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ISC-V 出货量暴增下的中国力量

  • 来源:电脑报
  • 关键字:出货量,暴增,RISC-V生态
  • 发布时间:2023-10-21 20:13

  上善若水

  RISC-V生态进入爆发期

  根据RISC-V 基金会的数据,在过去的一年时间里,全球RISC-V 架构芯片的出货量突破了100 亿枚,而中国则独占50% 以上的份额,也就是说,中国RISC-V芯片的出货量已经超过了50 亿枚!

  RISC-V 指的是RISC(精简指令集)的第五代产品。指令集作为软件与硬件之间沟通的“翻译官”,是芯片产业中不可或缺的基础部分。作为开源指令集架构,在模块化、精简指令、多IP 供应商生态的加持下,RISC-V 正在智慧物联网中大放异彩。

  根据GSMA 数据,2025 年全球物联网的设备连接量将达到246 亿个,但接入设备呈现明显的多元化、低功耗和碎片化等特点。而RISC-V 基金会预测,到2025 年RISC-V 架构的处理器的出货量将突破800亿颗。

  除了出货量暴增外,SiFive RISC-V 中国技术论坛上,SiFive 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架构师Krste Asanovic 表示,RISC-V 没有性能天花板和应用限制,未来2 ~ 3年将超越其他所有处理架构。显然,这是对x86/ARM 的公开宣战书。

  向高端迈进的芯片架构第三极

  随着谷歌在近期RISC-V 峰会上宣布 Android 支持RISC-V 指令集,RISC-V 应用场景正式从低功耗物联网向更复杂的手机、服务器等应用领域拓展。会上平头哥半导体副总裁孟建熠也表示,RISC-V 最有机会发力的领域是AI 和机器学习, RISC-V 架构将在一两年内应用到车规级芯片上;在数据中心方面,RISC-V 架构将从AI 专用芯片切入,逐步扩展至通用芯片。而基于玄铁C910 的算能SG2042 服务器芯片和融合服务器,展现了RISC-V 在服务器市场广阔的应用前景。

  此外,今年6 月,由谷歌、英特尔、英伟达、高通以及平头哥等13 家企业发起的全球RISC-V 软件生态计划“RISE”,其主要的目的是加速RISC-V 的软件生态建设及应用商业化进程,将进一步加速RISC-V 在移动通信、数据中心、边缘计算及自动驾驶等领域的技术和商业化进程。

  向更高端场景迈进为RISC-V 崛起打开了新的成长空间,越来越多的投资进入RISC-V 车规芯片领域。RISC-V 在AI 和车载等领域有许多定制化的优势。尽管汽车市场还没有统一的操作系统,但它更趋向于物联网领域,软件和工具链还相对碎片化。与ARM 先有通用内核再进行芯片和系统的开发不同,RISC-V 在这方面有更大的发挥空间。因此,RISC-V 在车载领域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值得一提的是,SiPearl 将使用RISC-V 架构的处理器构建欧洲首个高性能计算(HPC)处理器,该处理器将在欧洲的HPC 领域发挥重要作用,特别是涉及国家安全和主权的应用,对整个RISC-V 生态发展有着极为积极的意义。

  芯片国产化的重要突破口

  中美半导体产业纷争中,美国制裁华为伊始,ARM就暂时中断了与华为的合作关系,但华为仍旧可以继续基于V8 架构进行设计。在V9 架构的授权上,ARM 曾肯定表示要将V9 出售给华为,不过在后续的合作商名单中,华为始终都没能上榜。而华为Mate 60Pro 系列发布,用最有力的证据证明了自研架构的价值。Mate 60 Pro 搭载的麒麟9000S 芯片,采用两颗自研“鳃鹏”架构大核。据了解,该核心的架构是在ARM V8.2 的基础上继续研发的。

  出于设计与稳定性的考虑,“去ARM 化”正逐渐成为芯片设计厂商必须考虑的问题,而中国厂商普遍将目光投向了RISC-V。

  经过多年的发展和沉淀,中国目前已有数百家公司跻身RISC-V 赛道,包括平头哥、芯来科技、芯原股份、中科蓝讯、中微半导体、国芯科技、芯昇科技等软硬件企业。诸如国产手机芯片里的一些小核,像物联网、智能穿戴设备等嵌入式领域,这些对于软件生态要求不太高的场景中,已出现大规模从ARM 核切换到RISC-V 核的情况。这类场景很多,只是普通用户还没有感知到。而用RISC-V 设计蓝牙耳机芯片的中科蓝讯,过去3 年出货量已超过20 亿颗。平头哥更是在2023 RISC-V 中国峰会上发布了首个玄铁RISC-V 高性能全栈技术,从处理器IP 到芯片平台、编译器、工具链等软硬件技术全面升级,并实现RISC-V 与Debian、Ubuntu、安卓、OpenKylin、OpenHarmony、龙蜥、酷开WebOS 等主流操作系统的深度适配。

  通过RISC-V 架构,中国正一步步实现架构国产化,是拥有全世界认可的主流架构和主流生态。通过对RISC-V 产业链的搭建,中国还逐渐拥有了一大批从设计到系统,从工具到测试,最终到人才培养的全流程自主研发与发展能力。

  曾经的小众,如今正一步步获得能与ARM 一较高下的能力。或许现在RISC-V 还不具备挑战ARM 的资格,但越来越多的大厂正逐渐加入或尝试使用RISC-V,因此ARM 的未来仍旧有着巨大压力。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