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大单元教学策略

  • 来源:基础教育论坛
  • 关键字:初中地理,大单元教学,关联性
  • 发布时间:2025-05-04 14:14

  林主佑(福建省福安市第一中学)

  摘要:《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进行教学设计时,要突出重点教学内容,精选教学素材,可根据实际需要对“内容要求”相关学习主题内容进行重新组合,加强内容之间的关联性。基于此,文章从大单元教学的角度入手,提出教师可以从单元主题、教学目标、探究议题三个维度开展初中地理大单元教学,有效提升地理知识的关联性。

  关键词:初中地理;大单元教学;关联性

  为了让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更好地适应课程改革的要求,教师应该对地理教学活动进行创新思考,助力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发展。在开展初中地理教学时,教师应该重视对大单元教学策略的分析与应用,有效提炼大单元主题,系统整合大单元知识内容,转变传统单一章节的授课方式,让学生系统性、结构化、有关联地掌握地理知识。下面以湘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地理》(以下统称“教材”) 八年级上册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为例,对大单元教学进行具体的分析与探究。

  一、确定单元主题,整合大单元知识

  确定单元主题是有效开展大单元教学的关键。科学、合理、恰当地选择单元主题,能使教师有序开展后续的教学活动。在课程改革背景下,地理学科的教学目标是围绕核心素养和课程内容设定的,而核心素养和课程内容又与单元主题息息相关。由此可见,教师应该以《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标准》) 为指导,合理确定单元主题,系统梳理大单元内容。

  例如,在教学“中国的自然资源”这一章时,教师可以将“自然资源”与“自然灾害”进行关联,通过整合与此相关的知识开展大单元教学。在整合上述大单元内容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塞罕坝荒漠变绿洲”的内容融入其中,作为学生理解与分析自然资源和自然灾害的案例。基于上述内容,教师可以确定单元主题为“倾听自然的声音”,将大单元知识进行整合。通过梳理教材,教师会发现在其他年级也编排了相关知识内容,如教材七年级上册“海陆变迁”中主要编排了与地质灾害有关的内容,教材八年级上册“中国的气候”中主要编排了与气象灾害有关的内容。为了强化学生对“倾听自然的声音”大单元内容的掌握,教师可以对自然资源和自然灾害的知识内容进行整合,使其系统地呈现给学生,帮助学生建构完善的认知结构和富有逻辑的思维体系。

  至此,教师便完成了对单元主题的确定,且通过梳理教材内容,对单元主题下的相关知识也进行了整合。这样,教师可以在单元主题的引领下实施后续大单元教学的各项活动,以保证大单元教学的顺利开展。

  二、明确教学目标,设计大单元探究议题

  教学目标是开展大单元教学的重要依据。在设定教学目标时,教师应该注意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之间的关系,即教学目标应该指向核心素养。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围绕《标准》中阐述的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等方面,从多维度设计教学目标,依据教学目标设计大单元探究议题,以此带领学生深入理解地理学科思想、掌握探究地理知识的方法,促进学生地理学科思维的发展。

  例如,在教学“中国的自然资源”这一章时,首先,教师要明确“倾听自然的声音”单元主题下的教学目标。具体而言,对应《标准》中提出的地理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教师可以设定如下教学目标。第一,在人地协调观方面,借助具体的案例组织学生思考自然资源和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资源观和环境观,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念。第二,在综合思维方面,立足具体的案例,组织学生分析我国土地资源、水资源、海洋资源存在的问题,并思考问题的解决措施;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引导学生掌握我国自然灾害的分布特点,并思考分布的原因。第三,在区域认知方面,组织学生分析相关图表内容,阐述我国主要自然资源和自然灾害的分布情况,培养学生保护资源、防灾减灾的意识;通过地理图示,分析我国土地资源、水资源、海洋资源的分布差异。第四,在地理实践力方面,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利用、保护自然资源,提高学生面对自然灾害时的自救能力,使其掌握一定的安全防护技能。其次,教师依据已经明确的教学目标,合理设计大单元探究议题。综合课程知识与上述内容,教师可以设计如下探究议题:围绕自然资源和自然灾害的知识,探究两者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围绕自然资源分布不均、利用不合理等内容,探究如何对可能出现的自然灾害做到趋利避害;以“塞罕坝荒漠变绿洲”的资料为主,探究塞罕坝地区自然资源和自然灾害的情况,并分析塞罕坝地区难以种树的原因。

  教师以《标准》中提出的地理核心素养内涵为依据,在结合“倾听自然的声音”单元主题的基础上明确了教学目标。同时,依据教学目标设计了大单元探究议题,进一步明晰了大单元教学的具体内容,为后续大单元教学活动的有序开展提供了保障。

  三、依据探究议题,开展大单元教学活动在设计好大单元探究议题后,教师需要围绕具体的探究议题开展大单元教学活动,以此实现发展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目标。在开展探究议题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采取问题引导、小组合作、课堂实践、布置作业等方式,让学生对大单元探究议题进行思考、分析与探究。

  1. 通过问题引导有效分析议题

  在分析议题时,有效的问题引导过程能帮助教师条理清晰地呈现大单元知识点,让学生对议题内容有全面且深入的了解。因此,在大单元教学中,教师应该合理设计问题,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同时,教师可以适当运用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整理问题,形成问题链,以此深化学生对议题的认知,强化其对大单元知识点的掌握。

  例如,在分析“围绕自然资源和自然灾害的知识,探究两者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这一议题时,首先,教师可以从基础知识入手设计“我国的自然资源分为哪几类?”这一问题,学生需要思考并认识到我国主要有土地资源、水资源、海洋资源、气候资源、矿产资源等自然资源。随后,教师继续提出问题:“我国自然资源存在哪些问题?”针对这一问题,学生需要结合具体的自然资源内容进行思考,如土地资源利用不合理、水资源紧张、矿地破坏严重等。围绕这一问题继续进行延伸思考,教师提问学生:“我国资源紧张的具体原因是什么?你认为应该如何应对资源紧张问题?以水资源为例思考。”在学生思考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展示相关资料,让学生总结水资源紧张的原因,如自然方面的原因包括淡水资源有限、季节变化大、水资源分布不均,人为方面的原因主要是人类的生产生活对水体的浪费和污染比较严重。其次,教师围绕自然灾害的成因提出“你认为自然灾害频发的原因是什么?从自然和人类两个角度分析”这一问题。在分析时,学生会发现除了自然环境的影响,人类的生产生活也是诱发或加剧自然灾害的重要原因。最后,教师借助多媒体设备综合整理问题,让学生形成系统的认知,深入掌握议题内容。

  在上述教学过程中,教师以问题引导的方式带领学生分析议题,让学生对议题进行深入思考。同时,借助多媒体课件整理思考问题,以系统的问题链的方式呈现,加深学生对议题内容的认知与思考。

  2. 通过小组合作共同探究议题

  小组合作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常用手段,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锻炼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探究能力有重要作用。为了促进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深入思考,在组织学生开展大单元教学时,教师可以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搜集资料、探究议题、总结整理,进而实现对议题中蕴含的地理知识的切实掌握。

  例如,在探究“围绕自然资源分布不均、利用不合理等内容,探究如何对可能出现的自然灾害做到趋利避害”这一议题时,教师可以将学生分组,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对议题内容的探究。学生小组应该思考我国自然资源分布不均、利用不合理的具体体现,以及因此产生了哪些问题,再针对问题提出具体的防范措施,从而做到有效的趋利避害。在具体合作探究时,学生根据自主整理的资料可知,我国自然资源呈现出总量大、种类多,但人均资源占有量少、开发难度大等特点,总体来说资源紧缺。而且我国自然资源还存在开发利用率低、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导致自然资源浪费、损失严重。对此,学生小组以开采矿产资源为例,分析开采矿产资源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第一,对地形的影响。开采矿产资源会导致地形发生严重变化,且地形主要是以倒“V”形向下纵深变化,同时横向开采范围也会逐渐扩大。第二,对土壤的影响。过度开采矿产资源会破坏地表植被,使土壤结构变得脆弱,容易出现磨损、剥蚀等侵蚀现象,以及重金属污染和酸化等问题。第三,对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影响。过度开采矿产资源会导致生物群落发生次生演替、水体富营养化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学生小组通过查找、整合资料,从以下四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的防范措施。第一,针对开采矿产资源进行风险评估和环境评估,并构建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的监管体系。第二,加强矿山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培养开采人员的技能,使其掌握危险防范办法。第三,升级开采技术,做到信息化转型,实现对开采过程、潜在灾害的全程监测。第四,围绕开采的矿坑进行科学设计,提高地质勘查水平,做好预防措施。

  教师以小组合作的方式,组织学生完成了对大单元议题的充分探究,让学生对开采自然资源带来的影响与防范措施有了深入理解和掌握。

  3. 通过课堂实践深化认知议题

  在教师引导分析议题与学生自主探究议题后,学生对大单元议题的内容和探究方法会有具体的思考。教师可以以此为基础,设置具体的课堂实践内容,让学生对掌握的单元主题中的地理知识做到实际运用,以此深化学生对议题的认知,锻炼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例如,在课堂实践中,教师以“塞罕坝荒漠变绿洲”的资料为主,组织学生探究塞罕坝地区自然资源和自然灾害的情况,并分析塞罕坝地区难以种树的原因。首先,教师让学生从资料中总结出塞罕坝地区有哪些自然资源,以及该地区的主要自然灾害是什么。通过对相关材料的分析,学生可以总结出塞罕坝地区有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是滦河与辽河的发源地之一。在分析塞罕坝地区的自然灾害时,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塞罕坝地区治理前后的变化资料,以此让学生窥见塞罕坝曾经荒芜的模样。在资料中,学生可以看到曾经的塞罕坝森林植被被过度垦殖,出现了白沙漫天、林木稀疏的景象,从而发生水土流失、沙尘暴等自然灾害。紧接着,教师组织学生继续深入讨论塞罕坝地区难以种树的原因。在讨论中,教师引导学生从海拔、气候等方面进行分析,如塞罕坝地区平均海拔1 500米,年均气温-1.5℃,极端最低气温-43.3℃,年均积雪日数169天,年均无霜期仅72天,这些因素是塞罕坝地区难以种树的重要原因。

  以“塞罕坝荒漠变绿洲”为主开展的课堂实践,能让学生对我国的自然资源和自然灾害等知识有具体的认知,并深入认识到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与自然灾害的发生具有一定的内在关联,从而实现对探究议题的深化认知。

  4. 通过布置作业巩固掌握议题

  在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应该让学生认识到大单元教学的意义,帮助学生系统学习与运用地理知识。对此,在组织学生完成对大单元知识的学习后,教师应该围绕大单元知识内容设计具有层次性与整合性的课后作业,让学生在完成课后作业的过程中实现对地理学科知识的熟练掌握与灵活运用。

  例如,在组织学生完成“倾听自然的声音”大单元教学后,教师可以适当布置课后作业,以开放性作业为主,让学生自主思考,有效整合知识点,从而得出有条理、有结构的答案。教师可以布置如下作业内容。

  作业1:基于塞罕坝地区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的变化,思考塞罕坝地区人与自然的关系发生了哪些变化?在变化中产生了哪些生态效益?

  作业2:基于“碳达峰”和“碳中和”的相关资料,思考这两种措施是为了应对哪种环境问题,以及该环境问题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作业3:基于大单元知识内容,寻找生活中体现人地协调观的实例,并围绕存在的问题、产生的影响、防治的措施等进行分析。

  教师通过布置课后作业的方式,让学生对大单元知识做到熟练运用,实现对探究议题的有效思考。

  综上所述,在开展初中地理大单元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明确单元主题,围绕具体的主题重组大单元知识内容,以此提升教学的灵活性。同时,教师应该重视设计大单元探究议题,开展大单元教学活动,组织学生围绕议题对地理知识展开思考、分析与探究,让学生通过探究议题实现对大单元知识的扎实掌握,提高大单元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王岩. 新课标背景下初中地理大单元教学[J].天津教育,2023(26):171-173.

  [2] 姚镇福. 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地理大单元教学实施策略[J]. 中学课程辅导,2023(25):21-23.

  [3] 吕晴晴. 利用初中地理大单元教学提升学生核心素养[J]. 天津教育,2023(25):41-42.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