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ot
借助电车优势布局
“出海”曾是日韩车企跃升为全球化车企的重要一步,如今中国新能源车企们也来到了几乎相同的窗口期。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今年上半年,中国汽车出口同比增长75.7% 至214 万辆。这样的高增长是近三年来的常态。2021 年出口量同比翻倍至201.5 万辆,2022 年达到311.1 万辆,行业普遍预计,2023 年有望跨过400 万辆大关。其中,新能源车增速更快,在汽车总出口量中占比不断提升,今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车出口占比已接近30%。
自从在传统汽车高地欧洲市场得到认可后,新能源车企向更多市场扩张的步伐也在加快,一个是增长迅猛的东南亚,另一个出口目的地则是背靠世界最大市场的拉美,具体以巴西和墨西哥为代表——今年中国对拉美市场的整车出口量预计将超过100 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有望攀升到10%左右,贸易之外的本土化生产也进展迅速。
2021 年5 月,比亚迪迅速铺开海外业务,先后在泰国和巴西建厂,今年7 月又再度宣布要在巴西投资45 亿元建设三座工厂,分别用于生产新能源乘用车、加工磷酸铁锂电池材料以及生产电动客车和卡车底盘,预计2024 年下半年投产;不仅造车还要“抢矿”,比亚迪同时计划在智利兴建磷酸铁锂工厂,预计2025 年投产。长城汽车自去年2 月从奔驰手中接过巴西圣保罗州工厂后,正式开启了本地化生产运营,一边推新品牌,一边辐射新市场:今年3 月巴西本土生产的首款新能源汽车上市售卖,9 月又宣布将在墨西哥开售新能源车……与传统燃油车不同,中国新能源车从整车到关键零部件如今均处于公认的领先地位,借助电动汽车优势主动出击海外市场,已经是每个车企必有的战略规划。
在业内人士看来,一方面拉美市场基本没有强势的本国汽车品牌,又有一定消费能力,新能源车渗透率不足3%,市场潜力可观;另一方面,投资拉美又能绕过中美贸易摩擦的风险,利用美国汽车工业“近岸外包”模式曲线进入美国市场,可以说是一举多得。不过,这样的窗口期又能存在多久?新能源车企又该如何避免重蹈燃油车出海覆辙?
“出海”并非坦途
目前,巴西、墨西哥等国对于新能源汽车态度开放,也希望能借助海外汽车产业入驻提振本国制造业,但这并非常态。
无论墨西哥还是巴西,现在都对新能源汽车进口敞开怀抱。墨西哥政府目标在2023 年新能源汽车产量能占总产量的30%至50%,在购车和用车方面均有相关刺激政策,包括整车进口零关税,通行费、停车费减免等;巴西为推进新能源汽车转型,对进口电动车免征关税,插混车型减半征收等等。然而镜鉴燃油车出海历史,政策改变往往会产生剧震。早在十余年前,中国车企就已经进入拉美市场,巴西与墨西哥分列拉美第一、第二大汽车市场。但从2012 年开始,巴西开始对燃油车整车进口收取高额关税,汽车出口量应声下跌,长安汽车选择了退出。针对新能源车,巴西传统车企、制造商协会也正在四处游说,希望能提高新能源整车进口关税到35%,以促进生产本地化。
未来想要在拉美市场立稳脚跟,最优选择还是像比亚迪和长城一样,重资产投入在当地建厂。问题是,中国车企大部分还没有全球产品开发经验,海外运营能力亦有欠缺,稍有不慎,海外业务可能就会变成“利润黑洞”。
此外,车企如果坚持以往单打独斗的策略,面对地缘政治风险也很难有抵抗之力。重庆长安汽车长期负责海外事务的人士表示,中国车企与日韩车企不同,以前一直没有“抱团出海”的意识,“哪怕签了再多协议也没实现过协同发展,一遇到事都散了,也不会对上游零部件厂商有什么实质的风险分摊”。新能源车企们能否补强这一短板还需要产业上下游共同探索。
制造业中,对拉美有兴趣的不止车企,光伏产业同样意动。今年7 月,中国出口巴西和墨西哥的光伏组件金额分别上涨到18.9 亿元和4.8 亿元,大部分光伏组件会在墨西哥组装后,再运往美国,以避开欧美对中国光伏的“双反令”。
除此之外,年轻化、消费意愿强的拉美国家同样是跨境电商的下一个目的地。凭借国内完备供应链在全球跑马圈地的SHEIN 和Temu,在今年四五月先后在巴西和墨西哥上线,并迅速起量,与此前入场的速卖通和亚马逊、当地电商巨头MercadoLibre( 美客多)同场竞技。
机会总是青睐冒险者,但拉美市场毕竟有限,外加基础设施、营商环境等积弊,开拓者们付出的努力和回报能否成正比也还难下结论。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