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的面孔——初中生名著速读能力培养

  • 来源:素质教育
  • 关键字:语文,名著速读,教学引导
  • 发布时间:2023-06-27 10:02

  王利英

  (南乐县第二初级中学)

  摘要:文学名著是人类文化的精髓,名著速读学习是提高初中生自身文学素养、文化素质和人格魅力的有效途径,也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2022年新出台的义务教育阶段《语文学习读本》,对名著阅读的地位提高到前所未有的地步。从当前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情况上看,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阅读效率较低,因此学生速读名著的能力极其重要。

  关键词:初中生;语文;名著速读;教学引导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5-4197 (2023)03-007-01

  对初中学生而言,经典的面孔虽不陌生,但深入进去,近距离接触,实非学生所愿,因此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探索“速读”名著的方法,以期让学生爱上名著,亲近名著。实践证实,速读名著的能力可以显著增长学生自身对人生和世界的认识,同时能够锻炼发散性思维并提高语文能力和文化素养。”

  一.激发学生速读兴趣

  (1)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有关精彩的视频片段

  我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有关精彩的视频片段,通过视觉、听觉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引导学生速读《水浒》时,选取《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的精彩片段;教学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时,选取红军长征时的历史资料中的精彩片段;引导学生速读《西游记》时,选取《真假美猴王》的精彩片段。我引导学生通过欣赏精彩片段里面的语言、服饰、动作和表情等,一步步了解人物,逐步走进作品,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感悟名著所蕴含的思想。

  (2)课文迁移,拓展速读兴趣

  语文教学必须让学生“得法课内,得益于课外”。在学生课外速读能力不足的今天,由课内到课外的过渡,显得尤为重要。我有意识、有系统地课内外结合,扩展学生的课外速读量。我借课文中大量的文学名著的精彩章节或文学短篇引导延伸速读,进而使学生把兴趣扩展到整部作品或一类作品。例如,学习《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学生非常喜欢豪爽旷达、疾恶如仇的鲁达,我引导:鲁达后来去了哪里?他是何时如何上梁山的?水浒传中谁与他关系最好等等,把学生引向整部《水浒传》。学习小说《变色龙》后,契柯夫笔下的警官奥楚蔑洛夫给学生留下了深刻印象,我引导学生速读《契柯夫短篇小说选》,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3)组织各种交流探讨活动

  我开展游戏、讨论、讲演等形式,营造一种氛围,激发学生速读的内在动机,调动他们速读的紧迫感和内需力。在引导学生速读《水浒传》前,组织学生观看精彩的影片片段,组织一次设计有关水浒人物剪贴画的活动,出一期有关水浒的板报,进行一次“归顺朝廷的对错”的讨论,最大限度的让学生感受水浒,体验水浒,在水浒的氛围里,不由得唤醒学生对水浒世界的向往,鼓舞他们速读文本的信心。

  二.教给学生速度方法,指导学生有效速读

  (1)发展学生独立速读的能力,倡导个性化速读

  速读教学,不是为了向学生解读文本,也不是为了向学生讲述文学名著的内容,更不是讲述文学名著那些经典的故事情节。文学名著速读教学的一个根本要求,就是通过教学提高学生的速读能力和理解能力。而我向来提倡因材施教,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和个性理解的能力,成了文学名著速读教学的一个重点。在引导学生速读《水浒传》的过程中,站在客观的角度上引导学生,让学生理解小说中的“英雄好汉”是否真的符合中国传统意义上的英雄观,是否符合“正义”的化身的标准。这些理解都需要学生个人的把握,而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都是“盛赞英雄”,这不利于学生客观地看待小说人物和社会背景。

  (2)课内示范,教给方法

  在名著的课外速读初期,我利用课堂做适当延伸,以起到示范与抛砖引玉的作用。例如,在讲《香菱学诗》时,先让学生仔细速读有关文字,了解作者对香菱的刻划是多视角、全方位的,并通过对香菱苦志学诗的细节描写品析讨论,使同学们对香菱的性格特征达成共识:天资聪慧、专心致志、废寝忘食。然后布置同学们回去看《红楼梦》第一、五回等,联系香菱(甄英莲)的悲惨身世,对香菱的强烈求学欲望和专心致志的精神进一步体会。由此学生们不难悟出作者对香菱悲惨的一生寄予了深深地同情。而这也为学生了解其他人物特别是有着类似经历的林黛玉指点了迷津。

  三.采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逐步养成主动速读的习惯

  良好的习惯会成就一个人,不好的习惯会毁掉一个人。习惯一旦养成就很难改变。初中阶段正是学生速读习惯形成的时期,学生形成好的还是坏的速读习惯,从某种程度上说,教师的指导与要求是关键。速读习惯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通过学生在大量的文本解读过程中积淀下来的。我注重培养学生良好速读习惯,并将之纳入每个学期之初的教学目标之中,从学期之初对学生提出要求并给予指导。良好的速读习惯有很多,略举一二:速读中利用工具书、网络解决疑惑的习惯,不动笔(优美词语、段落的摘抄)不读书的习惯,善于思考质疑的习惯,善于总结归纳的习惯,善于联想和想像的习惯,善于体悟、把握作者情感的习惯等等。如果经过两三个学期,师生能共同坚持下来,这些良好的速读习惯将会促成学生主动速读的习惯,成为学生内在的品质伴随终身。

  四.引导学生进行名著读后交流

  名著有着极强的人文内涵,初中阶段学生在读后也普遍会有自己的认识与看法。为此,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应当给学生提供充足的展示机会,引导学生在结束名著速读之后进行分享与交流。这样学生积淀于内心的名著速读感受将会得到输出,也能从他人处得到不同视角的速读感悟,两相作用,有助于学生获得更高质量的名著速读效果。我在自身的初中语文名著速读课程化教学模式中就很好地践行了上述观点。我会定期组织名著速读交流会,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时长不限,主题不限,只要与所速读的经典名著有关即可。此类性质交流会的组织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交流平台,促使学生在课后积极进行速读,广泛进行速读,在交流中也能有理有据地发表自己的认识与看法。而这无形之中又会唤起学生的名著速读热情,深化其名著速读感悟。

  五.利用实践活动加深学生对于名著内容的记忆

  速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初中语文教师应当注重对学生速读意识和速读习惯的长期培养,使学生具有长期速读的内在动力,这样学生才会有更持久的速读行为习惯。所以培养学生速读名著并养成速读习惯,同时努力为学生创设丰富多彩的速读活动,运用多样化的速读活动让学生感受到速读的魅力,另一方面还能够加深学生对于名著内容的理解和记忆。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名著辩论赛、名著表演赛、名著体会交流等等速读活动。这样通过活动的趣味性、集体性和竞争性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速读名著的势头。同时,开展名著速读活动,也是利用孩子喜欢集体活动的天性,对活动内容记忆最深刻和长久,也有助于学生记住名著内容。

  学生自主速读除了老师指定读本(每学期课本必读名著)外,学生也可以围绕老师推介的名著进行比较广泛的速读。自主速读没有教师统一指派任务更有自主性,能全面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以及速读理解能力。但是学生在教师长期引导下,已经形成一定速读思维,自主速读是很理想的实践渠道。

  总之,名著速读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发现经典的面孔不再是“熟悉的陌生人”,而是可观、可赏、可反复品味的传统文化精髓,是历经岁月的沉淀和风雨的洗礼依然永远流传的文化基因密码。初中语文教师在名著速读教学过程中,要认识到名著教学的重要性与价值,高度重视这部分教学内容;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应该从多个方面着手,丰富教学模式与方法,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与理解名著内容,提高速读能力,提升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余应源主编.语文教育学[M].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5

  [2]王尚文主编.语文教学对话论[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7.5

  本文系2022年度濮阳市基础教育教学课题《初中生名著阅读能力提升策略研究》(课题编号:PJCJY2022139)研究成果。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