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课外阅读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 来源:知识文库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课外阅读,小学语文,重要性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3-07-01 17:02
蔡红梅
阅读教学是写作教学的必要前提,学生必须具备充足的阅读量,才能做到言之有物、落笔生花,写出优美的文章。在当前的阅读教学中,课内阅读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但课外阅读受到的重视则相对不足,而且小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明显不足,影响了学生的写作水平。在未来的阅读教学实践中,课外阅读理应受到足够的重视,并与课内阅读协同开展,提升学生的阅读量,帮助学生积累文学知识,助力学生提升写作质量。对此,本文从课外阅读对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重要价值出发,分析了现阶段学生的写作与课外阅读状况,结合课外阅读的重要性,针对如何通过课外阅读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推进作文教学的有序开展提出了相关建议。
在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实践中,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具有密切联系,两者不可分割,而且阅读教学对作文教学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阅读教学具体可分为课内阅读教学和课外阅读活动,在新课程改革逐步推进的背景下,课内阅读受到更多的关注,但课外阅读受到的关注则相对较少,教师也并未引导学生主动进行课外阅读,不少学生存在课外阅读量低、课外读物良莠不齐、缺乏阅读习惯的情况,这对于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是相当不利的。对此,教师应当意识到课外阅读的重要价值,推进课外阅读与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相结合,帮助学生主动开展课外阅读,助力学生提升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
1 小学生写作现状分析
1.1 学生写作能力不高,作文内容空洞
从现阶段小学生写作情况来看,大多数学生的写作能力、写作水平不高,在写作期间容易出现词句堆砌的情况,导致作文内容空洞无物,作文可读性低。例如,部分学生缺乏足够的写作能力,为了凑足作文字数,在作文内加入大量的量词,如下述段落“我在池边数着小鱼儿,有一条、两条、三条……”,这种作文内容没有任何意义,而且如果不能及时加以纠正,将会导致学生形成路径依赖,习惯于用此类拙劣的技巧应付写作活动,对学生日后的写作实践以及写作能力的提升形成阻碍。与此同时,不少学生存在“流水账式”写作的情况,只是直白地描述写作对象,而并未应用比喻、拟人、对比等修辞手法,导致作文可读性相对较低,而“流水账式”写作也恰恰是学生写作字数不足的重要因素之一。
1.2 学生写作缺乏逻辑性,作文内容杂乱无章
在当前的小学作文教学中,不少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相对较弱,学生在写作期间缺乏明确的逻辑和思路,作文内容分散、杂乱且关联性不足,无法照应写作主题,甚至部分学生在写作期间出现跑题的情况,对学生的写作实践造成阻碍。与此同时,部分学生并未突出写作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在写作的过程中喜欢编造内容,既无法表达真实的情感,也导致教师无法通过学生的作文内容了解学生的真实水平,无法对学生施以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此外,部分学生在写作期间存在思维定式,习惯于用某一种或者某几种特定的写作思路、写作技巧进行写作练习,写作水平难以提升。
1.3 学生缺乏写作兴趣,写作指导不当
在当前的写作教学中,许多学生缺乏足够的写作兴趣,对写作活动存在畏惧心理,害怕写作质量不高,经常出现构思良久却迟迟难以动笔的情况。同时,教师对学生的写作指导不当,缺乏针对性,未能帮助学生提升写作能力,例如,学生写作质量不佳,教师并未分析学生存在的问题,而是直接提供写作模板,让学生套用模板进行写作,这种揠苗助长式的写作教学能够在短期内提升学生的写作效果,但从长远来看,无疑为学生的写作之路埋下隐患。此外,在写作之前,教师并未引导学生思考写作主题,也并未鼓励学生交流观点和想法,这也是导致学生写作质量不高的重要因素。
1.4 学生用词不规范,作文观感差
在语文作文中,作文观感是评定作文质量的重要因素,如果作文观感差,则作文质量偏低,而从现阶段的学生写作情况来看,部分学生用词不规范、不具体,导致作文观感较差,影响了作文的质量。例如,学生在写作期间引用“绝绝子”“无语子”等网络用语,甚至还有“YYDS(永远滴神)”“DBQ(对不起)”等拼音缩写,不符合书面表达规范。如果教师未能及时予以干预,必然会影响学生的写作水平,并给学生日后的写作埋下隐患。此外,在小学生的写作实践中,部分学生存在口语和书面用语混淆使用的情况,例如,“总是”“一直”等词汇是标准的书面用语,而部分小学生受到方言的影响,在写作期间用“老是”代替“总是”“一直”等词汇,这也导致学生用词不规范,降低作文观感和可读性。
2 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现状分析
2.1 学生课外阅读量低
通过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不难发现,大多数学生并不会在课外时间进行阅读活动,学生的课外阅读量严重不足,根据新课标要求,一二年级的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应当达到五万字以上,三四年级应当达到四十万字,而五六年级则应当达到一百万字。然而,学生在放学以后并未主动进行阅读活动,以五六年级的学生为例,大多数学生的阅读量只有二十万字左右。由此可见,学生的课外阅读量不足,无法通过课外阅读积累写作素材和文学常识,这是导致学生笔下无物、作文内容空洞的重要因素。
2.2 学生阅读效率与质量偏低
部分学生虽然进行课外阅读,但是阅读质量和阅读效率偏低,结合新课标要求,五六年级的学生阅读速度应当达到300字/分钟,而部分学生的阅读速度只有150~200 字/分钟,这就导致学生不得不花费更多的时间进行阅读活动。与此同时,学生的阅读质量偏低,部分学生并未在阅读期间积累知识、掌握修辞技巧,并未通过阅读活动实现思维与价值观的发展。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但并未实现知识、思维及情感价值发展,这导致学生缺乏阅读成就感,阅读积极性逐渐降低,对学生的阅读活动造成阻碍。
2.3 学生缺乏完善的阅读规划
小学生的自主意识相对较弱,而且缺乏足够的自我控制能力,这就导致学生在课外阅读的过程中缺乏完善的阅读规划,阅读活动缺乏连续性,不利于学生形成稳定的阅读习惯,也无法促进学生阅读能力发展。同时,缺乏完善的阅读规划容易导致学生的阅读思路中断,例如,在第一天的阅读中,学生理清人物之间的关系,而两天以后再进行阅读,学生可能已经遗忘人物关系,就必须再花费时间与精力重新梳理人物关系,降低学生的课外阅读效果。
3 课外阅读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通过上文的分析不难发现,现阶段的小学语文作文教学存在明显的问题,学生的写作水平、写作能力不足,缺乏足够的写作兴趣。对此,应当通过课外阅读推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有序开展。本文针对课外阅读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的重要价值进行探讨,并针对如何做好课外阅读进而推动作文教学高效开展提出建议。
3.1 培养学生的文学与写作兴趣
通过课外阅读,学生能够感受到文学的魅力,能够感受到文学作品的文字美、修辞美和情感美,并对文学作品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以更高的积极性进行课外阅读,不断提升其阅读效率,在课外阅读中获得知识、思维、情感价值等不同方面的成长和发展。
3.2 课外阅读增加学生知识储备
写作的本质是知识输出的过程,而知识输出的前提是知识输入。课外阅读是学生实现知识输入的重要途径,换言之,课外阅读是写作的重要前提,能够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在课外阅读的过程中,学生可以了解到更多的文学知识和历史故事,并在未来的写作练习中应用这些知识进行写作,提升作文质量。同时学生可以利用在课外阅读期间积累的文学素材充实作文内容,提升作文的可读性,有效提升作文质量。在经过大量的课外阅读以后,学生积累的文学素材越来越多,在写作时也愈发得心应手,能够结合写作主题快速提取相应素材,完成写作任务。例如,在六年级下册《北京的春节》一课中,教师为学生提供有关民间习俗的课外读物,并以“身边的民俗”为主题布置写作任务,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会应用到课外读物中的一些事物和写作手法,有效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3.3 帮助学生提升表达能力
优秀的文学作品能够集文字美、修辞美和情感美于一体,学生在阅读课外优秀文学作品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文学作品的修辞之美,并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修辞技巧的影响,进而在写作练习中应用这些技巧进行情感表达。例如,在学习《少年闰土》一文时,由于该课文节选自《故乡》一文,教师可以由《少年闰土》延伸至《故乡》,让学生阅读《故乡》这篇课外文章。在《故乡》中,鲁迅先生应用了大量的人物描写手法,刻画了立体、生动的人物形象,而且通过少年闰土与中年闰土的对比,使《故乡》一文的情感表达更为强烈。在课外阅读结束以后,部分学生会尝试借鉴鲁迅先生的人物描写手法进行写作练习,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
3.4 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
前文提及,部分学生的作文缺乏逻辑性,作文内容杂乱无章,造成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在于学生缺乏完善的逻辑思维,与之相对的,通过课外阅读,可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助力学生形成强大的逻辑思维,进而提升作文的逻辑性。例如,在课外读物《三国演义》中,学生需要理清不同人物之间的关系,并且理清不同事件的时间顺序、因果联系。在阅读完整本《三国演义》以后,学生的逻辑思维得到有效提升,在写作过程中也会主动按照时间顺序、空间顺序或者因果联系进行表达,从而提升作文的逻辑性。此外,强大的逻辑思维有助于学生理解文本内容,进而提升阅读效率。
3.5 帮助学生规范用词,提升语言表达规范性
优秀的文学作品能够展现其文字之美,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可以体会到作者用词之精准、用词之规范,这种文字之美会促使学生主动思考应当如何规范表达,促使学生主动改正不规范表达的习惯,使学生的用词更为精准、具体,表达更为生动形象。例如,在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学习结束后,教师以“人物描写”为主题让学生进行写作训练,一位学生描写自己的爷爷进行田园劳动的场景,学生在作文中写道:“爷爷用扁担挑着水桶,一深一浅地走在田垄上,一不小心,踩到了一棵白菜,白菜哇哇地哭了起来”,在这段文字中,学生用“一深一浅”表达出爷爷挑水桶而吃力不均,同时,用“白菜哇哇地哭了起来”表达出白菜的水嫩,使作文内容更加生动形象,提升了语言表达的效果。
4 小学语文课外阅读开展策略分析
通过文章的分析和论述,不难发现,课外阅读对于学生的写作实践具有重要的帮助,对此,在未来的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结合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活动,提升课外阅读的效率和质量,进而帮助学生积累文学知识,提升写作水平。
4.1 重视课外阅读活动,制订课外阅读目标
学生的课外阅读量不足,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应当重视课外阅读,设置相应的阅读目标,并引导学生积极进行课外阅读。结合新课标的要求,一二年级的学生应当完成五万字的课外阅读,而三四年级的课外阅读量应当达到四十万字,五六年级应当达到一百万字。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将阅读目标拆解开来,例如,针对五六年级的学生,教师可以将一百万字拆解为四十万字和六十万字,五年级的学生需要完成四十万字的课外阅读量,而六年级的学生应当达到六十万字,而后,教师将课外阅读目标层层分解至每个学期、每个月,帮助学生制订阶段性课外阅读目标,通过阅读目标引导学生积极开展课外阅读,从而逐步提升学生的阅读量,使学生能够在课外阅读中积累文学知识,顺便提升其写作能力。
4.2 传授阅读技巧,提升学生阅读效率与质量
学生阅读效率低下、质量不高,其根本原因在于学生缺乏相应的阅读技巧,对此,教师应当推进课内外阅读相结合,在课内阅读教学期间,传授给学生一些常用的阅读技巧,鼓励学生在课外阅读的过程中应用此类技巧提升阅读效率。例如,教师可以帮助学生进行略读、精读、跳读或重读,从而提升阅读的效率与质量,同时,可以引导学生在阅读期间进行批注或者做好笔记,主动积累优秀词句,加深阅读印象,提升课外阅读的效果。此外,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课外阅读期间进行仿写,实现读写结合,促进学生写作能力发展。
4.3 制订阅读规划,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教师应当着力帮助学生制订合适的阅读规划,使其能够在良好的阅读习惯下提升阅读效益。例如,学生应当每天阅读20~30分钟,而在周末则可以阅读40分钟以上,在寒暑假也要进行定期阅读。在阅读规划的帮助下,学生能够通过课外阅读不断积累知识、开拓眼界,并将阅读与自身的语文学习活动联系起来,从而通过课外阅读助力写作实践。
5 结论
课外阅读对小学语文作文教学具有重要意义,能够有效化解小学作文教学的困境,帮助学生积累作文素材,形成写作兴趣,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使其规范用词,提升表达能力,而针对课外阅读存在的问题,教师应当制订合理的课外阅读目标,传授给学生阅读技巧,帮助学生制订合理的课外阅读规划并主动推荐优质读物,促进课外阅读有序开展,进而帮助学生实现写作提升。
(作者单位:文县临江学区东风小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