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大模型井喷期,第四范式的上市示范

  • 来源:电脑报
  • 关键字:模型,示范,AI
  • 发布时间:2023-10-21 20:15

  记者 张书琛

  四探IPO

  四度递表后,从A 股创业板到港股,AI 企业第四范式终于临近IPO。

  9 月18 日,总部位于北京的第四范式在港股开始公开发售,预计将在9 月28 日于港股主板进行买卖。据公告显示,上市每股价格将介于55.60 港元至61.16 港元,对应市值区间为258 亿港元至283.8 亿港元。

  这家成立九年、员工数量已超700 人,由前百度高级科学家戴文渊博士创立的AI 独角兽,专注于向B 端提供AI 解决方案,业内视其为继商汤后港股又一家明星AI 企业。

  和其他热门AI 公司尤其是“AI 四小龙”依赖政府业务不同,第四范式从服务金融机构起家,大多为商业客户,包括交通银行、兴业银行、百胜中国、百威中国等等。

  另一个不同之处在于,第四范式主营决策类人工智能细分市场,以2022 年收入计,第四范式在所有以平台为中心的决策型AI 市场中稳居第一。

  国内人工智能行业可按照应用范畴分为四大领域:决策类人工智能、视觉人工智能、语音及语义人工智能和人工智能机器人。决策类人工智能识别数据中的隐藏规律,据此提供预测分析和建议,解决的是与核心业务运营密切相关的问题,能对企业经营层面给予更为实际的帮助。

  在上一波AI 热潮中,率先起势并活下来的大多为AI 视觉企业,包括同样想在港股上市的旷视科技。根据旷视招股书,得益于政府在安防上的投入,其三大主营业务中,城市物联网贡献了超七成营收。然而城市安防项目建设具有周期性,难以持续,这也导致旷视科技在2019 年5 月完成7.5 亿美元融资后,一级市场再无动作。第四范式虽然受政府年度预算的影响相对较小,但同样急需上市补血。

  急需融资补血

  和大多AI 软件公司一样,第四范式同样长年面临高投入、高亏损的局面。2020 年至2022 年,第四范式营收逐年增长,分别为9.4 亿元、20.1 亿元和30.8 亿元;亏损也同样随规模扩大而增长,三年净亏损额高达42亿元。最奇怪的是第四范式的负债情况,作为一家没有重资产的科技企业,其总负债已经从2018 年的9.81 亿元,攀升至2023 年第一季度的81.8 亿元,资产负债率高达121.73%,远超行业平均低于50% 的水平。

  业务上,公司最主要开支在于研发,其2020 年到2022 年的研发投入分别为5.7 亿元、12.5 亿元、16.5亿元,年复合增速达到42.88%,研发投入占营收比保持在48%~60% 的高位区间。如果说这是为了在技术上保持优势,那么公司对外大手笔的投资收购则是高负债的主因。

  采访中,有业内人士评价,相比于大部分AI 独角兽,第四范式在一级市场的资本运作其实“很成功”。从2015 年至2021 年,第四范式历经11 轮融资,背后的投资者不乏明星机构,包括红杉资本、腾讯投资、高盛集团等,甚至还集齐了国有五大商业银行,当然这也和第四范式从银行反洗钱、风控业务起家有关。多年融资总额共计10 亿美元(约合人民币72.9 亿元),2021年6 月最近一轮融资结束后,公司估值近30 亿美元,而每年的投资进账,几乎又都全部投到了新收购来的企业和研发中,用以加速重点产业布局。

  如今,早期投资人有退出套现的需求,公司连年亏损,外部资本的投资热情也不复以往。第四范式想在新的AI浪潮中保证市占率,也要有良好的现金流,转向二级市场无疑是最优选。

  赌上AI大模型

  第四范式工作人员曾形容公司业务为“隐形打工人”,“比如银行用AI 做信贷审批专员,这就是辅助决策,属于后台类工作,消费者不会感知到”。但当生成式AI 走红后,第四范式也在迅速调整自身定位,从后台走向前台,不仅表示要做应用层和大模型层的中间工具,帮助开发者造App,重塑软件使用体验,甚至还被“卷”入了AI 大模型混战,选择亲自下场训练模型,推出大模型“式说3.0”。

  AI 大模型研发极其烧钱,第四范式在亏损之下也要投入新一波AI 技术革命,无疑是为了潜在的高增长。招商证券研报显示,中国决策类人工智能市场2020 年的支出规模已达到268 亿元,预计到2025 年将增长至千亿元级别,年均复合增长率为47.1%,而第四范式如今占有市场份额的三成左右,可谓前途光明。

  第四范式创始人兼CEO 戴文渊曾在媒体采访中表示,与其依赖一个未来表现无法预测的第三方大模型,自建与客户需求更为契合的大模型更可取。不过,国内真的还需要更多大模型吗?

  截至目前,业内普遍认可的、从算力上能称为AI 大模型的算力集群已达11 个。有业内分析师指出,基座大模型的投入和产出至今不成比例,即便是OpenAI 这样的领先者也还在亏损中,背后由微软为其埋单,而大模型推理的边际成本是无法降低的,市场最终只会留下实力雄厚的大公司。

  而还在亏损阴霾下的第四范式,近期极有可能在港股遭遇破发开局,未来想靠自研大模型对市场格局产生影响,恐怕资金上也有一定难度。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