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视角下RPA 财务机器人的应用对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

  • 来源:国际商务财会
  • 关键字:数字经济,RPA 财务机器人,会计人才培养
  • 发布时间:2025-04-25 10:31

  李 璕1 刘永智2

  (1. 江苏财会职业学院会计学院 2. 江苏财会职业学院财税学院)

  【摘要】随着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RPA(机器人流程自动化)技术逐步渗透至财务领域,推动传统会计工作向自动化、智能化转型。文章分析了RPA 财务机器人对会计人才能力需求的影响,探讨当前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局限性,并提出改革路径。研究结果表明,RPA 的应用促使会计教育要聚焦复合型能力培养,重构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以适应技术变革下的人才需求。

  【关键词】数字经济;RPA 财务机器人;会计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F274

  数字经济时代,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重塑了财务行业的工作模式。RPA 财务机器人作为一种“虚拟劳动力”,通过自动化处理重复性高、规则明确的财务任务(如对账、报销审核、税务申报等),显著提升了效率与准确性,极大地节约了时间和人力成本。长此以往,财务基础工作将逐渐由RPA 完成。这一变革对会计人才的知识结构、技能要求及培养模式提出了全新挑战。在数字经济的大潮中,企业对于财务数据的处理需求日益复杂,对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也日益提高。RPA 财务机器人的出现,不仅是技术进步的体现,更是对传统会计作业模式的一次深刻变革。它不仅改变了财务工作的执行方式,还促使会计人才的培养理念、目标和方法进行相应调整。面对这一新兴技术,学术界与实务界均需深入思考,即如何培养适应未来财务环境的高素质会计人才。本文旨在通过深入分析RPA 技术对会计人才培养的影响,为会计教育的改革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一、RPA 财务机器人的技术基础与应用场景

  (一)RPA 的技术构成与核心优势

  RPA 财务机器人主要由光学字符识别(OCR)、流程自动化软件(RPA)及电子账务系统三部分组成,分别承担数据采集、自动化操作与数据整合功能。相较人工,其核心优势包括:效率提升、质量保障、成本节约。只要保障运行环境,RPA 机器人就可24 小时不间断工作,其处理速度是人工的5 ~ 10 倍,且只要明确规则,几乎不会出现操作性失误,因此,其能够替代低附加值工作,节省25% ~ 50% 的人力成本。此外,RPA 财务机器人具有高度的可扩展性和灵活性,可以根据企业的具体需求进行定制化开发,满足多样化的财务处理需求,这些优势共同构成了RPA 财务机器人在财务领域广泛应用的基础。

  (二)RPA 在财务领域的典型应用

  RPA 发展迅速,逐渐被各大行业接受应用,并不断完善。在财务领域最常见的应用有:开票业务、银企对账、税务申报等。如在银企对账环节,对于流水较多的企业,完成此项工作耗时较长且人工出错率较高,而RPA 则可以按照预设的规则,不间断地执行此工作,其完成速度和正确率都远高于人工处理。又如开票业务,此前企业与院校合作,学生在寒暑假可去相关企业进行实习。近几年该业务已逐渐被RPA 所取代,相比学生过去开票,企业需花费人力物力进行前期培训,且不能保证正确率,而设计好的RPA 自动开票系统则可以解决这一问题。

  二、RPA 技术对会计人才需求的影响

  (一)不断升级技术技能

  除基础会计知识,掌握RPA 技术需要深入理解其技术逻辑,深度参与流程设计,尤其要掌握跨系统数据整合能力。会计人员应掌握先进的数据分析工具,运用Python、SQL 等处理异构数据,并结合可视化技术,利用PowerBI 构建动态仪表盘。区块链技术具有去中心化、不可篡改和透明性的特点,可应用于供应链金融、智能合约等领域。新时代会计人员要了解其在追踪资产和负债、提高财务报告可靠性和透明度方面的应用。此外,会计人员还需具备一定的编程基础,理解基本的算法逻辑,这有助于更好地优化RPA 流程。同时,随着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的发展,会计人员也应掌握云平台的操作和数据存储管理技能,以便在云端部署和管理RPA 任务,实现数据的实时同步和分析。

  (二)从核算到管理的转换

  传统会计以核算为核心,侧重于对财务数据的记录和报告。然而,随着RPA 技术的引入,会计人员的工作重心开始发生转变。RPA 技术能够高效、准确地处理大量数据,使会计人员从繁琐的核算工作中解脱出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数据分析和管理决策中。这种从核算到管理的转换,不仅提高了会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也让会计人员在企业中的角色更加重要和多元化。他们不再只是数据的记录者和报告者,更是数据的分析者和决策者,为企业的战略规划和业务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未来,企业更青睐具备财务分析、战略决策支持及风险管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因此,会计人才的培养需要顺应这一趋势,加强数据分析、管理决策等方面的教育,培养会计人员的数据敏感度和分析能力,使其能够更好地运用RPA 技术提供的数据支持,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同时,这种转换也要求会计人员具备更强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以便与企业的其他部门更有效地协作,共同推动企业的发展。

  (三)适应新的会计岗位

  数字经济的不断发展,催生了许多会计新岗位。如数据分析师岗位,要求会计人员运用RPA 技术处理大量财务数据,通过数据分析为企业决策提供关键信息;RPA 流程设计师岗位,则需要会计人员深入理解业务流程,设计并优化RPA 自动化流程,以提高工作效率;财务数字化转型顾问岗位则负责推动企业财务部门的数字化转型,包括RPA 技术的引入和应用等。这些新岗位的出现,要求会计人员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会计专业知识,还要掌握RPA 等相关技术,以及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因此,会计教育应紧跟时代步伐,调整培养目标,加强对学生新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以适应数字经济时代会计岗位的新需求。

  三、传统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局限性

  (一)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脱节

  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下,许多高等院校仍将培养核算型人才作为其主要目标,却往往忽略了对管理会计知识和数字化技能的训练。这种教育模式的局限性导致了毕业生在进入职场时,往往难以满足企业对于具备“财务+ 技术”复合型能力人才的迫切需求。在企业实际运营中,不仅需要会计人员进行基础的财务核算,更期望他们能够运用管理会计的知识进行成本控制、预算编制和财务分析等工作。同时,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企业对于会计人员的数字化技能要求也日益提高,如数据分析能力、RPA 软件操作能力等。然而,当前的教育体系在这方面存在明显的不足,导致毕业生在面对这些新兴技术和管理需求时显得力不从心。这种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的脱节,不仅影响了毕业生的职业发展,也制约了企业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因此,改革传统会计人才培养模式,使其更契合企业的实际需求,已经迫在眉睫。

  (二)课程体系滞后于技术发展

  目前,许多课程仍然集中在传统的会计理论知识上,而缺少了如RPA、大数据分析等前沿技术的教学内容。据调查,仅30% 的高职院校开设了与RPA 相关的课程。这表明在会计教育领域,与现代技术的结合程度远远不够。此外,即使开设了相关课程,其教学内容往往较为浅显,未能深入探讨这些技术在会计领域的具体应用和实践操作。这使得学生在校期间难以掌握最新的数字化技能,无法适应企业对于会计人员的技能要求。由于现有课程体系未能充分预见RPA 技术的发展趋势,教学内容与实际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学生在校期间接触的案例分析、模拟实训等教学内容,往往基于过去的工作环境和业务流程,未能充分融入RPA 等新兴技术。这使得学生在毕业后面对实际工作场景时,难以迅速适应并有效运用这些新技术。因此,为了培养适应数字经济时代需求的会计人才,必须对现有课程体系进行全面革新,加强与现代技术的结合,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三)实践教学与考核方式单一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理论知识的灌输占据了主导地位,导致学生在真实的工作场景中缺乏必要的RPA 操作经验。而且考核方式以理论题为主,忽视案例分析、项目实操等能力评估,这种局限是由于缺乏考试平台导致的。学生往往只能通过书本学习RPA 相关理论,使用RPA 软件完成基本操作,却无法体验真实场景下的机器人自动化流程操作,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和考核方式限制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使他们难以适应快速变化的数字经济环境。因此,为了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必须改革现有的实践教学和考核方式,增加RPA 等前沿技术的实践操作环节,引入多元化的考核方式,以全面评估学生的能力。

  四、RPA 驱动下的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路径

  (一)重构课程体系

  在基础层面,应引入并增设一些与财务自动化和数据分析相关的课程,如《RPA 财务机器人应用》《Python 财务数据分析》等,旨在为学生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进阶课程可结合实际的行业案例,设计一系列跨学科的课程内容,如《智能财务与风险管理》,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在实践层面,可以采取校企合作共建RPA 实训基地的方式,通过模拟企业真实的工作场景,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和掌握相关技能。此外,课程体系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鼓励学生在掌握基础技术的同时,积极探索RPA 技术在财务领域的新应用和新模式。

  (二)创新教学模式

  一方面,可以考虑实施“双师型”教学模式。邀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导师,为学生讲解RPA 技术的实际应用和操作方法。企业导师不仅会分享他们如何在日常工作中运用RPA 来提高效率和准确性,还会探讨引入RPA 技术后对企业运营、工作流程及员工角色产生的深远影响。通过这种方式,学生既能够获得理论知识,又能通过实际案例学习到RPA 技术在真实商业环境中的应用,从而更好地为未来的职业生涯做准备。另一方面,还可以采用项目驱动学习,如通过“发票填开机器人”“银企对账机器人”“账龄分析机器人”等项目提升学生实操能力。

  (三)改革考核机制

  首先,可侧重于过程考核,增加课堂任务实施的得分占比,如增加RPA 项目开发、财务数据分析报告等实践任务占比;其次,如果有校企合作项目,可以引入校企联合评价,如引入企业标准,评估学生在实习中的技术应用与问题解决能力。此外,还可以利用在线学习平台开展定期的知识测试和技能挑战,以持续监测学生的学习进度和掌握程度。这些测试结果可以作为考核的一部分,激励学生保持学习的积极性和动力。同时,为了确保考核的公正性和客观性,可以建立标准化的考核流程和评分细则,明确各项任务的评价标准和权重,以便对学生进行全面、准确的评价。最后,在考核内容方面,除传统的理论知识考核,还应增加案例分析、项目实操等多元化的考核方式,以全面评估学生的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这一系列改革措施,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还能使他们更好地适应快速变化的数字经济环境,满足企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为他们的相关竞赛以及职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四)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学校应当鼓励教师参加RPA 技术研修,并考取相关证书。通过系统的培训和考核,提升教师在RPA 技术领域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此外,可以邀请RPA 技术领域的专家来校举办讲座并开展交流活动,为教师提供与行业前沿技术接触的机会,拓宽视野;还可以通过产学研结合的方式,让教师们深入企业一线,亲身参与RPA 项目的开发与实施。这既能让教师们了解RPA 技术在企业中的实际应用场景,又能使其在实践中发现并解决问题,从而加深对RPA 技术的理解和掌握。教师可以将这些宝贵的实践经验带回课堂,融入到教学内容中,使教学更加贴近实际,更具针对性。同时,通过参与企业项目,教师还能及时掌握RPA 技术的最新发展动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确保教学内容的时效性和前沿性。通过这些举措,可打造一支既有理论素养又有实践经验的RPA 技术教学团队,为培养高素质的RPA 技术人才提供坚实的师资保障。

  五、总结

  RPA 财务机器人的广泛应用正在推动会计教育从传统的“核算导向”模式向更加注重“价值创造导向”的新趋势转变。在这一变革的浪潮中,高校必须持续跟踪和研究技术的最新发展,以便及时调整和优化会计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此外,高校应积极与企业合作,深化校企合作,共同构建一个以“技术+ 管理”为核心的双轮驱动会计人才生态体系。与此同时,随着人工智能(AI)与机器人流程自动化(RPA)技术的深度融合,会计行业对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未来的会计人才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具备跨领域的协作能力和创新思维,以适应并推动数字经济的持续演进。

  主要参考文献:

  [1] 张秀云. 财务机器人背景下高职院校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 绿色财会,2017(09):37-41.

  [2] 罗兰. 财务机器人对高职会计专业教学模式影响的探讨[J]. 陕西教育( 高教),2022(02):74-75.

  [3] 孙凤全. 财务一体化促进财务转型升级[J]. 国际商务财会,2020(07):69-71.

  [4] 陈梦, 景孟颖, 邢晔. 人工智能时代下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全流程自动化应用研究——基于RPA 财务机器人视角[J]. 国际商务财会,2024,465(15):36-40+49.

  [5] 刘洋, 刘小海, 陈熙悦, 刘赛, 龙婧. 财务机器人的应用对高职大数据与会计专业的影响研究[J]. 会计师,2023(19):113-115.

  责编:杨雪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