劳动因而自己变得高尚的人是伟大人物;如果一个人只为自己劳动,他永远不能成为完美的、伟大的人物”。所以“三全育人”理念的价值旨归既契合了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目标,同时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提供了基本的价值遵循。

  2 “三全育人”理念下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现实困境

  在“三全育人”理念的视角下考察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不难发现,目前其还存在教育主体单一、教育过程断层、教育目标功利这三重现实困境。

  2.1 教育主体的单一性

  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内容涉及多种领域,所以就业教育的主体必然是多元的。在“全员育人”的视角下考察就业指导工作,目前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在总体上存在教育主体单一的弊端。首先,一方面大部分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直接主体是专职辅导员或者学工处的行政人员,而大部分教育主体缺乏与就业理论相关的专业素养。所以不仅存在就业指导理论的深度不够高、实效性不够强等问题,同时由于大部分就业指导主体缺乏企业经验,难免存在理论教育与实践相脱离的问题。另一方面学生的数量较多、性格特点存在一定的差异,但高校就业指导主体的队伍尚未配齐配全,可能影响就业教育的针对性。

  其次,就业教育和专业教育存在“两张皮”的弊端,二者尚未形成有效的育人合力。因为部分专业课教师仅局限在传授课本知识的层面上,一方面既背离了就业的实践性特征,另一方面存在忽视引导学生将专业知识融入到就业发展中的问题。最后,就业指导教育的主体目前仍只是侧重在高校层面,关于家庭以及社会这两大层面的教育主体尚未有效发挥就业育人作用,同时三大主体协同育人机制仍有待探索和实践。

  2.2 教育过程的断层性

  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所以就业教育必然贯穿学生成长成才的全过程。在“全过程育人”的视角下考察就业指导工作,不难发现,目前其存在教育过程断层、教育内容不连贯的弊端。首先,从纵向上来看,大部分高校在大一阶段会通过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激发学生的规划意识。同时在学生毕业前的阶段,高校会开设相关的就业指导课程,但忽视了对学生在大二、大三阶段的培养教育。尤其大三阶段的实习实践教育仍存在理论脱离实际的问题,一方面由于高校实践意识的薄弱,另一方面由于实践资源以及平台的有限性。

  其次,从微观上来看,日常开展的就业教育的形式较为单调,实效性有待提高,主要原因在于教育内容缺乏连贯性。譬如关于就业的讲座尚未形成系列连贯的活动,讲座内容的专业性和针对性有待进一步提高。寒暑假的社会实践也未深入与就业教育紧密相连,由于指导教师数量上的有限性导致部分社会实践流于形式。最后,从宏观上来看,家庭教育是就业教育的重要起点,家庭是培育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重要场域。但目前家庭发挥就业引导作用的渠道仍有待拓宽、作用的深度和广度也有待提高。

  2.3 教育目标的功利性

  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目标在于促进学生更充分和更高质量的就业,但在“全方位育人”的视角下考察就业教育,目前教育目标仍存在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的倾向。首先,从顶层设计上来看,学校、院系的党政领导班子普遍存在单纯以提高就业率为目标的错误倾向。这就偏离了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价值旨归,是一种利益短视的突出表现,导致就业教育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失衡,从而影响学生的就业动机和择业观。

  其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是就业教育的主渠道,但课程偏重于指导学生了解专业、规划学业、以及认知职业发展等方面,缺乏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个人理想和社会共同理想的引导。最后,高校教师建设“课程思政”的意识和能力仍有待提升,目前思想政治教育未充分融入到就业教育中,部分高校主要围绕就业形势政策、求职能力等内容进行引导教育,缺乏人生价值、社会价值的引导。这就割裂了就业和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关系,背离了“三全育人”理念的价值宗旨,从而导致就业教育偏向工具理性,不利于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

  3 “三全育人”理念下高校就业指导工作高质量发展的三重路径

  “三全育人”理念的出场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改革突破提供了重要路径,是引领高校就业教育发展方向的价值遵循和方法论原则。

  3.1 坚持全员育人,夯实就业指导工作的队伍建设

  全员育人是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落实、落细的内生动力,所以夯实就业教育的队伍建设是首要前提。高校应树立协同育人理念,凝聚合力,形成各部门、各主体联动育人机制。首先,高校党委是建设就业指导工作队伍的领导者、组织者、推动者,其应发挥关键少数的带头引领作用,形成就业育人共同体。在治校理念上摒弃“唯分数”、“唯就业率”的错误倾向,确保就业指导工作达到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平衡,从根本上落实立德树人的任务,促进学生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其次,着力提升就业指导中心教师、就业专职辅导员的专业素养,主要通过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培训方式加强教师的就业教育能力。同时,可借助社会、企业的力量提升教师的就业指导能力。再次,要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推动专业课教师和思政教师在就业教育方面共同发力、同频共振,着力提升学生的自我成长和自我规划意识、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从而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以及就业观。最后,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所以应在进一步加强高校就业教育功能的基础上突出家庭教育的基础性作用、社会教育的依托性作用,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就业育人联动格局。

  3.2 坚持全程育人,推进就业指导工作的有效衔接

  全程育人是推动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系统化的必要原则,所以推进就业指导工作的有效衔接是关键一环。从宏观上来看,家庭教育是就业教育的基点,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同时家庭就业教育贯穿于学生成长成才的全过程,对学生的就业观和价值观有深刻的影响。所以政府和高校应着力在提高家庭就业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上下功夫,推动家庭就业教育有效衔接高校就业教育,助力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择业观、幸福观和人生理想。

  从微观上来看,学生就业观的形成以及就业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性和反复性的过程,所以高校应树立“从入学到毕业”的就业引导教育理念。高校学生在不同阶段的特点和需求是有差异的,大一、大二低阶段应侧重于职业生涯启蒙教育。在这一阶段主要引导学生认知专业、认同专业,同时抓住学校历史文化、专业特色,引导学生在个人职业发展中树立家国情怀,确定发展方向和人生目标。大三阶段应引导学生积极实习,将专业理论和生产实践相结合,进一步激发学生对职业理想的理性思考,从而明确人生目标。大四阶段是就业指导工作的最后一公里,就业指导者应依据专业特点、国家就业方针有针对性的提供就业服务。同时树立整体指导和个体引导的理念,精准帮扶就业困难的学生、引导“慢就业”的学生积极就业。

  3.3 坚持全方位育人,实现就业指导工作的有机协同

  全方位育人是推动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整体化的重要原则,重点是通过统筹整合优化就业育人资源,实现由点到线、聚面成体的有机协同机制。首先,高校是就业指导工作的主阵地,高校应主动承担起密切联系社会、共同促进学生高质量就业的责任。所以高校应主动加强与企业合作,共建实训基地、创新创业平台,全面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其次,应充分挖掘和利用校友资源,因为校友资源是联结社会和学校的重要桥梁,能激发学生的职业生涯意识、能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具体来说,以校友榜样为就业育人载体,同时结合学生的现实困惑和迷茫,把抽象的就业价值观具体到榜样校友事迹上。如马克思主义认为“抽象的规定在思维行程中导致具体的再现”。运用抽象到具体的方法,能提升就业指导工作的亲和力和感染力,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对本专业的认同度以及家国情怀。

  最后,在后疫情时代应充分利用互联网搭建就业指导工作平台,打破传统就业育人的时空边界,提升育人的广度和深度,形成全方位、立体化的育人合力和整体效应。一方面应结合新时代大学生网络行为的特点,利用网络官方平台做好与就业相关信息的搜集整理、发布宣传工作,此项工作应纳入常态化,多渠道、多角度提升学生的职业规划意识以及社会责任意识。另一方面做好就业状态云诊断,及时监测、研判学生的求职需求和心理状态。进一步通过加强高校就业指导教师的服务意识和人文关怀,及时疏解学生由就业引起的负面情绪,帮助学生好就业、就好业。

  基金项目:2020年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辅导员工作研究委员会专项课题重点项目“发展型资助视角下经济困难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实践研究”(课题编号:20FYHZD006)。

  (作者单位: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