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历史解释素养的培养

  • 来源:知识文库
  • 关键字:初中,历史,教学
  • 发布时间:2023-07-01 17:09

  柴玉兰

  近些年来,初中历史这一门课程受到了教师们的高度重视,其中,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作为历史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教学目标,教师们要积极地围绕着这一目标进行教学活动。所谓的历史解释,就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事件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价,历史解释素养就是在此基础上,形成一个评价历史和分析历史的态度、能力与方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们的历史解释素养,进而培养学生们认识历史、分析历史的学习能力,帮助学生们学好历史,为将来的学习打好基础。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们积极地围绕着“历史解释素养的培养”这一个目标进行教学,教学效果也比较显著。但是,在课堂上,依旧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或大或小,但是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课堂教学的质量。为此,在本文中,笔者将围绕着“初中历史教学中历史解释素养的培养”这一个话题展开讨论,从“问题思考环节、课堂教学方法、合作学习交流、史料知识运用、教材研读、唯物史观培养”等方面展开赘述,谈谈自己的想法,希望对教师们开展教学活动有所帮助,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运用。

  1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们历史解释素养的重要性

  1.1 帮助学生们树立起正确的思想观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们会学到古代历史、近代历史、现代历史这三个板块的内容,在学习历史事件的过程中,学生们全面地看待它们,系统地评价历史事件,从中学习一些做人做事的方法、为人处世的原则,树立起正确的思想观。例如:在学习“大跃进”这一个历史事件时,学生们全面分析和认识这一事件,可以知道“在完成某一件事情的时候,我们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事物的发展规律,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立足于现实,加强对自身的认识,这样才可以完成任务”这一个道理。这样一来,在今后的生活中,学生们就能够用这个道理指导自己做事情,尊重客观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总而言之,学生们认真地分析一些历史事件,全面地认识它们,从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两个方面认识它,从中学习一些精神品质、处事方法、做人做事的原则等等,进而树立起正确的思想观。

  1.2 夯实学习成果,加深课堂知识印象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注重培养学生们的历史解释素养,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多给学生们思考问题的机会,让学生们站起来分享一下自己对某一个历史事件的看法,从“发生背景、发生内容、产生的影响、历史教训” 等等角度来分析它。例如在学习“第一次鸦片战争”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们从“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两个角度看到它带来的后果,学会客观地看待它。这样一来,可以大大加深学生们对知识点的印象,让学生们系统地回顾一下课堂教学内容,全面地认识这一个历史事件,夯实自己的学习成果。总之,在课堂上,教师不能滔滔不绝地讲解知识点,要注重学生们的课堂参与情况,鼓励学生们融入到课堂中,积极地思考课堂问题,教会学生们一些分析历史、评价历史的方法,提高学生们的历史解释能力,从初中就打好学习基础。

  1.3 从初中打好坚实的历史学习基础

  学生们从初中开始接触历史,甚至可能从小学就已经接触到一些历史知识。在刚刚接触到它的时候,学生们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提高自己的历史解释素养,学会一些评价历史和分析历史的看法,这样才可以全面地掌握历史知识点,学好这一门课程。在初中阶段,学生们学习的知识比较浅显,重在了解某一个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发生的内容、产生的后果等等内容。而在高中的历史学习中,教师更注重培养学生们的思维能力、分析能力、理解能力。初中历史学习是高中历史学习的基础,高中历史学习是对初中历史学习的延伸,二者之间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为此,在初中阶段,教师就要贯穿着历史解释素养的教学,帮助学生们从初中阶段就学好历史。

  2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们历史解释素养的教学策略

  2.1 教师创设一些问题思考环节

  在培养学生们历史解释素养的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们的主体性,把课堂交给学生来主导,让学生们做自己学习的主人。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创设一些问题情境,设计一些问题思考环节,让学生们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学会分析问题中蕴含的历史知识。就比如说在学习完“洋务运动”之后,教师可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我们大致学习了洋务运动的相关内容,这些内容的影响比较显著,请结合它的内容,从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这两个方面来分析它的作用,全面地认识它产生的后果”。在教师提出问题之后,学生们可以从“经济发展、政治情况、文化思想、科学技术、军事力量”等等方面来分析,全面地看待它。总之,在初中历史解释素养培养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们提供思考问题的机会和平台,让学生们在思考中提高解释能力。就比如说在学习人民教育出版社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的“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在上课之前,教师可以提出几个思考问题,用问题的形式过渡到课堂教学内容,以此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设计的问题如下:(1)你们是怎么定义近代史的?(2)在以前了解过鸦片战争吗?(3)对中国社会以前的社会制度还有印象吗?教师在课前,先提出这三个问题,让学生们先分享自己的看法,用问题导入教学内容,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之后,在讲解完鸦片战争的发生背景、事件内容、发生过程、签订的条约及条约内容之后,教师可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在学习完鸦片战争的相关知识之后,你们认为鸦片战争给我国带来了哪些影响,请从不同角度来分析和认识它”。教师布置完这一个思考任务之后,学生们积极地动脑,最终得出的答案有:(1)在签订条约之后,我国给英国赔款,数额比较大,这就影响着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让我国的经济水平降低;(2)中国的封建经济开始瓦解,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3)各种社会矛盾被激化,例如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4)人民生活质量降低;(5)我国人民的思想观念开始发生了变化,从天朝上国的幻想中惊醒,开始关注西方国家的发展情况。在课堂上,教师要给学生们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的机会,鼓励学生们畅所欲言,在发言的过程中提高历史解释素养,加深对历史事件的看法。

  2.2 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课堂教学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们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们的历史解释素养,可以借助多媒体进行教学,让课堂学习内容变得更加直观形象,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学习它,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在多媒体背景下,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时候,可以运用PPT课件进行教学,把课堂教学内容以PPT 的形式呈现出来。此外,教师还可以借助多媒体创设一些学习情境,例如视频情境、音乐情境、生活情境等等,用情境来引入课堂教学内容,加深学生们对知识点的印象和理解,更好地学习它。就比如说在学习人民教育出版社八年级历史上册第六单元的“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时,在课堂上,教师可以播放一些与抗日战争有关系的电影让学生们观看,例如《百团大战》《小兵张嘎》《八佰》《狼牙山五壮士》《金陵十三钗》等等。在观看电影的过程中,学生们要认真地观看,体会其中的深刻含义。在看完电影之后,教师可以布置这样一个学习任务,“根据电影内容写一篇电影感悟,联系课堂学习教学内容进行电影分析”。学生们在写感悟的时候,可以知道战争的残酷,明白革命先辈身上的宝贵精神品质,例如艰苦抗战、不惧危险、奉献生命等等。通过这样的方式学习历史,学生们可以从中体会到历史事件背后蕴含的深刻内涵,学习一些正确的思想观念,以此来引导自己成长,成为一个思想正确的人。

  2.3 鼓励学生们进行合作交流学习

  在培养学生们历史解释素养的时候,让学生们之间进行合作交流也是一个不错的教学方法,教师们可以适当地加以运用。在合作学习的时候,教师先明确合作学习任务,之后,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地发言,发表自己的想法。这样一来,学生们之前互动交流增加,而且还能够在交流的过程中产生思维碰撞的火花,让学生们更好地认识历史,解释历史,提高历史解释素养能力。就比如说在学习人民教育出版社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时,在学习完“辛亥革命”这一个历史事件之后,教师可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有哪些”。学生们围绕着这一个问题进行思考,在小组内进行合作讨论,在讨论完之后,学生们得出的答案大致如下:(1)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这种大环境下,实行资本主义是不可能成功的;(2)并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3)没有充分地调动人民群众的力量;(4)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在历史解释素养培养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们多合作交流,在合作交流过程中发生思维的碰撞,更好地提高解释素养能力。

  2.4 利用相关史料知识进行教学

  在初中历史学习过程中,运用史料进行教学是一个不错的方法,教师带领学生们阅读一些史料知识,学会分析和解答它们,从中总结出与这一历史事件有关的内容。但是,作为教师,在选择史料知识的时候,要注意两个原则,分别是“真实可靠性”和“简单易懂性”。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而言,学生们的理解能力比较薄弱,教师不能选择过于难的史料知识,就比如说整篇文章都是古文的那种史料就不能运用,学生们无法分析其中的内涵,读不懂它们,自然不能从中有所收获。除此之外,教师还要保证史料知识的真实可靠性,不然可能会对学生们的学习造成误导。在教学中,教师们积极地运用史料知识,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们认识历史、分析历史的能力,更好地培养学生们的解释素养能力。就比如说在学习人民教育出版社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的“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时,教师可以通过阅读参考文献来查找一些史料知识,例如“至恭亲王奕等奏请购买外洋船炮,则为今日救时第一要务,……可以剿发逆,可以勤远略。”从这一则史料知识中,学生们认真地勾画出关键信息,例如“第一要务、轮船之速、中外贸易、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等等,从这一则材料中分析洋务运动的一些内容。教师借助史料知识进行教学,学生们在课堂上认真地分析史料,解读史料,从中挖掘出一些历史知识。这样一来,可以提高学生们的历史解读能力,进而帮助学生们学会分析历史,加强解释素养的培养。

  2.5 教师引导学生们充分地研读教材

  在学习时,不管我们是学习哪一门课程,都要意识到教材的重要性,认真地研读教材,从中挖掘这一门课程的相关知识,让课堂学习不脱离书本而存在,这样才可以学好它。同样,在初中历史教学时也如此,教师要引导学生们充分地研读教材,争取把书本上的相关知识点都掌握好,对于一些只需要了解的内容,也要仔细地领会。这样一来,学生们才可以熟知历史事件发生的来龙去脉,理解其中的深刻内涵,更好地掌握它,更加全面地认识它,进而提高自己的历史解释素养,做一个会学习的人。就比如说在学习人民教育出版社八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的“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时,在培养学生们历史解释素养的时候,教师要充分地利用教材,引导学生们仔细分析教材。学生们在研读教材的时候,可以把一些关键信息勾画出来,例如“新文化运动的发生背景、新文化内容、新文化的变化、新文化的影响”等等,学生们在勾画重点知识的时候,不能满篇勾画出来,而是要摘取一些关键词,例如“标志性事件、参与人物、推动社会进步”等等字眼就可以标记出来。在历史解释素养的培养过程中,借助教材是非常有必要的,一切以教材为出发点,围绕着教材带领学生们学习历史知识,让学生们认真地研读教材,在研读教材的过程中提高解释素养能力。

  2.6 教师注重培养学生们的唯物史观

  在培养学生们历史解释素养的时候,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们的唯物史观,教会学生们全面、客观、科学地看待问题,更好地提高自己的历史解释能力。在培养学生们唯物史观的时候,教师可以以某一个历史事件为出发点,让学生们综合分析一下它发生的原因,例如经济、政治、文化、思想、导火线等等。再比如说在学习影响和意义类的知识时,教师要让学生们可以从“积极、消极、正面、负面”等方面分析它。这样一来,学生们看待事情的角度不同,得到的结论也会不同,在培养历史唯物史观的过程中提高历史解释素养能力。就比如说在学习人民教育出版社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的“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时,教师可以提出一个问题,“洋务运动的发生对我国造成了哪些影响?请试着从多个角度来分析它,全面地认识它”。之后,学生们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得出结论为:(1)提高我国的近代化军事力量;(2)促进近代经济的不断发展;(3)促进人民思想的解放;(4)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5)为中国迈向近代化社会提供了坚实的条件;(6)洋务运动的改革不彻底,仍旧是以维护封建统治为目的等等。在历史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在培养学生们的历史解释素养时,要注重培养学生们的唯物史观,教会学生们从多个角度看待问题,学会发散自己的思维去看待事情,更好地提高历史解释能力。

  3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们的历史解释素养是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也是当下教学活动中的重中之重。作为教师,要不断地研究一些与历史解释素养有关的教学方法,想办法提高自己的教学实力,丰富自己的教学手段,积极地开展教学活动。当然,在培养学生历史解释素养这一个过程中,必然会遇到一些挫折与挑战,实现这一教学目标也不是一天两天就可以完成的事情,这是一个漫长而又艰辛的过程。希望教师们可以不断努力,不断地创新,争取早日实现这一个教学目标。

  (作者单位:兰州市第七中学)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