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情感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 来源:教学与研究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高中,语文,教学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2-07-20 16:57
摘要:高中语文课堂中的情感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同时,也有利于高中生全面健康发展目标的实现。基于此,本文对新课改下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的策略进行探讨。
引言:在语文教学中,要以学生作为教学的重点,以合理的、科学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祖国培养更多有特色、有创造力的学生。因此,采用合理有效的教学模式是提升学生阅读能力的关键性问题,也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可以从学习并掌握知识层面提升到未来的创新。
1 促进学生对语言文化的感悟
情感本身就是人的基础,通过学生对文化思想感悟的培育和提升,能够涵养出学生的内在精神品格,让学生真正地成为具备更高的精神价值追求的人。当前我国高中生正处于增长其文化知识和自我修养的重要时期,而语文作为一种传统文化的载体,是培养和提升学生文化功能基础与情感的重要依据性学科,对其中的语文作为课文在人文美育等各个方面都进行深度的挖掘,可以有效地增强和提高学生的思想美育能力,实现其语文课堂教学的情感教育目的。
例如在深入学习《沁园春长沙》这一课时,教师就可以先预设几个小问题,包括"沁园春长沙的创作背景""沁园春长沙所表达的情感" 等问题,让高中生开始深入进行语言阅读的情感学习,感受这首诗其中宏伟磅礴的意义以及思考并结合相关时事,带着老师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深入思考。
2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问题
一般而言,高中语文老师都是按照要求,让学生自己阅读或者朗诵课文,但是较少能够提前就针对课文而设置的问题。也就是说,学生在进行阅读的过程中,思维是没有准备的,缺乏过程和恰当引导,也就不能对于课文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方向。在此条件下,阅读常常成为形式,其教学效果也是十分有限。因此,提前创造性地设置好问题就显得非常重要,教师应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问题积极主动地去探究文章,寻找正确的答案,这样,学生才能够对课文有比较深入的认识和理解,从而给接下来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比如在刚刚开始学习《短新闻两篇》这一两节课时,教师可以布置小组集体对话并进行集体演练,要求每位小组学生根据提供的材料,做到字正腔圆、精准、流畅地开展一次小组集体对话,最大限度上充分还原教师播报相关新闻时的正确姿势和身体状态,这对于每位学生而言无疑是一种巨大的学习机遇和挑战。
然而在实践中的语文教学中,学生常常遇到句型比较长以及时间持续很久的语文阅读问题时,会容易发生断断续续的阅读说话紧张现象。此时,教师无需指责出现错误的学生,而是应该用温和、认真的态度对待这些学生,帮助他们平缓自己的紧张心情,或者可以通过借助一段广播多媒体向高中生播放一段新闻,让学校老师和高中生都够充分地理解认识到上述几点要求的重要性,同时也通过这种传播形式可以拉近高中生与老师间的实际距离,进而更好地配合开展学习,提升情感教学策略的整体科学性和有效性。
3 提升教师的综合素养
老师身为教育者,具备自觉性是远不够的,还是更需要语文教师在平时的语文教育理论教学实际中加以培养和不断提升高中语文思想文化道德,养成良好的语文阅读和爱好书籍写作的好习惯,因为只有语文教师是一片蓝色大海,才能为高中生带来一杯水。不仅仅只是需要面对一个学生,更是需要面对教师这个职业群体,主动学习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是一种社会职业责任感与道德品质。
在语文课堂教学的情感教育过程中,老师需要充分完善自身,和学生共同进步与提高。当前部分教师,主动地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的动力明显不足,他们一直固守十几年乃至几十年的教学实践经验,总认为他们的教学实践经验才是最佳,基于这样的主观认识,使得他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很难充分地激发出学生的自我学习兴趣。因此,要从现代中国的课堂教学谈起,增强学生的情感学习、社会参与的能力,良好的交流与探索,加强高中语文情感教育的建设,取得良好的成绩,赢得同学的信任和良好的感受,这都需要高度重视学生的情感教育。
比较例如讲授《离骚》时,学生很难理解诗中香草美人诸多意象,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在课前收集相应的图片资料,结合视觉的冲击可以体会到屈原坚持“美政”理想,抨击黑暗现实,不与邪恶势力同流合污的斗争精神和至死不渝的爱国热情,感受到其中的情感。在图文的支持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逐渐变得更加真实,使学生沉浸在阅读之中,品味和感受作者的内心,从中感悟文学的魅力的同时也在悄然吸收着文学知识。
4 渗透情感德育教育,通过阅读加深学生的人文底蕴
每一篇优秀课文,都切实蕴藏了作者深厚的哲学思想力和感染力,反映了他们具备的某些高尚的思想道德精神风范。高中语文课堂情感教学设计的意图,不仅仅是在于为了让高中生能够充分运用自己所学到的知识技能去应对语文考试,还要把自己的所学课文中有关情感思想方面的知识内容适当地梳理放大,把有关情感德育思想方面所学知识有效地充分融入运用到语文课堂中,从而更好地教育加深和不断提高学生的文化底蕴和道德素养。
比如在教学《劝学》时,老师可以要求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对自己觉得比较好的词句进行摘录,例如该文中的成语“锲而不舍”“积善成德”以及“驽马十驾”等,在学生进行优美词句积累的过程中,对学生本身而言,也有助于学生对成语的理解,并且明白应该怎么用,该用在哪个地方,这有助于学生文化素质的提高。老师在对课文《劝学》进行讲解的时候,要引导学生对“学不可以已”的主题进行分析,探讨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但学习可以使人由“恶”变“善” 的观点。在这样的教学中能够充分渗透情感教学,更能增加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营造出良好的课堂氛围。
结束语
从对培养高中生语文情感素养的重要性角度来看,以上提及的几点建议只是仅供参考,还有许多、更高效的方法与教学战略还需广大同仁们在教育理论与实践中进行不断地探索与总结。
参考文献:
[1]朱英.浅析新课程下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8(03):92-93.
[2]廖峥嵘.浅析新课程下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考试周刊, 2018,000(034):52.
[2]李富贵.浅析新课程下的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中外交流,2018,000(034):28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