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社会的发展中,教育观念也在发生着变化,“教”为核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在今天的教学实践中也显露出许多不足之处。为此,老师在小学体育教学中,要立足于核心素养,锻炼学生的个人能力和品质,遵循多样性的教学原则,实现深化教学。本文对此进行分析研究,并且提出了几点浅见。
一、小学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
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学科核心素养是指个人在体育方面的修养。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基本都接受了小学阶段的教育,自然也都会接受小学阶段的体育教育。因此,体育核心素养在健康意识和体育知识及技能等方面有着其重要内涵。首先,健康意识主要是指小学生有足够的参加体育锻炼和体育活动的兴趣。通过体育活动设计和内容的安排,学生可以体会到运动的乐趣,每一位学生积极地参与到体育活动中,在体育活动中逐步找到适合自身身心发展和符合自己兴趣爱好的体育项目,并加以培养。其次,各类体育活动和体育锻炼中穿插着丰富的体育知识,这些知识有的和物理、化学等学科有一定的关联性,有的和思想品德、美术等人文科目有着密切联系,学生们在参加体育锻炼不仅对这些关联性的知识有了一定认识,也对树立正确的锻炼常识有了基本的判断。
二、核心素养下小学体育课堂构建策略
(一)运用体育游戏,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认知能力比较肤浅,视野狭窄,对周围的新鲜事物容易产生好奇心,又比较贪玩,他们尤其对那些趣味横生的游戏独有情钟,乐此不彼。鉴于此种情况,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可以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有针对性地安排一些体育游戏活动,可以有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体育课堂教学。进行游戏教学时,一要注意学生安全。安全问题涉及的因素很多,教师在充分保证学生安全的前提下,适当进行一些体育技能训练。体育教师在接管新班级之前,就要通过班主任、学生和家长及时了解每一位学生的身体状况,对身体有缺陷的学生,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了如指掌。对那些身体确有残疾的学生,教师要阻止他们参加某些不适合的游戏或体育活动。上课时,教师要时刻关注所有学生在教师视野范围内活动,切忌“放羊式”自由活动。一旦学生跑出体育教师视野范围,就有可能发生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二要注意学生的承受能力。譬如,小学生跑步时,不宜太快,不宜长跑。进行接力游戏时,学生分组要合理,距离不要太远,一般情况下,50米接力即可,切忌要求小学生进行剧烈运动。
(二)重视知识的夯实与拓展
即便是体育科目,在讲解运动项目时其实也包含了诸多理论知识,而教师则应该重视知识的夯实与拓展,引导学生用正确的方式展开训练,并在其中习得更多专业的体育技巧,以核心素养为发展目标,培养大家健康的行为习惯。例如在进行羽毛球课程时,因为该项活动较为激烈且频繁使用胳膊力量,所以教师在正式开始前应带领大家进行热身运动。在预热好身体情况后进行羽毛球训练,同时教师还应告知学生在运动一定时间后必须将身体放松,让各个关节都得到充分休息才能继续接下来的操作。同样很重要的一项是剧烈运动后的注意事项,不可以在训练后立刻摄入大量水分,心脏极其容易承受不住过大压力导致无法工作,要等到身体状态良好,呼吸相对平稳后正常进食。提高学生运动能力的同时更要规范他们的健康行为,养成良好的体育习惯。
(三)开展个性化教学
在小学阶段,学生的个体差异比较明显,如果采用同样的教学内容,可能使身体素质较好的学生感觉不到运动强度,相应会影响其进步速度;而相同的教学内容对于身体素质较差的同学可能会因为负荷过大而产生不适,影响其身体健康,这是得不偿失的。不同学生会对不同的运动项目产生兴趣,因此应当尊重学生意愿,采取选项教学,学生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运动项目进行学习。选项制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满足学生的运动需求。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更多以鼓励的方式为主,教学内容更多体现趣味化,纠正错误、发扬长处,记录每节课学生的学习情况,通过一个阶段的学习使学生感受到明显的进步。个性化教学会使学生在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的发展过程中获得更有效的提升。其中科学的测量和评估是必要的,这也是未来教学改革的新方向,这将使得教学更加专业化、具体化。科学的教学也会帮助学生更好的感知体育,更加突出以学生为主体,更加明确以“人”为中心的发展目标。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育方法,倡导“学”为本,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老师要以此为目标,构建高质量体育课堂,满足学生的个人成长需求。
参考文献
[1]刘京昌.如何提高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J].新课程,2020(43):174.
[2]张武彪.核心素养下小学体育高效课堂的构建[J].天津教育,2022(23):9-11.
[3]王芳.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体育教学有效性提升策略探究[J].小学生(中旬刊),2020(09):9.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