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叠石技艺的传承与教学研究

  • 来源:职业
  • 关键字: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学
  • 发布时间:2023-06-21 17:15

  文 / 华云飞

  摘 要:近年来,国家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叠石技艺作为中国传统造园艺术的非遗技艺,日益受到关注。目前各大院校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在园林专业中开设假山叠石课程,有效保护并传承了非遗技艺,但存在着教学特色不明显、培养定位不明确等问题,本文就此展开研究,提出以工学一体化为导向开展教学探索、以产教融合育人为目标共建产业学院的对策。

  关键词:假山叠石技艺 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承 教学

  古人有云:“水以山为面,水得山而媚;山者,天地之骨也。”自然园林往往位于自然山水中,可借青山为景;而私家园林则深藏在市井人口密集之处,无山水可借,只得堆叠假山。假山叠石是中国传统造园艺术的特色工程,不少叠石匠人堆叠技艺高超精湛,其运用传统绘画原理,表现自然山野意趣,与建筑、花木并称中国造园三大要素,共同构成了中国园林的空间之境。在造园三要素中,花木或建筑,是为天然抑或人工,只有假山叠石是天然与人工的有机结合,充分体现和表达了中国“物我交融、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虽无石亦可成园,但无论是北方皇家园林还是江南私家园林,没有哪一处少得了假山石。正如园林专家童寯曾所言“吾国园林,无论大小,几莫不有石。”

  南宋时期,随着政治经济中心的南移,杭州成为叠石技艺专业化和职业化发生发展的中心地带,且具有明显的文人文化特征,是宋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技艺水平逐渐达到高峰;至明清时期,杭州亦是江南叠石技艺的核心城市之一。新中国成立后的50年代初,中国园林建设开始复苏,各地政府招募民间叠石匠人对园林假山叠石进行修整。当时假山叠石匠人所剩无几,主要有苏州韩氏、扬州余氏、浙江“金华帮” 等。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精神追求的不断提高,假山叠石行业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但由于缺乏正确、系统的假山叠石技艺理论和行业规范标准,假山叠石行业整体技艺水平参差不齐,传统技艺面临失传,人才出现严重断层。据民间统计,目前,假山叠石匠人虽有几千人,技术出色的亦有几十人,但技艺兼具的假山叠石大家不足十人。

  近些年,随着高等院校和职业院校将假山叠石技艺纳入园林专业课程体系,一批具有艺术造型基础和假山叠石技艺理论知识的毕业生加入假山叠石行业,带来了新的生机,但仍无法满足目前市场对假山叠石人才的迫切需求,亟待通过更新培养方式、优化课程设置来传承叠石技艺、培养工匠人才。

  一、叠石技艺的教学现状

  中国古典园林相关课程是环境艺术设计、风景园林及园林技术专业培养学生设计理念、审美能力及提升学生文化修养水平的核心课程。传统假山叠石技艺更是现有景观设计实训和园林工程实训等专业核心课程教学的重点内容。传统教学主要通过课堂理论教学和现场实践操作等方式开展。目前,课堂理论教学多采用教师讲授、文字描述和二维测绘图或照片展示等方式,无法有效展示假山叠石的构件、搭建过程和搭建方法。现场实践教学主要采用实地考察古园叠山遗迹和新建叠山实操的方式,但古园遗迹作为文物保护对象,无法进行拆解和展示构建过程,学生较难全面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新建叠山的现场实操因堆叠工期较长、施工危险性高、工程复杂且过程不可逆,以及叠石成本高等因素而较难开展。因此,传统教学方式因条件所限,难以将课程知识与技艺训练结合,无法有效开展教学和实践。

  南京林业大学基于传统教学方式,开发了传统假山叠石构建技艺虚拟仿真系统,通过对传统假山叠石场景和营造过程的仿真实训,使学生了解中国古典园林的相关知识,熟悉传统假山叠石的设计流程,掌握传统假山叠石的设计方法与构建技艺。此套系统虽然可以在假山叠石的知识传授、设计方法、流程过程、叠石技法等方面给予学生直观的感受、提供仿真实训,但仍然缺乏手工技艺传承的关键环节—— 实践操作,只能作为教学辅助使用。

  二、以工学一体化为导向的教学探索

  工学一体化培养模式是以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依据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及技能人才培养标准,将工作过程和学习过程相互融合,培育德技并修、技艺精湛的技能劳动者和能工巧匠的人才培养方式。

  杭州第一技师学院(以下简称学院)园林技术专业系浙江省技工院校品牌专业,全国园林技术专业工学一体化课程标准和课程设置方案开发项目的牵头单位。假山叠石技艺与欣赏是学院按照工学一体化培养模式开设的专业核心课程。

  (一)创新课堂教学模式

  假山叠石的堆叠技法多产生于中国传统画论,是一门技与艺结合的课程,在前期通过园林美学、中国园林史等通识课程对学生进行园林认知体系构建的基础上,以企业劳动组织方式和工作方法为主要依据,依照相关职业技能标准,对接岗位需求,分析学情特征,重构课程内容,明确教学目标;以“学生为中心、能力为本位”的教学理念为指导,基于典型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导向选择教学方法,利用信息技术打造工学一体化的课堂和实践环境,构建 “阶梯式递进、多主体共评、工学一体融合” 的项目化教学模式,同时,开展全过程、多维度、多元化精准教学评价,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本课程基于项目教学法,应用网络化、智能化的信息工具辅助项目的实施。项目分为四个递进式任务。

  任务一(项目接单):项目为某小区自然式水景驳岸改造,各工程承接小组需从安全性、亲水性和观赏性等方面入手,营造宜居的水景岸线。

  任务二(项目策划):按照行动导向教学方法,各工程承接小组分项目标段进行策划,通过实地测绘、方案设计、模型制作及成本匡算、工期安排等完成项目策划,并开展项目汇报。

  任务三(项目实施):各工程承接小组按照假山叠石工艺流程和施工规范,分项目标段完成项目施工,要求做到施工规范、文明施工,过程记录,小组互查。

  任务四(项目验收):通过工程承接小组负责人组织自查、小组互查、教师随查、企业专家点评等方式对项目进行评价,提出完善的方案,完成项目验收。

  整个项目的实施过程都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不再是教学的主体,而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指导者和监督者,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完成课堂任务,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教师在教师评价、组间互评、学生自评、企业导师评价和系统生成评价多主体评价机制下,指导和推动学生开展项目化学习活动,不断突破教学难点,学习和掌握假山叠石技能。

  (二)企业新型学徒制教学模式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等五部委于2021年6月联合印发《关于全面推行中国特色企业新型学徒制加强技能人才培养的指导意见》,决定在各类企业全面推行“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企校双师联合培养”的新型学徒制,采取“企校双制、工学一体”企校双师带徒、工学交替培养等模式共同培养学徒包括职工学徒和学生学徒两种类型。

  假山叠石作为一门传统技艺,往往以“师傅带徒弟”的方法完成技艺的传承和延续。以学院园林技术专业企业新型学徒制培养模式为例,学生在校期间除了完成园林美学、园林设计、园林工程与实训、假山叠石技艺等课程的学习以外,学院还以世界技能大赛园艺项目训练团队学生进阶训练为基础,在技师研修阶段,开设假山叠石技艺研修新型学徒制班。由学院教师和企业导师共同制订学习计划、编制学习内容,共同传授假山工岗位操作技能,共同培养岗位职业素养,使学生能够达到相关职业技能标准和岗位要求,具备从事假山叠石技能岗位所需要的工作能力。

  三、以产教融合育人为目标共建产业学院

  为更好地对接生态园林产业发展,深化产教融合,服务区域经济,培养生态园林产业高技能人才,根据产业需求,结合学院专业发展,学院成立了生态园林产业学院。产业学院充分整合学院园林技术系、杭州市园林文物局、杭州市园林绿化发展中心、杭州植物园、杭州市园林绿化行业协会和杭州市园林绿化头部企业在“产学研用”合作方面的特有优势资源,发挥学院“办学优势+协会组织优势+政府政策优势+企业技术优势”的四方优势,开展新型学徒制人才培养、企业员工培训和继续教育、行业技能竞赛备赛,开设工匠学堂,进行新优特绿化苗木品种推广、技能大师进校园和师徒结对、技术转化行业标准、工学交替等合作,共同推动教学科研成果的转化与渗透,使得学院专业建设与生态园林产业学院结合得更加紧密,助推杭州市生态园林产业的繁荣发展。

  在假山叠石技艺传承发展和就业创业方面,学院充分发挥技工院校优势,会同杭州市文化馆(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实施叠石技艺校园培养计划,探索构建集非遗保护、人才培养、职业建设和行业发展转型为一体的全链条;成功申报开发浙江省职业技能标准——假山工项目,探索建立行业技能人才评价标准;积极配合浙江省风景园林学会开展假山叠石相关职业技能竞赛项目的开发和申报工作。

  四、小结

  在智联互通的时代大背景下,由于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叠石技艺的传承和发展面临着巨大挑战。技工院校作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摇篮,要不断优化工学一体教学模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结合社会发展的新技术与新趋势,不断改革创新,在建设高技能人才培育高地的同时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支撑和中坚力量。要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让更多的人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中来,让优秀传统文化焕发生机,充分展现其当代价值和时代意蕴。

  (作者单位:杭州第一技师学院)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