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公民身份认同的困境与提升路径探究
- 来源:互联网周刊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身份认同,困境,提升路径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3-12-09 11:49
文/鲁元鸿 同济大学
摘要:社会的稳定离不开社会成员身份认同的建构和维系,公民身份认同是一个国家维持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为公民建立了一个去中心化、流动的网状社会空间,在这个新的空间中公民通过不同的节点联系在一起。相较于传统社会,互联网空间中个体的公民身份认同流变性更强,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更大,个人身份认同、国家认同以及政府权威受到冲击。因此要提升公民网络素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高政府在网络中的话语权,加强互联网空间中公民身份认同。
关键词:互联网;公民身份;身份认同;困境;提升路径
引言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互联网逐渐渗透到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作为一种技术工具,互联网为资源共享提供了平台,促进了信息交流,让人们实现了足不出户而尽知天下事。作为一种创新模式,“互联网+”渗透到了社会实践的多方面,为各行业的跨界、跨平台合作提供了可能,促进各行业的创新转变。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不断升级,从2G、3G、4G到5G的飞跃,互联网不仅是一种工具,更是一种区别于现实社会的全新形态。互联网建构了一个多元文化交流互通的空间,人作为参与主体,其思维方式、政治观念和行为模式都受到互联网空间中虚拟实践的影响。
根据2023年8月发布的第5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人数达10.79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了76.4%,相较于2022年12月增长了1109万人[1]。互联网背景下,人人都成为网络的参与者,不同个体、不同文化通过网络实现了交流与传播。全球化信息化的发展在促进多元文化交流的同时,给公民的身份认同造成了一定的困扰。
1. 互联网背景下公民身份认同的意义
“公民”(citizen)这一词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城邦(polis)的诞生,是指在城邦中享有权利的具有一定政治地位的人。在现代民族国家中,公民是一个国家中的成员。“认同”(idem)是指相同的、同一的。“身份认同”在不同时空和不同群体中都有着不同的内涵,包括个体的自我身份认同、社会群体的社会身份认同等。身份认同是一个双边互动的过程[2],面对认同客体时,认同主体通过与社会互动的过程不断建构社会所期盼其扮演的社会角色。“公民身份”顾名思义,就是个体在一个国家中扮演的角色,这个角色需要在国家中正确行使自己的权利和切实履行自身义务,并将对个体身份的认同与国家身份认同联系起来。
互联网时代,信息传递速度的不断提升,加快了信息更新速度,增强了互联网中不同群体聚散离合的频率和速度。在这个始终处于动态发展的社会结构中,关注公民身份认同问题于个人、于国家都具有极高的价值意义。
身份认同对于自我认识具有积极作用,能够满足个人自身的需要。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3],与他人相互依靠共同生存,所以人总是会寻求一种归属感,找到某个属于自己的团体,并且渴望在团体中被认同。现实社会中人们通过同属一个国家、共同工作、有共同兴趣爱好等因素结成不同的群体,并在其中与他人进行沟通交流。互联网时代,每个人在网络上的距离变近,个人的存在显得更加渺小,增强个体身份认同感能让个体在互联网中保持自主意识。
2. 互联网背景下公民身份认同的困境
2.1 个体身份认同的消解
互联网背景下,每个人都是网络参与的主体,也是身份认同建构的主体。身份认同的主体建构是一种社会反思投射到人的自我核心的表现,在后传统秩序的特定场景中,自我成为反思性的投射[4],每个人在互联网中建构的自我不是真实的自我,而是面对虚拟空间的变化而定义出来的新的自我。
通过互联网建立起来的网络世界赋予了现代人两重身份:线上虚拟身份和线下主体身份。通过规范建立了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为个人自我主体的建构提供了相对稳定的氛围和导向。在互联网中则是给予了身份认同主体建构虚拟主体身份的自由,形成与自己现实世界不同的身份角色。受到多方约束的现实主体身份和自由选择的虚拟主体身份,这两重身份的不同导致主体身份在社会属性上的对立,部分主体在现实与虚拟中产生割裂,在互联网中形成与现实主体相异甚至相斥的思维方式和行为逻辑。虚拟个体组成不同类型的虚拟群体,他们聚集在互联网中形成了各类多元群体,影响着互联网中虚拟个体的身份认同导向。
互联网空间中虚拟群体身份建构受到网络传输速度、信息交换频率的影响,具有较强的流动性和可变性,个体与个体之间不断寻求与自己更相符的群体而不断流动,其身份认同处于不断解构和重组的过程中,其主体性不断被定义、自我解构。
让分散在互联网空间中的不同个体汇聚形成虚拟群体,在同一个群体内部会打破“沉默的螺旋”[5],因为观念和价值趋同,会增强人的表达欲,虚拟群体也在个体谈论已达成共识观点的过程中得到一定程度上的巩固。
但是,过分强调群体认同的想法会导致虚拟群体中主体观念的趋同化,即使出现个人不认同观点,但为了能保留群体身份而选择认同。当虚拟团体出现非理性讨论情况时,会导致群体中的价值取向走向情绪化的极端,情绪化表达会放大不同群体之间的冲突,造成不断建构的多元主体与不断出现的对立群体之间的矛盾。
2.2 国家认同差异的张力
只有当人们认为自己同属一国时,国家才会存在[6]。国家是指为了维护社会共同体的秩序、安全、主权和稳定,而由占统治地位的阶级为实施阶级统治而建立的政治共同体[7]。这个政治共同体的建立和巩固需要通过国家中的公民以各种形式的认同和合作来实现。“国家认同”要求公民对自己所属的国家有一定认识并产生归属感,同时,将公民身份认同与国家、民族相联系,从而转化为强大的政治力量。
互联网的存在让世界“变小”,拉近了全球各国和各地区的距离,促进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种族的人相互交流沟通。公民身份不仅是公民个人与本国的政治上的连接,也展示着个体与他国、世界的关系。
一方面,多重身份导致以本民族身份为核心的观念受到冲击。施密特认为“朋友与敌人的划分表现了最高强度的统一或分化,联合或分裂。它能够在理论上和实践上独立存在,而无须借助于任何道德、审美、经济或其他方面的划分[8]。”不同国家公民的国家身份、社会身份通过互联网不断切换,他们在国家认同上以中国的传统文化和道德准则为核心,在社会身份上是不同国家经济活动的参与者,不同身份的交织导致传统上以国家民族为界线的国家认同受到了挑战,在不同国家氛围中的多重国家认同导致人们因为无法正确切换而陷入迷茫。
另一方面,不同民族文化的差异和冲突在网络上发生频率更高,传播的范围更为广泛。互联网技术将人类社会置于一种新的网状结构的网络社会,通过不同的节点将人们联系在一起。结点式的联系导致互联网出现去中心化的现象,互联网为公民提供获取信息的渠道,通过这种方式为人们重新建构了国家认同的内容。多元化的国家认同、传统与现代的国家认同之间的张力,导致公民角色在网络中定位不清。
2.3 政府权威身份受到影响
伴随着传播媒介的发展,主导话语权的争夺也随之发生变化。在传统媒介时代,谁拥有了报纸,谁就能获得更多的信息,从而获得话语权。随着互联网的诞生,打破了时空间隔,人们得以自由地获取信息和接受不同意识形态背景下的文化,信息传递方式从单向传播转变为双向传播。
由于信息传播更加迅速和广泛,这也会使一些不实信息的传播更快、更广,对于社会和政府公信力所造成的负面影响也更大。
网络空间不是一个完全脱离于现实国家之外的社会空间,公民在网络中也不是一个完全脱离现实国家民族身份的新独立个体,公民在网络中应遵守本国法律规定要求,服从政府管理。
同时,与现实地理国界不同的是,互联网无国界,各国网络使用者在同一个空间中交流,难以明确区分其国籍和政治身份,各国政府在网络中没有绝对的主导权和强硬的约束力,公民在网络中所要承担的责任与义务也会因为缺少监督而未能有效执行。
3. 互联网背景下提升公民身份认同路径
3.1 提升公民网络媒介素养
任何一项技术的创新变革,在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同时,都会引发新的问题。随着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和移动数据的普及,人们获取信息、了解世界的渠道变得更为便捷。但是,信息获取便利容易导致人们在互联网中迷失方向,很多时候人们只是被动地接收大量信息,网络参与者的网络媒介素养并未跟上不断更新迭代的互联网社会。
3.1.1 提升公民对网络信息筛选和甄别的能力
个体在互联网各类信息、观点的冲击下身份认同变得摇摆不定,导致个体身份认同被消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从2005年开始就关注到各国媒介素养研究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并提出了将媒介素养与信息素养相结合的综合素养概念,这是一种具有发展性的能力,即媒介与信息素养[9],对个体如何通过有道德的互动方式使用网络中的信息、知识和技能,如何有选择地接受不同的价值观和态度提出了要求。需要培育公民网络媒介素养,推动公民发挥主观能动性,提升互联网使用能力。个人作为网络参与者,要建立一定的媒介理性判断,面对网络信息不能全盘接受,需要认真甄别和判断,形成符合社会道德要求、国家意识形态方向的价值观和认同感。
3.1.2 培养公民在网络中的责任与义务意识
互联网给予公民极高的自由度,让公民在网络社会中能够相对不受限制地接受不同观念、发表个人观点,因此需要将互联网中的自由度与公民在互联网中的权利与义务相匹配。增强公民在网络中的责任意识,在互联网生态中明晰公民角色,在网络公共空间中营造具有集体性的权责意识氛围,强化公民身份,加深公民身份认同。同时,在去中心化的网络空间和虚拟群体中,要形成与网络行动者身份相符的网络社会角色和具有约束的评价标准。
3.2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加强民族意识,要求公民热爱本民族文化、认同本国价值观、形成共同的历史认同和政治认同。重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养,也是在学习借鉴外族不同文化时始终保持本民族文化的根本。在互联网背景下,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强化公民在网络空间中的国家身份认同。
3.2.1 加强在互联网中的历史观教育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中华民族是世界上唯一文明从未中断的民族,拥有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一个遗忘本国历史的民族,是难以产生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近年来,网络上各种历史虚无主义言论层出不穷,其利用互联网新技术以更为隐蔽的方式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中,动摇我国公民共同的理想信念根基。面对多元文化交织的互联网,历史观教育超越历史学科本身,其在国家认同上的意义更为重大。因此,需要不断强化公民的历史记忆,加深公民对自己民族身份的认同。
3.2.2 加强国家意识形态的网络宣传
不同社会思潮随着互联网传播到公民的生活中,国家和政府在这样的形势下更要守住网络意识形态宣传的阵地、打赢网络意识形态斗争。政府作为管理者要加强网络监管,掌握互联网话语权,在给予公民一定自由的前提下,掌握互联网话语风向,为公民身份做出明确的界定。面对国内重大意识形态问题要加强正面宣传,提高公民价值判断的能力,增强对国家管理的认同感,强化公民身份认同。
结语
公民身份是不同国家、不同民族赋予生活在该地的人的保护配套机制,伴随着公民的责任与义务共生发展。当前互联网的发展不断深化,5G网络、元宇宙、ChatGPT等新技术、新领域的出现,对公民身份的形式和认同的方式产生着深刻的影响,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挑战。总而言之,强化公民认同离不开多方的努力,要牢牢掌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积极有效地开展公民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5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发布[EB/OL].(2023-8-28)[2023-9-14].https://cnnic.cn/n4/2023/0828/c199-10830.html.
[2]吴志远.离散的认同:网络社会中现代认同重构的技术逻辑[J].国际新闻界,2018,40(11):112-134.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39.
[4]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M].赵旭东,方文,译.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
[5]伊丽莎白·诺尔-诺依曼.沉默的螺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6]塞缪尔·亨廷顿.我们是谁:美国国家特性面临的挑战[M].程克雄,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80.
[7]段吉福.全球化语境中多元文化与国家认同的思考[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16:114.
[8]施米特.政治的概念[M].刘宗坤,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107.
[9]张舒予,赵丽,周灵.视觉—媒介信息素养:新综合性素养的概念提出与教育实践[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21,33(6): 32-39,48.
作者简介:鲁元鸿,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