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护士“先见之明”思维模式的建立及临床运用

  • 来源:今日健康
  • 关键字:思维,模式,临床运用
  • 发布时间:2023-07-30 15:49

  陈秀芬

  (云南省陆良县第一人民医院 云南曲靖 655600)

  “先见之明”出自于《后汉书·杨彪传》,是指对事物具有预见性,并能预料到事后结果。“先见之明”思维模式是临床医学的新型模式,适用于急诊护理工作[1]。急诊护士在急诊护理工作中担任重要角色,负责快速评估患者情况,给予针对性、科学性护理服务。在急诊环境下,时间紧迫、情况复杂,护士需要具备高效、准确的思维和行动能力,以确保患者的护理安全。“先见之明”思维模式要求护士在面对急诊情况时,利用系统分析、综合判断和快速决策等手段,提前预见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从而降低并发症风险,改善患者预后[2]。基于此,本文分析“先见之明”思维模式下的3 个案例,分析其建立与应用效果。

  1 案例分析

  1.1 案例1,医生何必为难医生

  患者周XX,男性,年龄58 岁,工作类别为退休工人。2020 年5 月19 日11 点30 分,家属拨打急救电话。急救人员抵达患者家中后,可见患者一般情况差,烦躁不安,呼吸不稳,且难以测出血压,无法应答。急救人员立即给予静脉开放、吸氧处理,但患者难以配合急救措施,且烦躁加剧,加之现场抢救条件欠佳,预测无法立即开通静脉,因此未采取静脉穿刺处理,将患者即刻转运至就近医院(距家1.5 公里)进行治疗,并在转运途中联系相关科室,介绍患者基本情况,使科室做好急救准备,于11 点 50 分抵达就近医院。入院后,继续评估患者病史,采取心电图等相关检查,此时患者表现出严重性的呼吸困难,全身湿冷、意识丧失,判定患者呼吸衰竭与休克,继续进行心电监护、人工通气等治疗。后续在家属知情同意基础上,对患者进行气管插管、心肺复苏、呼吸机辅助通气、血管活性药输注等治疗,但患者的自主心跳未恢复,家属同意停止抢救,认定抢救无效后死亡。

  家属针对患者的急救流程,提出6 项质疑,医方针对家属质疑,陈述内容如下:第一,抢救全程坚持“先救命、再治病”的救治原则,在抢救同时分析病情、查找病因,并针对性调节抢救原则,根据《2015 年 国际心肺复苏指南》开展相关抢救工作。第二,逐一排除患者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多个病因,认为中毒性疾病的几率最高。原因是发病时间约为 60min,曾有神经衰弱史,插管时闻及磷化铝类似气味,家属主诉患者与家庭成员存在矛盾,休克快速发展。第三,患者死亡原因不清,需解剖尸体;针对未测定血气与血糖指标这一质疑,护士在抢救期间曾测量,并上报医生患者无血糖升高,因此未针对性处理血糖。而患者处在休克状态,无法成功抽血,因此未测动脉血气。医方向家属解释以上原因后,家属表示患者已死亡,拒绝尸体解剖。

  该医疗纠纷经曲靖医学会、云南省医学会鉴定后,认定不属于医疗事故。该案例给我们的启示为:院前急救条件受限时,需要应做尽做,急诊护士应该勇于尝试,最大化完善急救流程,无需过度关注结果。护理文书书写需要规范且客观,确保医护人员的时间节点统一,护理操作必须记录,病情评估需结合实际。医护人员间要做到“人熟礼不熟”,依法告知工作义务,严格遵守诊疗规范,注意敏感雷区。

  1.2 案例2,白纸黑字

  2021 年11 月14 日9 点,一辆网约车撞入河中,车内1 名司机,4 名乘客。抢救车于9 点35 分抵达现场,车内司机与2 名儿童心电图呈直线、双侧瞳孔散大且呼吸/心跳暂停,判定为死亡。剩余2 名乘客意识清晰,测量血氧饱和度与血压后,要求入院继续检查与治疗。到院后,乘客刘XX 因惊吓过度拒绝签字,要求先回家更换衣物,急救人员等待60min 后,有人告知患者由家属送至医院。刘XX 入急诊科后,对其进行肺CT 检查,并收入ICU。行气管插管与辅助通气治疗,于14 点41 分心跳暂停,宣布死亡。

  家属认为医方院前急救不到位、急诊科对患者病情的判断能力严重不足,未及时进行给氧或气道开放治疗,导致抢救时机延误。昆医大司法的鉴定结果为:刘XX 死亡后果由医院和患者本人共同导致,二者起同等作用,医院的过错参考度约为50%。该案例给我们的启示为:患者或家属拒绝签字时应灵活应变,利用现有资源,如视频拍摄、手机录音等,以此留下证据。急危重患者在转运期间需评估病情,合理掌握转运时机,及时告知疾病风险,备好转运期间的抢救设备与药品,就地救治危重患者。

  1.3 案例3,我让你依靠

  患者钱XX,男性,年龄56 岁,2020 年12 月5 日入院,伴有气促与发热症状3d,且加重1d。入院诊断为肺部感染、糖尿病肾病Ⅴ期,高血压3 级,腔隙性脑梗死。12 月8 日血液透析后,患者突发呼吸困难、气促等症状,给予吸氧、气管插管与辅助通气治疗。10 日,家属知情同意基础上,要求拔气管,予以呼吸面罩吸氧,行抗感染治疗。22 日,患者的血氧饱和度持续降低,气管插管后家属要求放弃治疗,并于23 日将患者送回家中。家属针对患者的治疗流程存在不满情绪,但对于医护人员的应对态度满意,遂未发生医疗纠纷。该案例给我们的启示为:预测病情变化趋势,备好急救用品和设备,确保人员与设备到位,如防范患者误吸与抽搐,于床旁备好压舌板与吸痰器等用品。开展人性化护理服务,做到主动观察、主动询问和主动帮助。医患沟通时注意自身态度,学会换位思考。

  2 讨论

  急诊科多为老年患者,其知识水平低,不熟悉就医流程,且医院期望值高。加之急诊护士的沟通技巧有限,可能存在病情评估不到位和健康宣教形式单一等问题,缺乏应变能力与主动服务意识,因此易导致医疗纠纷[3]。本研究围绕急诊科近3 年来的3 个死亡案例进行分析,提出“先见之明”思维模式,认为急诊护士需在急救流程中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培养其思维模式。并规范护士的救护技术,使其熟练掌握救护操作要点,并有效沟通,秉承“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和总是去安慰”的服务原则,强化团队协作,做到医护人员的互帮互助[4]。

  总之,“先见之明”思维模式能够提升急诊护士的专业能力和沟通技巧,保证急诊护理质量,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刘小易.不同教学模式整合教学法对急诊科护士评判性思维的影响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21,18(22):112-115,119.

  [2]罗明民,姜艳,夏智军,等.不同教学模式整合教学法对急诊科护士评判性思维的影响[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20,12 (23):6-9.

  [3]卢妙娟,石宏英,陈丽君.思维导图联合SBAR 标准沟通模式在降低急诊科护士交接班缺陷率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21,27(5):165-166,封3.

  [4]张杰,王志彬,林小娟,等.降阶梯思维结合标准化沟通模式在急诊护士培训中的应用[J].现代医院,2021,21(4):568-571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