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数字化转型的会计标准化体系构建

  • 来源:国际商务财会
  • 关键字:标准化,会计核算,业财融合
  • 发布时间:2025-04-25 10:26

  李宝峰

  (北京恒诚信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山东分所)

  【摘要】新《会计法》自2024 年7 月1 日起施行,对企业财务共享及企业财务数字化转型既产生了牵引作用又提供了法律支撑,有力推动会计信息化建设,为企业的健康稳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财务保障。会计核算作为财务管理的核心环节,亦受益于数字化的变革,企业应遵循指引,打造会计标准化体系,逐步向智慧化、数字化、集约化转变。文章以A 集团为研究案例,结合其会计体系管理现状,对其数字化会计标准化体系构建与实施应用进行系统探究,并提出经验启示,以为企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助力。

  【关键词】数字化;标准化;会计核算;业财融合

  【中图分类号】F231

  《关于中央企业加快建设世界一流财务管理体系的指导意见》的出台,要求各央企以5 ~ 15年为一个周期,科学构建财务管理体系,聚焦战略的有效支撑、决策的有力支持、业务的精准服务、价值的深入挖掘、风险的全面防范等功能全覆盖。数据驱动作为其中的关键要素,是推动企业实现转型发展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1]。

  A 集团是央企下属的集团企业,拥有8 家子公司、18 个独立核算单位,业务范围涵盖技术指导、贸易服务、施工建设等多个行业。随着集团内部会计核算集中管理体系的构建,内部财务管理不断向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转变。集团搭建了一体化信息管理体系,统一了会计核算标准,明确了具体的会计科目内容,形成了统一的会计核算集中管理体系。目前,A 集团会计核算集中管理体系仍存在部分问题,应基于相关政策指引加以改进。

  一、A 集团基本情况介绍

  A 集团历经了多次改革,内部各分公司在管理模式、人员组成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在一体化管理体系内暴露出较多问题:一是在上云、用数、注智、赋能背景下,新兴业务出现需新增核算流程,同时要对使用者就新增的经济事项核算规则和要求进行培训。对于特殊零星的新兴业务,则需通过人工进行业务分析及会计核算处理,在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及时性上存在一定短板。二是A 集团会计核算系统与其他业务系统、流程审批系统、SAP 系统等联系密切,在会计核算使用过程中出现系统无法正常使用、报错及数据异常等问题时,需经常与相关系统的维护人员沟通解决,耗费很多时间。同时,由于系统维护等问题导致系统宕机等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工作计划和效率。三是随着信息化平台的搭建,A 集团经营数据都通过系统进行获取和管控。在财务系统与业务系统连接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一定的数据丢失、重复、错误、口径不统一等问题,极易造成会计信息失真、错误等情况。因此,在财务数字化转型需求下,需要优化解决财务规则难以统一的问题,以进一步提升业财一体化管理水平,明确数据管理标准,细化数据管理流程,完善数据仓库,为集团企业财务管理的提质增效提供助力,为集团的转型发展全面赋能。

  二、数字化转型下A 集团会计标准化体系构建思路

  “会计核算标准化”是标准化思维与会计核算工作的深度融合。财务作为实现信息整合的重要渠道,可以在信息的收集整理、加工传输等方面实现全流程管理。因此,需要以集团内部制度规范的不断完善为基础,结合A 集团的具体实际,有效构建会计标准化体系,进一步统一会计管理制度、科目与流程等,优化审批管理,强化相关事项的科学审核,保障标准化体系价值的有效发挥。

  (一)基本原则

  构建智慧会计标准化体系需要系统梳理管理要点,进一步整合管理内容,强化全过程的科学管控。要针对相关业务流程,结合具体的应用场景进行分析研究,保障标准化规则全面覆盖各个环节,规则制度具有可操作性,能够全面渗透到集团会计标准化体系构建的各个环节,推动会计标准化工作真正落地[2]。具体而言,要从以下几方面科学把握:

  1. 统一但不唯一。确保智慧会计标准化体系的构建基于共同的战略目标进行统筹规划,在保障整体方向不偏移的前提下,强化集团层面的规范指导。在具体实施中,也要考虑业务模式、系统应用等具体情况,不能影响业务工作的有效拓展。

  2. 循序渐进。结合标准化体系构建的具体内容,在重要程序、辐射范围、管理难度等方面进行科学统筹,按照先易后难、有序推进的原则实施,保障体系应用有序开展。

  3. 风险规范管控。强化风险管理意识,针对存在的主要风险因素进行科学识别,推动审计、巡视整改等工作实现在业务前端的渗透,科学防范各类风险挑战。

  4. 智能化系统管控。标准化是信息化与数字化的协同联动,要将智能化管理全面融入会计信息管理,提升对各管理节点的智能化把控,保障信息处理及时高效。

  (二)主要内容

  1. 依据新《会计法》及其他会计政策,科学编制核算手册。会计政策是企业开展核算工作的基本规范,应结合会计标准化体系,对具体核算业务进行规范指引,统一集团与各分公司相关业务的处理标准,保障会计处理合法合规[3]。要在A 集团现有会计政策的基础上,结合国家会计准则相关政策进行科学解读,合理编制核算手册,强化全生命周期的规范管理。一方面,系统梳理A 集团现有的文件资料,结合具体的业务流程进行科学分类,并对变化内容进行分析研究,统一政策的解读标准,以指导各下属机构科学把握核算要求。另一方面,结合会计核算的全生命周期,细化完善管理流程,在文件的编写、下发、归档、修订等方面做好细化,以便及时针对后续政策的变动,做好有效的修改。

  2. 细化流程标准,把握业务管理要点。标准化管理的根本目标在于依托财务管理流程的优化改进,提升整体的管理效率,更好地服务企业的高质量发展。因此,要进一步简化管理流程,明确权责分工,强化风险的科学管控。要科学分析财务核算流程实施的具体周期、成本、质效等相关要求,强化全流程的动态跟进,不断进行调整优化。要借鉴APQC(美国生产力与质量中心)流程框架体系,基于生产销售、运营管理、辅助指导三大要点进行业务域的具体细分,明确各流程管理节点的注意事项,在问题查找中进一步改进。

  3. 完善科目管理内容,平衡各方需求。针对会计科目的标准化管理,在集团内部进行统一,保障管理层次清晰、解释准确、信息完善,统一内部财务数据应用标准,进一步整合数据资源,以匹配财务报告编制与内部管理的具体要求,做好系统核算管理的优化设置。基于集团多业态发展的基本属性,从完善系统功能、规范业务管理、保障基本诉求等多方面进行分析。既要重视集团共性问题的把握,也要兼顾不同业务的基本属性,通用科目由集团层面统一把握,特殊业务可结合具体的业务需求合理设置权限,保障科目内容能被完整呈现。

  4. 细化审批内容,完善操作细则。审批方面的标准化是为了更好地指导业务部门规范进行费用报销,提升财务审核效率,保障财务与业务部门的互联互通。因此,集团需要在保障会计核算标准化、科学化的基础上,科学诊断核算域所涉及的相关经济事项存在的具体问题,明确主要的审核范围,把握要点信息,为业务人员报账工作提供明确的管理制度,保障报账工作科学规范开展。

  5. 完善审批机制,提升风险管理水平。审批流程的标准化需要有配套的管理机制予以保障。要明确具体的角色定位,结合支出明细合理细分审批管理模式,结合不同业务做好运转流程的差异化设计,以减少违规操作的风险,指导企业科学决策。要明确具体支出类型的差异化,结合实际合理优化审批管理方案。由于不同支出业务造成集团内部业务流程有所差别,因此可以应用RACI 矩阵(责任分配矩阵),在系统梳理业务流程与制度规范的基础上,细化审批程序、把控节点、具体适用标准等[4]。要根据资本、费用、营业外支出等科目在发生频率、规模、额度等方面的差异,完善具体授权标准,明确相应的审核要求,以减少流程管理风险,提升整体管理水平。

  三、数字化转型下A 集团会计标准化体系的实施应用

  (一)成立财务数据管理中心,推动“流程+数据”要素释放动能

  A 集团于2022 年推动ERP 系统上线,完善了信息系统功能,强化了财务与业务系统的有效关联,通过智能化信息采集与处理,保障内部数据信息互联互通。随后,集团开始推动IT 技术向DT 技术转型,聚焦会计标准化体系的构建,建设了内部数据服务中心,搭建了一体化信息管理平台,强化财务数据需求保障,结合多元化场景应用,匹配决策需求,实现财务思考与战略逻辑、数据量化与经营逻辑的有效融合,为集团经营管理工作的持续深化、持续赋能。集团依托财务分析看板的构建,使财务数据实现可视化呈现、智能化分析,用户可根据需求一键获取相关数据,自动生成分析报告,提升企业的财务管理效率。除了对资产负债、流动比、应收账款等常规指标进行分析外,还可结合具体的信息需求,采用有效的分析方式,合理部署指标应用。首先,针对结构类的指标,可重点在资产的具体组成、营业收入比重等指标分析中,明确具体的管控节点,及时根据需求合理调整结构。其次,针对趋势类指标,则可在营业收入、费用支出等与利润相关的指标分析中,强化对数据指标具体波动趋势的把握,及时针对存在的异常情况采取有效介入措施。最后,针对对比类的指标,可应用成本、费用对比分析法,基于相对值的管理视角把握实际执行与预期的差异,动态监测是否存在超支问题[5]。

  (二)引入项目管理系统,优化资产的全过程管理

  当前,集团在有效融入国家生态经济发展战略过程中,投资了许多民生项目,资金投入已超3亿元。为保障项目资金的规范管理,集团建立了项目管理系统,强化集团与各个子公司、项目部的动态联系,保障财务数据深度融合,按照“一项一档”的基本原则,强化项目的全过程动态监测,动态跟进各个项目,对前期立项到项目推进再到报废处置各环节都合理把控节点。例如,在项目立项前期,可利用数据分析,科学预测可能实现的收益,降低投资风险;在项目推进过程中,要重点关注资金的支出管理,严格审核合同及票据信息,确保报销工作符合相关要求;在转固环节,要对项目竣工、投运等基本信息进行动态监测,保障投资工作规范合理。在项目投入运营阶段,需针对收益成本与效益做好科学分析,深入推进价值链、业务链与应用链的有效融合,构建标准化成本管理体系,充分挖掘投资项目收益价值。

  (三)基于供应链风险管控需求,强化往来款项规范管控

  当前经济环境下,企业资金的有效回笼存在不同程度的风险问题,坏账、呆账问题较多,制约着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为有效防范各类风险挑战,优化往来款项管理,集团结合实际搭建了“财务- 业务- 管理”一体化数字管理体制,针对应收账款进行风险预警管控。在财务层面,明确票据信息确认、款项收核等管理流程,结合不同账龄的应收账款及时进行分析研究,实时传递相关信息;在业务层面,实现合同签订、产品交付与款项回笼全流程覆盖,实现内控管理与系统应用的深度融合。

  管理层面作为优化应收账款管理的重要前提和实现内控管理的必要条件,通过进一步完善财务数据服务体系,搭建供应链风险管理体系,针对往来数据进行集成化管控,优化考核管理,实时监测大额长龄款项,及时识别各类风险因素,优化预警管理,提升应收账款回笼水平。

  (一)规范会计核算,提升财务管理水平

  依托智慧会计标准化体系的科学构建,推动企业内部核算工作不断向精细化、标准化、智能化转型。搭建一体化财务核算管理平台,明确具体的操作流程,对核算管理制度规范进行系统的内部优化设计,不断夯实财务管理工作。在此环境下,内部各部门须严格遵循集团财务管理相关制度规范,强化一体化内部管控,科学防范各类风险,显著提升财务管理效率,进一步为集团更好适应数字化转型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二)加快业财融合,强化流程管控

  A 集团在实施应用过程中,始终坚持推动业务流程全面融合,强化业财系统的集成化管理,针对相关流程与经济事项进行严格深化管理,保证系统端口应用规范科学,真正实现内部业财数据全面共享。集团进一步完善体系构建中的信息联动机制,构建信息采集、加工、传递一体化的闭环管理机制,实现业财管理的高效协同。

  (三)增强风险意识,重视内控合规管理

  集团从制度管理层面规范会计标准化管理,明确依托信息系统的管理流程,严格执行会计核算操作要求,统一内部管理共识,减少流程层面的管理差异,保障相关工作规范开展。在流程、制度、信息管理多层次标准化完善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集团内控体系,严格审核相关经济活动是否存在违规操作,保障财务管理科学透明。在此体系下,各项业务流程清晰明了,进一步形成集团内部权责分明、集约可控、高效管理的良好内控管理氛围。

  五、结语

  会计标准化工作的深化是推动企业内部财务信息化与智能化管理不断深入的必要基础。要聚焦新形势下的发展需求,进一步以管理会计为支撑,强化财务分析、管理体系的科学构建,保障财务核算高效便捷,为财务管理的智能化转型夯实数据支撑,为集团企业的多元化发展保驾护航。

  主要参考文献:

  [1] 刘洋. 数字经济背景下国企会计信息化发展探究[J].管理学家,2024(16):52-54.

  [2] 刘鹏. 财务转型视角下的集约化财务共享服务建设研究[J]. 财务与会计,2024(14):81-82.

  [3] 叶寒晟, 刘畅. 企业财务数字化中的会计标准化体系建设与应用——基于NY 集团的案例实践[J]. 管理会计研究,2023(04):18-27.

  [4] 王雷, 段晓彦. 航天科研单位财务智能化、数字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 航天工业管理,2024(3):59-62.

  [5] 罗斌元, 李圣洁. 数字化转型与企业财务风险:机制、路径及策略[J]. 国际商务财会,2024(11):37-43.

  责编:梦超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