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指导策略
- 来源:素质教育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互动阅读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3-06-27 10:06
张群羚
(浙江省义乌市廿三里第一小学)
摘要: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充分认识到阅读活动对学生的实际影响。同时,教师还应该及时了解新课标对阅读教学提出的新要求,以便及时对教学策略进行更新与完善,从而逐渐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另外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的引导、鼓励,给予学生更多阅读方法上的指导,使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从正确的角度剖析、理解课外文章和书籍。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互动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5-4197 (2023)03-015-01
审视长期以来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可以发现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导致很多教师采用的教学手段比较单一,而且教学过程也具有一定的封闭性。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中,学生通常难以获得有效的发展和提高。因此,在新课标深入落实的背景下,教师应该准确理解新时期的教学要求,并在此基础上实施具体的阅读指导策略。这样一来,能够使阅读活动更加贴近学生的认知特点,从而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
1、情境激趣,激发阅读意愿
从实际的教学效果来看,以往的阅读教学活动中学生普遍缺乏强烈的阅读意愿,学生参与阅读活动更多的是带着一种完成任务的心态,这种情况对于学生的阅读活动无疑是十分不利的。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可以尝试将情境教学的手段应用于阅读指导活动中。借助教学情境,能够使阅读的文本材料以一种更为直观与生动的形式呈现,从而增加文本材料的趣味性,进而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阅读活动中。唯有这样,才能为学生阅读活动的顺利进行创造良好的前提条件。
2、立足课内阅读,强化阅读技巧和方法的指导
首先,指导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语文阅读的方法有很多,如精读、泛读、浏览、跳读、略读等,不同的阅读方式,对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都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以泛读为例,学生通过大量的阅读,增加阅读量,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语感,同时还有助于提高语文阅读能力。而精读,则是“咬文嚼字“的读,精读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涵,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提高阅读质量。无论是精读还是泛读,都是小学生语文阅读中常用的阅读方法。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内阅读指导中,应当采取不同的阅读训练方式,让学生掌握不同的阅读方法,为促使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提升奠定基础。
其次,在阅读的过程中积极做读书笔记。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在语文阅读的过程中做读书笔记,是学生将阅读文本内化为自己知识的有效途径,同时,养成做读书笔记的习惯,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写作能力,实现“以读促写“的语文教育目标。笔者在指导学生做读书笔记的过程中,采取两种方式:一是摘抄优美的语句,这里的“优美语句“并没有严格的限制,学生自己觉得优美即可;二是写读后感,或者续写、改写等,发挥学生的阅读想象力,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思维。
3、注重课内外延伸阅读,增加阅读积累训练
对于阅读能力的培养,需要一个长期坚持的过程,不可能是一日之功,必须要经常不断地积累和训练才能实现。同时也不能仅仅局限在课堂内的阅读教学范围之内,毕竟课内阅读材料是有限的,不足以让学生产生丰富的阅读经验。因此应该注重课内外延伸阅读,关注课外阅读的实施,进一步拓展学生的视野。让他们汲取更多的知识,感受更多的情感,这样才会更加有助于阅读能力的培养。比如在《少年闰土》这篇课文之后,为了让学生对这位著名的作家产生更多认识,就应鼓励他们阅读更多鲁迅先生的作品,在阅览室阅读或者书店购买阅读,还可以在网络上搜索阅读。这样学生就会对鲁迅作品的深刻内涵产生更多认识,在以后阅读相关作品的时候就会更容易理解。另外,教师还应该时常组织学生们开展课外阅读交流分享活动,鼓励学生们相互分享自己认为很好的文章作品,表达自己从中获得的感悟,还可以写读后感,这都有助于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4、尊重阅读感受,弘扬学生个性
在阅读指导过程中,教师还需要注意一个问题。很多教师都会在潜意识中将自我的价值观渗透给学生,甚至还会干预学生的阅读感受。事实上,阅读是一种私人化的行为。即使是同一篇文章,不同的人阅读以后,也会产生不同的感受。这些感受没有高低之分,只是对阅读内容的真实反馈。作为教师,需要懂得接纳这些不同的声音。所以,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应该学会尊重学生的独特性,尊重学生的内心感受,让学生发出自己的“声音”。
5、积极使用科学阅读教学法
培养阅读方法是进行阅读教学的先行条件,一般情况下都会按照三个步骤进行课文阅读能力的培养:首先要让学生课前进行阅读预习,在考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情况下,进一步使学生有目的性的进行课文阅读理解,从而提高了课文的理解能力;其次是提出具备良好引导作用的问题,帮助学生用提问的形式理解文章,问题一直都是学习语文的核心点,合理运用文章中疑问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同时还可以帮助学生对文章宗旨有进一步把握;最后是积极利用课后巩固复习,在通过课前、课间、课后的反复阅读中,让学生对文章的意思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
对于课外延伸阅读也是阅读教学的重要手段,利用学生对课外读物的兴趣积极地引导他们拿到一本书后,先进行目录与前言的阅读从而了解文章大概,并在粗略阅读时对自己提出相关问题,进一步做到带着问题再次进行精读细读,让自己更好地走进并了解文章本身。
6、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深度的互动阅读教学模式
吸引学生对课堂的注意,首先要了解学生们的兴趣爱好和特点。作为语文教师想要在课堂导入环节快速吸引全体学生的目光,就需要转换目前的教学模式。将枯燥无味的知识转变为通俗易懂的内容。那么对于学生们来说,教师在课堂上适当引入一些生活当中的趣事或者是现象,都能够很快激发学生们对阅读课堂的兴趣。比如在讲述美德这一章节的内容时,教材当中所设置的有几位品德高尚的主人公以及他们所留下的伟大的光荣事迹。但是对于学生们来说,这些还是存在一定距离的,需要教师言传身教以及亲身示范一些生活当中的小事,这样会更容易激发学生们对美好品德行为的模仿和尝试。
结束语
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对于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让学生带着强烈的兴趣学习语文,提高他们语文学习过程中的阅读积极性,并且通过阅读,让他们获得自己想要的知识。通过阅读获得内在的自我价值感和自信心的提高。教师要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性,并且要注重引导,注重鼓励,让学生们在阅读的天地里获得更多的快乐,从而让兴趣保持下去。
参考文献
[1]赖淑芬.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指导策略探究[J].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19(12):52-53.
[2]罗雪巍.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拓展的有效策略[J].读与写,2019,16(34):4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