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
- 来源:中小学教育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问题意识,创新精神,实践能力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4-05-27 21:46
田祥芬
(四川省广安市华蓥市红军小学638600)
摘要: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促使我们对语文教学的研究不断深入,研究成果越来越丰富,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则是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应该积极转变教学理念,重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从学生实际出发,创新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进行课堂教学,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本文从问题意识培养入手,提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小学语文;问题意识;创新精神;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2024)2-005-01
引言
当前,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由于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师往往更重视对学生基础知识的讲授,忽视了对学生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而且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一般都是以一问一答的方式进行教学,使得学生对问题没有了探究的欲望和动力,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无法得到有效培养。所以,在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必须积极转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可以通过自主探究来发现知识、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能够促进其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一、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其产生探究欲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其产生探究欲望,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一种问题意识,从而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创新教学模式,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将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主动探究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针对不同的课文内容设计不同的问题,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其积极性。例如:在学习《跳水》一课,笔者由书中人物入手,逐步深入教学,启发学生思维,并提出问题:“船长为什么做出这样的举动?当时还有没有更好的办法?”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相互讨论各抒己见,都能结合课文中的实际情况发表自己的见解,思维的火花在课堂上熠熠生辉,学生们真正在课堂上活跃了自己的思维,达到了与文本的有效对话,课堂效率极高。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了培养。
二、创设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问
要想使学生主动提问,就必须创设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习惯。例如,在教学《黄山奇石》一课时,教师可以先向学生介绍黄山奇石的特点和成因,然后提出“如果你是作者,你会怎样写黄山奇石呢?”这个问题之后,让学生先自读课文,在思考中寻找答案,并把自己认为好的词语、句子写下来。通过这样一问一答的方式,让学生在积极思考中产生质疑问难的欲望,并在此基础上有目的地去寻求答案。
三、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让学生想问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让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善于提出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创设情境,设置悬念,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文本,在课堂教学中要想方设法让学生提出问题,从而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例如在学习《落花生》一文时,教师可以提问:“文章中说‘花生是个实实在在的实干家’,那你认为‘实干家’应该具备哪些条件呢?”通过这样的问题引导,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提升语文教学质量。教师要通过巧妙提问引导学生不断提出新的问题,从而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四、引导学生质疑,使学生敢问
“学贵有疑”,学生提出问题是思考的开始,也是学习的开端,我们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质疑,引导学生提问。
一是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认真分析、解读、引导、解决;二是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认真思考并给出解答;三是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及时给予鼓励和评价,并在全班表扬。如在教学《安塞腰鼓》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这是什么?”“这有什么用?”等问题提出疑问;在教学《金色的鱼钩》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谁能说说作者是如何表达自己对老班长的崇敬之情的?”等问题提出疑问。教师要不断鼓励学生发问,从而引导学生大胆质疑。
五、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让学生会问
新课程改革对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上积极倡导学生主动思考,大胆质疑,而教师应该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设计,不断优化课堂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设计出问题情境,让学生带着问题来阅读课文,提出自己的疑问。如在学习《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观看地震现场图片、视频等资料,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提出问题:“当地震发生时,你会做什么?”这样不仅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还能促进他们问题意识的形成。
六、采用有效教学策略,让学生乐问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针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采用有效的教学策略,让学生乐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从心理上产生一种求知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在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时,教师可以先提出问题:“小兴安岭是一座什么样的城市?”再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深入阅读,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究。这样就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乐于问、乐于学。
结语
问题意识是创新的起点,是思维的基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探究中培养问题意识,在思考中学习知识,使学生学会提问、敢于提问、善于提问。当然,教师还应树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使他们具备质疑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成为有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
参考文献
[1]吴正宪,朱永新,肖川.创新教育:21 世纪的课程观[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34-37.
[2]王荣生,王明霞,小学语文问题意识的培养[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2年第1 期
[3]林崇德,叶澜.新基础教育:理论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10.
[4]蔡笑晚,蔡元培.教育哲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01
[5]吕型伟.关于小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 (3):1-4
[6]魏书生.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3(5):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