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小学美术欣赏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 来源:知识文库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小学,美术,欣赏教学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2-04-08 21:25
引言:美术欣赏是一种复杂的精神活动,它需要先在思想上接受美术作品,再从中品味美术作品的魅力,从而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通过这一系列的精神活动,能使人们心中产生喜悦之情。而对小学生开展美术欣赏教学活动,满足学生的精神需求,不但能陶冶情操,还能扩充知识储备量,从而提高学生的美术综合素养和审美能力。
美术欣赏是小学美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和传统意义上的欣赏课有很大的区别,学生在欣赏美术作品的过程中,能感受到其中的美感,从而提高自身修养,不但能养成文雅的举止行为,还能有效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同时,欣赏教学是美术课程导入的基础,是传播美术文化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保障。
1 利用日常生活,开展美术欣赏教学活动
从小学美术的实际教学情况可知,教材内容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且趣味性较低,不足以将学生的注意力凝聚在课堂教学中,长此以往,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会越来越低,很难在欣赏美术作品的过程中感受到美感,更无法培养学生的美术审美能力。为了解决以上问题,在开展美术教学活动时,教师可以从多角度解析美术作品,根据小学阶段的学生认知能力较低,只有简单的生活经验这一特点,从日常生活入手讲解美术知识,激发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使他们能自主参与到美术欣赏中,形成独特的思考习惯,从而建立符合自身水平的审美意识,提高美术审美能力。以人民美术出版社五年级下册《雕塑之美》为例,需要让学生通过美术欣赏课了解雕塑的相关基础知识,领会雕塑艺术的博大精深,深层次的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在课堂导入环节,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教材中的雕塑作品,让学生知道如何区分古代雕塑和现代雕塑,然后再讲解中国雕塑和外国雕塑的不同之处,比如可以让学生欣赏河南洛阳的卢舍那佛和古希腊时期的投掷饼者。为了使学生深入理解雕塑作品涵义,还可以讲述卢舍那佛的背景故事,或者让学生模仿运动员的动作,联想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动作,并从模仿中体会动作的优美,比较两种雕塑作品的异同之处。通过中西雕塑对比,使课堂气氛更为活跃,学生在掌握欣赏方法的过程中,感受不同的艺术风格,不但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还能增加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另外,还可以让学生回忆自己居住的小区、玩耍的公园有没有雕塑景观,如果校园中有雕塑作品,也可以让学生近距离观看雕塑的表情、发型、五官和动作,这种方式能够让学生真实的欣赏雕塑作品魅力,调动学生内在艺术潜能,使学生积极投入到美术学习中,有效提高学生的欣赏鉴别能力和审美能力,充分发挥雕塑作品的教育价值。再比如,《奇思妙想》需要让学生将生活中的不同事物进行巧妙的组合,并构成一幅有新意的图画,以此来掌握绘画中奇思妙想的内涵和表现方法。为了促进学生形成发散性思维,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联想生活中的具体案例,并以学生的心理特点为基础,让学生进行创意美术绘画,不但能够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还能锻炼学生的想象力和联想力,使学生对美术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以此来培养学生的美术核心素养和综合学习能力。在课余时间,还可以让学生参照班级内的实物、人物进行描绘,再让其他学生猜测图画中的内容,对于绘画能力较好的学生需要给予表扬,绘画能力较为一般的学生也要予以鼓励,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精神需求,从而使学生产生美术学习成就感和自信心。
2 以学生视角为基点,设计美术欣赏教学方案
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大部分教师的教学理念比较陈旧,还是采用传统的教学策略开展美术欣赏活动,导致课堂教学气氛比较枯燥。过于单一的教学方式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无法全身心投入到欣赏学习中。虽然传统的教学方法能够取得暂时性的教学效果,但并不利于提高后期的美术教学质量,也会使学生的审美能力止步于此。美术学科有着浓厚的文化基础和历史背景,是人文社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但要求学生具备丰富想象力和创造力,还需要学生在欣赏美术作品的过程中具有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在实际开展美术教学时应注意到,从思想上意识到改革创新对美术教学的重要性,并利用各种美术欣赏活动,启蒙熏陶学生的美术思维,陶冶学生的艺术情操,使学生的审美体验释放在美术作品中,以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形成。在引导学生欣赏美术作品时,需要将学生作为课堂教学主体,尊重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兴趣爱好,创设优质的学习环境,使学生的思维创造力有充足的发挥空间,从而推动美术欣赏教学的深入开展,提高学生的美术综合学习能力和审美能力。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成年人有很大的不同,不能从成年人的角度设计美术欣赏方案,教师需要将学生的身心思维作为基点,并采取趣味性较强的教学方法,这样才能使学生进入轻松愉快的欣赏、学习状态中。为此,教师应深入挖掘教材内容,合理把控美术作品的欣赏角度,制定实践性较强的教学方案,确保学生能全程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并全身心沉浸在美术作品的意境中,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实现预想的教学效果。以人民美术出版社五年级下册《人民艺术家—齐白石》为例,此课需要搜集齐白石先生的背景资料和作品,了解他的艺术成就、艺术生涯和艺术特色等,并运用美术语言描述自己喜欢的作品,表达自身的独特感受。在课堂教学之前,可以先让学生利用网络信息平台搜集齐白石先生的作品,再结合自身的欣赏水平和兴趣爱好选择一幅作品展示在课堂上。在搜集作品的过程中,学生能够以自身思维了解齐白石先生和作品,从而建立符合自身情况的美术学习体系;在展示所搜集的美术作品时,可以实施分组制模式进行交流探讨,教师也需要参与其中,对具体的作品进行欣赏论证,从中感受美术文化内涵和精神力量,这样不但能促进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还能培养学生的艺术细胞,提高审美能力,为日后的美术学习奠定良好的学习基础。
3 以“美”为核心,营造舒适的美术学习环境
小学生对“美”的理解较为浅薄,而且对美术作品的认知不够深刻,如果只依靠现有的教学模式很难达到预想的教学目标,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也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应将“美”作为美术欣赏教学的核心,利用各种各样的活动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美”的含义,加深对美术作品的认知。点、线、面、三原色等美术知识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理论,在引导学生欣赏美术作品的同时,应将这些基础知识和作品的“美”有效融合,并通过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欣赏“美”的价值,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以人民美术出版社六年级上册《建筑艺术的美》为例,此课需要在欣赏、比较的过程中,了解中国宫殿建筑与西方教堂建筑的不同风格,认识不同地域文化对建筑的影响,以此来分析建筑的造型,感受其中的文化内涵。在欣赏教学中,除了要对学生讲述中西建筑的历史之外,还需要让学生根据建筑风格进行分类,说出不同类型建筑的特点,比如从建筑的色彩搭配、结构对称方面进行表述。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自己心中“最美”建筑物,探讨建筑物的“美”体现在何处,然后综合所学美术知识和自己的理解,描绘出想象的建筑物,从而加深学生对“美”的理解,促进审美能力的形成。从上述教学过程可以看出,良好的教学氛围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对提高教学质量起着关键性作用。因此,教师需要特别注重教学方式,充分发挥美术学科的特点,并结合学生的美术欣赏水平和教学情况,创设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从而调动学生欣赏美术的主动性,以到事半功倍的教学目的。比如在欣赏建筑艺术作品时,可以将中西方不同建筑物的图片制作成精美的ppt,或者利用短视频平台制作成声情并茂的微视频,由于短视频平台比较受当代学生的喜爱,采用这种方式能够将学生的兴趣渗透到美术欣赏教学中,而且注意力可以聚集在短视频中,在玩乐的过程中增长了学生的见识,加深了对美术知识的理解,同时推动了美术素养的形成。
4 引导正确的审美观念,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想要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需要在美术欣赏教学中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这样不但能让学生接受良好的美术教育,还能使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品格,从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均衡的发展。基于此,教师应该合理发挥引导组织作用,帮助学生科学的感受美,并在欣赏美的过程中,着重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审美能力。首先,引导学生建立热爱大自然的审美观念。以人民美术出版社六年级下册《探访自然的奇观》为例,此课主要以自然遗产为专题进行美术欣赏教学,通过图文信息、影像等方式,让学生从审美角度说出对自然奇观的感想,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壮美,激发学生珍视、保护世界自然遗产的感情。在课堂导入环节,可以先让学生欣赏世界十大奇观照片,并详细讲述这些自然奇观的资料背景,比如出现在美国俄克拉荷马州塔尔萨市的闪电奇观、我国西藏拉萨的日晕奇观、芬兰南部海文卡城的美丽极光等等。在欣赏自然奇观的过程中,让学生思考如何珍视自然遗产,使学生意识到自然遗产正在面临的危机,从而在思想上建立起保护环境、热爱环境的审美观念。接着,以“我心中的自然奇观”为主题进行画作,使学生在美术形式下感受自然之美。审美包括外在美和内在美,在学生欣赏美好事物的过程中,也需要培养正确的社会审美观,从而公正客观的评估美好事物。以人民美术出版社六年级上册《保护我们的精神家园》为例,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欣赏,提升学生自主学习历史、文化、艺术的自觉性和兴趣,增强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识和民族自豪感,知道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传的意义。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风筝、年画、剪纸、皮影戏等艺术作品展示课堂之上,还可以播放京剧、昆曲,让学生思考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传的特点,之后再让学生搜集自己家乡的艺术作品,围绕保护或申报家乡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用绘画或者摄影的形式举办汇报展,教师对展示的作品要进行总结和评价,满足学生美术学习的成就感,建立起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责任感和审美观。
5 增强学生审美体验,推动欣赏教学顺利开展
美术知识博大精深,它和各种文化学科有着密切的关系,在进行欣赏教学时,可以将多种形式的活动融入到教学中,让学生全方位的体验美术之美,以此推动审美能力的提升。首先,需要不定期让学生欣赏名家名作、艺术器具、民间艺术等,启发学生的艺术潜能,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在此过程中,先传授学生欣赏美的技巧方法,再引导学生对美进行创作。以人民美术出版社六年级下册《剪纸中的古老回忆》为例,此课需要学生感受剪纸中蕴含的民间文化,了解剪纸历史、发展、造型特点和技术特色。在课堂导入环节,可以播放陕北民歌,让学生形成多样化的感知,帮助他们了解剪纸产生的地域特征和社会背景,接着让学生从生活中寻找剪纸和剪纸图案,或者借助网络查找相关资料,引导学生深入调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后作业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喜欢的图像设计制作剪纸。这一系列的教学过程,拉近了学生与民间艺术的距离,增强了学生的审美体验。又比如,欣赏人民美术出版社六年级下册《绣在服装上的故事》时,需要让学生感受苗族服饰图案的深刻内涵和美感,增强对祖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还可以在课堂上讲述“百鸟衣”传说、用途、图案特征,让学生切身感受其欣赏价值;也可以展示牛首龙纹图案供学生欣赏,使学生了解龙的传说,最后在课后选择一幅自己喜欢的服装图案进行临摹,并和他人探讨其中寓意。这种教学方式不但能丰富学生的鉴赏体验,还可以通过临摹等实践方式,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6 利用通俗易懂语言,教会学生欣赏美术的方法
小学生的欣赏标准比较低,通常将第一印象作为欣赏标准,或者根据作品内容像不像进行评价,致使他们对作品的欣赏概念极为模糊,甚至不理解作品的内涵。面对这些问题,教师应该给予正确的引导,传授学生欣赏方法,尤其是教学语言上,尽量少用专业术语。因为过多的使用专业术语,学生不仅听不懂,教学气氛也会比较枯燥,有可能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因此,教师应将教学语言化繁为简,以人民美术出版社五年级下册《山水画》为例,此课需通过山水画法教学,增强学生对中国山水画的了解,提高学生对山水画法的技巧和欣赏水平。教师可简单介绍画家沈周和齐白石,让学生欣赏作品《吴中山水图》和《柳桥独步》,接着提问问题:“你在画中看到了什么?它们表现的是什么季节?相同点和不同点分别是什么?这两幅作品你喜欢哪一副?你在生活中有没有看到过图中的场景?”这些语句简单易懂,能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如果直接讲解中国画的笔法、笔势和基本形式,学生只能被动的去听,可能会跟不上教师的思维步伐,审美能力也就无从谈起。同时,这种对比的欣赏方法,能让学生建立起欣赏评价标准,并以此依据进行日后的美术欣赏学习,为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7 结语
综上所述,美术欣赏教学是提高美术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在进行欣赏教学时,教师需要将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欣赏水平作为教学基点,利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创设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使学生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欣赏学习中,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美术学习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作者单位:张家港市外国语学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