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做“四有好老师”即有理想信念、有仁爱之心、有扎实学识、有道德情操的好老师。每个人的成长离不开老师的教诲,身为人民教师,更觉身负重任!
记得在一次学习中,有一位专家提出:“经验+反思=成长”。这一等式对于一个渴望成长的年轻人而言,激发了我积极反思的动力。
教书育人,德育为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该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思想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我们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必须充分利用教材,善于在语文教学中,捕捉教育的渗透点,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一、润物无声,从语文教材中渗透德育。
习近平总书记提到,老师是学生道德的镜子,好老师应该不断提高道德修养,并把正确的道德观传授给学生。每一篇文章都是有温度的,教师通过对文本的解读,让学生充分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接受品德教育。在执教三年级《杏儿熟了》一文中,学生在第七自然段的探究性学习中,能准确地找到描写奶奶动作的词句来分析奶奶的性格特点,特别是对“挑”字的把握,准确地抓住了奶奶慷慨大方的特点。在将奶奶前后两次笑的对比探究中,学生都有自己个性化的发现,而且认识逐渐深入,不仅认识到奶奶的心情高兴,而且挖掘出奶奶对孩子们那种无私的爱。于是我顺势引导学生分析文中的“我”对小伙伴们的态度前后大不同:当伙伴们来偷摘杏儿时,我对他们说话没好气,妈妈把杏儿分他们吃时,我心里不高兴。从而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看法:有果子大家吃才甜,我们应该学会分享;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今天我们帮助了别人,以后我们就会得到别人的帮助······语文课中不仅感受文字的魅力,也让孩子们明白了分享的快乐。
二、循循善诱,从语文课堂中渗透德育。
课堂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因此,课堂上,教师也应注重自己的言行对学生的影响。这里说说自己刚上班时在语文课堂中的一个事例吧:一天,我正在为一次展示课试教,课堂中的一个小细节,我至今都十分惭愧!执教对象是低段的孩子,在上课前,我看到了教室里贴着田字格字卡,于是就没有再粘贴自己准备的田字格字卡,在上课的过程中,师生互动都很融洽,不想,到了写字环节,我正准备在黑板上范写生字,一个孩子说:“老师,你用的不是“田字格”,是“数字格”。当时还在输液身体状况欠佳的我有些懵,我告诉孩子们:“这就是田字格啊。”可是低段孩子很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他们嚷嚷着说这是数学老师教我们写数字的格子。为了不耽误课堂时间,我脱口而出:“这节课咱们就用这个格子写,下节课,老师再将新的田字格贴上。”现在回忆起来,觉得自己尊重学生做的还不够,如果我能等一等,不要急着完成教学任务,当学生指出田字格的问题时,及时进行教育,比如:表扬你能乐于帮助老师指出问题,那你们愿意给老师改正错误的机会吗?随后粘贴“田字格”范写;亦或者谢谢你能提醒老师,你观察得这么仔细,一定能把生字写好······几句鼓励、感谢的话语,既缓解了自己的尴尬,也告诉学生知错能及时改,为时不算晚。这样,是不是会更好呢?好老师的标准不仅是教学能力强,还应具备教育智慧,从各方面给予学生帮助和指导,我想这也是教学路上应该不断努力学习的地方。
三、以身示范,从课堂行为中渗透德育。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育既要言传,又要身教,处处为人师表,用自己的爱心和人格魅力感染影响学生。我的具体做法是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多表扬、少批评”“多鼓励,少指责”激发学生兴趣,树立乐观向上的学习态度。在教学活动中,一是尽可能地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参加难易不同层次的活动,对学习能力弱的同学尽可能予以肯定,激发他们的学生热情,保护他们的自尊心。二是发掘德育工作和学科教学的最佳结合点,并在备课的同时注意将二者融为一体,从而很好地促进学科知识的学习。
当然,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这就需要教师用自己的行动点燃对真善美的向往;以自己的道德修养传授给学生正确的道德观;用自己的智慧给予学生指导帮助;用自己的信任让学生享受成长和收获的喜悦。深钻教材,找准德育渗透的突破口,恰到好处地进行渗透。做,好老师!做好,老师!我们一起努力!
(作者单位:武汉市光谷第一小学(西))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