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驱动与结构转型:粤北地区产业结构升级的路径探析

  • 来源:广东经济
  • 关键字:粤北地区,数字经济,产业结构
  • 发布时间:2025-04-25 14:44

  陈子立1 黄锦源2 江沛权1

  (1.广州华立学院 广东广州 511300;2.国家税务总局广州市花都区税务局 广东广州 510850)

  【内容摘要】粤北地区数字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是推动经济转型、缩小区域差距的重要引擎。本文构建“技术渗透—产业响应—制度调适”理论框架,系统分析区域发展现状:数字经济呈现梯度特征,存在互联网普及不均衡问题;三次产业中,传统农业占比下降,工业增长乏力,服务业比重提升但业态滞后。研究揭示粤北面临数字基建薄弱、产业升级约束等挑战,亟须通过差异化发展战略和制度创新强化区域协同。建议通过专项规划培育数字新动能,为后发地区高质量发展提供实践路径参考。

  【关键词】粤北地区;数字经济;产业结构

  全球经济数字化转型不断加速,数字经济已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粤北地区位于广东省北部,包括清远、韶关、河源等市,地势多山,生态资源丰富,是广东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地。长期以来,该地区以传统农业和资源型工业为主,产业结构较为单一,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作为广东省经济较为滞后的区域,粤北地区在传统农业、资源型工业与初步发展起来的服务业之间存在结构性矛盾。如何借助数字技术打破传统产业固有模式、实现智能化转型,并在此基础上构建高效协同的产业链条,成为推动区域经济整体升级的关键问题。本文旨在通过梳理粤北数字经济发展现状和产业结构演变特征,深入分析存在的内在矛盾和外部制约因素,并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提出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以期为区域协调发展提供新思路。

  一、理论框架与区域响应

  数字经济与产业结构演化的理论互构,为理解粤北地区的转型实践提供了多维视角。基于Bukht和Heeks(2017)提出的数字技术驱动范式,粤北在技术渗透、产业响应与制度调适方面的独特实践,不仅验证了理论的普适性,更凸显了后发地区在数字经济发展中的特殊路径。从技术渗透视角看,粤北地区呈现“核心—边缘”扩散特征,韶关、云浮率先推进工业互联网和智慧农业,而河源、梅州等地受限于地理条件和政策执行力,技术扩散速率较慢,印证了创新扩散理论的“S型曲线”规律与“早期多数与落后者”现象(Rogers,2003)。

  在产业响应层面,粤北部分地区虽借助数字技术实现单点突破,如清远智慧农业使水稻亩产提升15%,但受限于分散的土地经营模式,未能形成规模经济。这与Moore(1993)提出的产业生态系统理论契合,表明产业升级需“数字技术—产业生态—市场需求”协同推进。同时,河源“数字飞地”模式突破行政区划限制,承接深圳算力外包项目,实现本地数据服务产值增长37%,印证了Boschma(2015)的“制度邻近性”概念,即通过跨区域制度创新,弥补地理劣势,打造跨区域技术与制度耦合网络。

  在实践层面,粤北韶关工业互联网平台整合872家中小制造企业,设备联网率从18%提升至52%,但因企业数字化水平差异,协同效应未充分释放,需借鉴德国“工业4.0”经验,引入“链主企业+政府补贴”机制,逐步推进标准化改造。同时,云浮石材产业面临路径依赖问题,传统工艺与数控技术融合不足,需设立“工艺—技术融合创新中心”,助力转型升级。此外,粤北生态保护区限制大规模数据中心建设,但可依托清洁能源优势,发展低碳数据中心集群,探索“生态价值—数字增值”双赢路径。为优化“技术渗透—产业响应—制度调适”框架,需增设反馈机制与适应性学习维度,如在技术渗透阶段,通过“试点—推广”机制降低风险;在产业响应阶段,引导企业适应性学习,调整生产模式,并由政府提供“转型能力诊断工具”辅助决策;在制度调适阶段,建立跨部门政策实验室,动态优化土地、人才、数据要素配置规则。同时,相较于长三角“全域一体化”治理模式,粤北更需“精准协同”,核心城市培育数字产业集群,边缘县域探索“民族文化+数字旅游”特色发展路径。此外,可借力粤港澳大湾区战略,推行“湾区研发+粤北转化”的分工模式,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与区域协同发展。

  二、粤北地区发展现状分析

  (一)数字经济发展特征

  粤北地区数字经济发展呈现显著的梯度性与区域不均衡特征。互联网普及率存在明显差异。2011年至2023年,韶关市的普及率从0.11上升至0.53,位居区域前列,主要得益于数据中心集群建设和政策倾斜;云浮市通过智慧城市建设稳步提升普及率,但增速低于韶关;河源市因地理条件复杂、基建投入不足,增速最为缓慢;清远与梅州市虽然保持稳定,但普及率长期低于区域均值。这种差异反映了粤北各地区在经济基础、政府投入和企业信息化改造力度上的差距。韶关、云浮等城市因经济结构多元、政策落实较好,在数字化建设上走在前列,而其他城市亟须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和技术引进力度,缩小区域数字鸿沟。

  软件业务收入呈现明显的“政策驱动—市场调整”波动特征。2017至2019年,受益于广东省“制造业智能化”政策推动,软件收入年均增长12%,主要集中于工业互联网和人工智能应用领域;2020至2021年,受新冠疫情影响,远程办公、在线教育等数字应用需求激增,软件收入短期内大幅攀升18%。然而,由于区域内技术研发储备不足(如云计算平台依赖外部采购)以及市场竞争加剧,2022年后收入增速回落至5%。未来,粤北需依托珠三角先进技术外溢效应,强化AI大模型、工业软件等关键技术研发,并推动产学研合作,进一步提升数字经济整体竞争力。

  数字技术应用由浅入深,从政务信息化向智能制造、智慧农业与旅游拓展。例如,韶关工业互联网平台聚合872家企业,订单响应效率提升23%;清远智慧农业示范基地使水稻亩产提高15%。然而,部分应用场景因技术更新慢、资金不足,尚未形成规模效应,存在重复建设问题。除基础设施和软件收入外,粤北地区在数字经济应用方面呈现出由浅入深的发展态势。从初级的信息化服务到后续的智能制造、智慧农业与智慧旅游,数字技术逐步渗透到各产业领域。然而,由于技术更新速度和资金投入不足,部分应用场景尚未形成规模化效应,存在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问题。如何在推动数字化普及的同时,实现技术与产业的深度融合,是未来发展的关键任务。

  (二)产业结构演变

  在过去十余年中,粤北地区的产业结构经历了显著变化,呈现出“一降、二退、三升”的特征。第一产业中,农业占比从2011年的15.2%降至2023年的9.8%,尽管韶关、清远等地的生态农业(如有机茶、林下经济)因政策支持有所回升,但受限于土地碎片化(户均耕地不足1.5亩)和技术投入不足(智慧农业应用率低于10%),未能实现规模效益的突破。第二产业方面,资源型工业(如云浮石材、韶关钢铁)占比从42.1%萎缩至33.5%,河源、云浮等地因技术落后(数控设备渗透率不足20%)和环保成本上升,竞争力持续下滑;新兴产业(如梅州光伏、河源新能源电池)虽获政策支持,但因产业链配套不足(本地零部件自给率低于15%),尚未形成增长引擎。第三产业的服务业占比从42.7%升至56.7%,但结构失衡,传统商贸和生态旅游贡献超60%增加值,科技服务、金融业占比不足8%,数字化转型缓慢(如旅游线上预订率仅35%,低于珠三角的65%)。

  产业转型过程中,粤北地区面临多重内生制约因素。首先,路径依赖与技术滞后问题突出,长期依赖传统农业和资源型工业,技术更新缓慢,2023年粤北工业技改投资增速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1.5%),转型难度大。其次,创新要素匮乏,高技能人才密度仅为珠三角的1/5,省级重点实验室数量占比不足3%,创新资金投入强度(R&D经费占GDP比重)仅为1.2%,远低于全省的2.8%。此外,区域协同机制缺失,珠三角产业转移政策推进缓慢,2023年粤北承接转移项目仅完成目标的58%,主因园区配套设施不完善(如云浮工业园物流成本高于珠三角30%)和跨区域利益分配机制未建立。最后,生态约束与资源配置矛盾显著,部分地区因生态环境保护要求较高,限制大规模工业和数据中心建设,但可依托清洁能源优势(如韶关可再生能源占比达68%),探索“生态价值-数字增值”双赢路径。

  三、结论

  数字经济与产业结构升级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在粤北地区的经济转型和协调发展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本文通过系统分析粤北地区发展现状,得出以下结论:

  (一)数字经济呈现梯度发展特征,技术赋能效应显现

  粤北地区数字经济发展呈现显著的区域差异性与梯度性特征。核心节点城市依托数据中心集群建设和数字技术应用,逐步形成辐射周边的数字产业集聚区,数字经济规模及占比持续提升。然而,边缘县域仍存在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数字技能人才储备不足等制约因素。产业数字化进程的加速推进,正推动传统产业在技术渗透下重构价值链,尤其在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和农业数字化应用方面成效显著。

  (二)产业结构升级面临多维约束,需构建协同创新体系

  当前粤北地区产业结构仍以传统产业为主导,转型升级面临多重挑战:传统产业路径依赖明显,创新要素集聚能力不足,跨区域产业协同机制尚未完善。破解困境需构建多方协同的创新体系,通过培育链主企业与数字平台联动的产业生态,推动产业链上下游资源整合。部分典型案例显示,数字经济载体对区域产业集聚的带动效应已初步显现。

  (三)区域协同发展需创新制度供给,突破行政壁垒

  “数字飞地”等创新模式通过体制机制突破,有效促进了跨区域资源对接。实践表明,研发端与转化端的分工协同、数字要素流通规则优化、基础设施共建共享等制度创新,能够显著提升区域协同效能。未来需进一步探索湾区核心城市与粤北地区在数字服务、技术转移等领域的深度合作机制。

  基于上述结论,粤北地区需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核心城市强化数字产业集群建设,县域探索特色产业与数字技术融合路径。建议通过专项规划引导、专项资金支持、人才体系完善等举措,这一路径有望为后发地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可复制的实践范式,并为全省区域协调发展贡献示范经验。

  参考文献:

  [1] 邓小平.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 人民出版社, 1992.

  [2] 黄大年, 王东. 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报告[M]. 经济管理出版社, 2018.

  [3]吕恒,江沛权,陈子立.数字经济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影响机制[J].中国市场,2024,(04):179-182.DOI:10.13939/j.cnki.zgsc.2024.04.045.

  [4] 陈宗良, 郭琳. 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增长[M]. 经济科学出版社, 2016.

  [5]江沛权,吕恒.探索共同富裕理念下的乡村产业发展路径——以四川省为例[J].中国集体经济,2024,(19):1-4.DOI:10.20187/j.cnki.cn/11-3946/f.2024.19.006.

  (编辑/王婷)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