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中阅读思维的培育策略探讨
- 来源:教学与研究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初中语文教学,阅读思维,培育策略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2-12-04 13:59
摘要:阅读是思维发展与延伸的过程,初中语文教师要对学生阅读思维的培育予以高度重视,避免走入“重结果,轻过程”“重记忆,轻理解”“重范式,轻发挥”的教学误区,围绕学生的认知和思维提升规律、阅读与学习兴趣等组织开展阅读活动,找准思维发散与提升的关键,循序渐进地提升学生思维品质,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引言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部分,教师应该采用合理的教学方式对学生阅读思维能力进行培养,在课前进行备课时做好充足的准备,引导学生对阅读内容进行想象,对阅读内容进行总结分析,在总结分析的基础上,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法,对阅读内容进行扩展。这样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语文阅读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
1阅读教学的重要性
在初中阶段的学生,由于其心智的发展都还未成熟,在思考问题和进行学习的时候,往往没有属于自己的逻辑思维,所以其对于问题的认识和理解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这种现象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学生在学习语文的时候,不能够理解文章的内容以及作者想要在文章中所传达出来的情感。同时,阅读理解对于学习语文而言是至关重要的。学生在阅读能力这一方面存在障碍,就会导致其在学习文章和做阅读理解题,甚至是在写作文的时候,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因此,在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过程中,重视阅读的教学是非常关键的。学生对阅读能力有了一定的把握之后,便可以对语文开展自主积极的学习,从而在提高兴趣的同时也提升了学习成绩。
在学生的阅读能力非常欠缺的情况下,学生对于古诗文言文的了解就仅限于日常生活中所接触到的内涵,比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中的“千尺”并不代表着水有千尺深,“千尺”只是一个程度副词。学生阅读不到位,就不能够深入地去体会诗人想要通过意境所传达出来的情感。或者说,学生在进行作文写作的时候,经常会因为没能够读懂题目的意思而导致作文的整体内容偏离了出题人所想要让学生表达出来的主旨。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语文这门学科大多都是要让学生对文字进行理解,如果学生的阅读能力跟不上,就会对语文的学习丧失热情和信心,从而让语文的教学课堂也变得死气沉沉。由此可以看出阅读的教学在初中时期的语文学习中是非常关键的一个教学步骤,教师应当关注阅读问题并实施多样化的策略去开展阅读教学。
2初中语文教学中阅读思维的培育策略
2.1整体与局部结合,培养学生认知思维
学习认知理论认为,个体的认知过程与学习过程相得益彰,均以个体的感觉与知觉为起点,对由感官刺激而来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个体认知水平将直接影响其处理与加工信息的效率及质量[1]。阅读本质上是一项信息提炼与理解活动,将学习认知理论映射至学生的阅读过程,即学生依托其内部的“信息系统”对符合其认知和兴趣的阅读内容进行提炼,最终成为自身认知结构的一部分。对语言及情感产生初步认知,是学生内化知识的先决条件。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认知思维的主要方法为整体与局部结合。如,教学课文《我爱这土地》时,笔者以朗读为教学切入点,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初步体会艾青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以诗歌的字、词、句为分析对象,请学生细细品味诗歌的语言,找准诗歌中的关键字词检验自身初步认知的正确性。通过对字词的反复推敲和替换对比,学生体会到诗歌字里行间流露出的真挚热烈的爱国之情,面对侵略者的斗志与决心。“暴风雨所击打的土地”运用了象征与比喻的修辞手法,体现祖国遭受的磨难与经历的挫折;那只歌唱的“鸟”则象征着无数爱国者。
2.2理性与感性结合,激活学生理解思维
语言学家弗斯指出,任何一种语言的形成与应用都基于特定的情境。语言文化观认为,文化与语言具有极强的内在联系与逻辑关系,文化是语言产生的源动力,而语言则是文化的载体。这两者都揭示了语言的系统性特征,学生对文本语言的理解,不仅包括字词的意思,还包含对文本创作历史文化背景、深刻内涵、故事情境的理解。笔者认为,初中生应当具备的阅读理解思维包括情境性思维、对话性思维及关键信息提取思维。情境性思维是指在不同语境下理解语言的不同含义;对话性思维是指能够与阅读内容及作者进行交互对话,体会其内涵与情感;关键信息提取思维是指抓住文本所传达的关键信息,调动想象力与联想力准确理解文本内容。
2.3发展逻辑思维能力,培养思维条理性
学生在学习时,一定要用心思考,用眼睛细致地观察题目,用耳朵认真地听老师讲述的内容,用手勤勉地记下笔记本,这样才能真正地进行语文学习,得到良好的、有效的教学效果,理解教师讲述的教学内容并内化于心。在初中阶段,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并且对于大部分事物存在好奇的心理,思维方式还未成型,缺少思维的条理性,因此,教师应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文章阅读时,先总结文章的主体脉络、重要信息,让学生对于串联整个文章的关键信息进行梳理,对文章脉络进行分析,在课堂中,教师可以根据文章的内容提出一些关键信息,让学生根据自己整理的信息探索出正确的答案,锻炼学生的逻辑条理性,培养学生对正确答案的判断能力。例如,在教学《孔乙己》时,可以先让学生对文章进行从头到尾的阅读并进行分析,将段落分为几个部分,找出文章的关键信息,对文章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学生的阅读分析结束后,教师与学生共同分析研讨《孔乙己》的文章脉络,让学生总结教师与其他同学的意见,再提出“分析孔乙己”的问题,例如,孔乙己的外貌特点,孔乙己的性格特征以及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作者描绘这个人物的意义。
2.4主观与客观结合,提升学生批判思维
学生唯有从外部表象入手,突破主观臆断和主观思维的桎梏,才能对事物进行客观求索,提出独立和个性化的见解,避免群体性思维对学生发展的限制。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宜采用“原生态”教学方式,即在不揭示课文内容和创作背景的前提下,以课题为引,或以课文的第一段为引,请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内涵进行大胆设想,提出自己的见解。随着阅读的深入,学生会自主检验初期的假设是否正确,自觉调整思维的策略并冷静客观地思考探究,进而形成批判思维。
2.5课内与课外结合,促成学生连贯思维
课外阅读是对课内阅读知识与技巧的延伸及巩固,可拓展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课内与课外阅读有机结合的方式有二:一是在课内阅读教学中引入课外拓展素材,或是训练学生阅读能力,或是通过对比体现课文语言的精妙贴切,以此扩大课堂知识容量,拓宽学生阅读视野,使学生形成融会贯通的思维能力;二是引导学生进行课下自主阅读,注重运用课堂所学的阅读方法,将课内阅读教学效果延伸至课下,激发学生阅读的主动性,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思维。教师在教学时需根据教学内容灵活选择,开展相应的阅读活动,保证课内外一体化方法的应用效果。
结束语
初中语文的学习,不仅是帮助学生进行理论的学习,还要培养学生的阅读思维能力。初中语文教师要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思维能。并且,随着新课改的进行,教师更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阅读思维能力,帮助学生高效地进行语文学习,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李达.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提升策略[J].语文教学之友,2021,40(12):27-28.
[2]林虹.初中学生语文阅读思维能力提升的措施探析[J].天津教育,2021(34):139-140.
[3]王艳萍.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分析[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下旬刊),2021(11):189-19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