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中提升学生表达能力的路径研究

  • 来源:基础教育论坛
  • 关键字:初中语文,表达能力,提升路径
  • 发布时间:2025-05-04 14:37

  丁光辉(甘肃省武威市下双镇九年制学校)

  摘要:初中阶段是培养学生表达能力的关键时期,表达能力的提升有助于强化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也能够锻炼其交际能力,促进其综合素养的提升。文章从激发学生表达欲望、掌握口语表达技巧、锻炼书面表达能力三方面对初中语文教学中提升学生表达能力的路径展开探讨,以期完善初中语文表达能力培养体系,创新表达能力训练方法,切实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

  关键词:初中语文;表达能力;提升路径

  作为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初中语文教学在核心素养理念的指导下,逐渐凸显提升学生表达能力的重要性,并将其作为学科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标准》) 在教学总目标中强调,学会倾听与表达,初步学会用口头语言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能根据需要,用书面语言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表达能力关系着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发展,教师应该在学科教学中融入侧重表达能力训练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创设良好的表达能力培养环境,以提升表达能力为途径,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一、创设情境,营造氛围,激发学生表达欲望

  初中阶段是学生心理和生理快速发展的时期,教师应该充分把握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通过营造开放、轻松的课堂学习氛围,鼓励学生相互交流,激发其表达欲望。对此,教师应该积极转变教学观念,引导学生树立主体意识,使其全身心投入课堂学习活动,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勇于表达个性化的观点。教师要善于运用情境教学法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促使其在情境氛围的影响下产生表达兴趣,有效提升表达能力。

  例如,在教学统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以下统称“统编版教材”) 七年级上册《秋天的怀念》这篇课文时,教学目标为引导学生厘清文章思路,在反复阅读中品析关键语句,分析课文中描绘的母亲形象,体会母亲对“我”默默无私的爱和“我”对母亲的思念。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围绕“作者以‘秋天的怀念’为题,在怀念什么?”这一问题展开思考,表达个人观点,理解课文的情感内涵。对此,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奠定课文学习的情感基调。教师通过呈现“怀念”题材的作品、播放相关歌曲的方式引出“怀念”这一主题,并与学生就这一话题展开讨论,借助情境渲染氛围,鼓励学生分享自己所怀念的人或事,表达真情实感,同时引出核心问题:“作者怀念的是什么呢?作者为何要将它称为‘秋天的怀念’呢?”由此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使其带着问题深入课文寻找答案,并用自己的话阐述对课文的理解,通过课文情感感悟和内容解读这一形式锻炼表达能力。不同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有所差异,教师要在学生表达个人观点后,与其展开交流和探讨,创设对话情境。在以“怀念”为主题的情境中,通过师生的有效交互,学生的表达欲望将进一步提升,在与教师的深入探讨中深刻体会课文中蕴含的情感。

  二、创新方法,强化引导,掌握口语表达技巧

  1. 侧重文本朗读,分享阅读感受

  教师应该抓住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表达能力训练机会,指导学生以正确的方式训练表达能力。针对语文学科的特点,教师应该从文学性和表达性两个角度出发,打造充满表达机会的语文课堂。朗读文本是阅读教学的重要教学环节。教师应该利用这一环节,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巩固所学知识,感悟文本的深层含义,加深其对文本意境和情感的体会,鼓励其表达朗读感受。教师应该依据实际教学情况,组织学生有侧重地朗读,剖析文本素材,表达个人观点,提高表达能力。

  例如,在教学统编版教材七年级下册《谁是最可爱的人》这篇课文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通读全文,从文学性角度了解通讯的文体特征,从表达性角度感受课文歌颂志愿军战士的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革命主义精神,通过分享阅读感受,理解“最可爱的人”的内涵。在实际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设置如下问题。

  任务1:通讯具有什么样的文体特征?

  任务2:课文主要描写了哪一类人?如何理解“最可爱的人”?

  学生将带着问题从课文中寻找相应的线索,明确朗读侧重点,通过回答问题锻炼其表达能力。在朗读中,学生能够感受课文叙事的完整性,通过了解课文中叙述人物或事物的具体过程和具体事件对人物或事物作出评价,能够感受到通讯文体的生动性、完整性和评论性。同时,关于“最可爱的人”这一称呼的解读,学生也能够在朗读课文的过程中寻找关键语句,了解志愿军战士的英雄事迹、精神品质等,综合课文内容对“最可爱的人”的内涵作出解释,在自由表达中感悟课文的主题思想。通过引导学生朗读并分享个人感受,创造训练表达能力的机会,将表达训练融入阅读教学,逐步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

  2. 结合文本内容,设计表达活动

  基于提升表达能力这一教学目标,传统的讲授法已经不符合当前初中语文教学的要求,教师应该探索更高效且科学的表达能力训练方法,在丰富学生语文学习体验的同时,着重指导并训练其口语表达技巧。初中语文教材编排了不同体裁的文本,其中交际性较强的文本内容能够为学生提供口语表达能力训练的机会。教师需要选择特定篇目,结合文本的具体内容组织学生开展角色扮演活动,创新表达能力的训练形式。学生在将自身代入文本角色的过程中,既能感受口语表达技巧对表达效果的影响,又能体会蕴含于人物表达内容中的情感,真正掌握口语表达的技巧和方法。例如,统编版教材七年级下册《阿长与〈山海经〉》这篇课文通过选取典型事例,采用详略结合的方式,着重刻画了“阿长”这一人物形象,同时也表达了“我”深厚的怀念之情。教师应该围绕课文描写的典型事例组织学生开展角色扮演活动,通过引导学生分别扮演“我”和“阿长”两个角色,结合课文内容设计对话,在角色扮演中了解“阿长”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体会课文表达的情感。首先,学生需要明确课文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情,选取关键语句作为设计角色对话和情景剧表演剧本的依据。课文中在阿长教“我”的古怪仪式、阿长给“我”讲“长毛”的故事,以及阿长为“我”买《山海经》等事情中运用了语言描写方法,学生可以此为基础,结合课文所描绘的场景,想象“我”与阿长之间会产生哪些对话。其次,教师组织学生分组演绎课文描绘的事情,并指导学生在口语表达中真正体现出阿长的性格特点。结合课文中“她于是十分欢喜似的,笑将起来”一句,学生应该在口语表达中注意控制语气和语速,演绎出阿长的欢喜,更形象地展现其性格特点。通过开展趣味性的口语表达活动,学生既能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又能够掌握通过口语表达了解人物形象特点的方法,积累丰富的口语表达技巧。

  3. 融入实践话题,组织合作讨论

  提升表达能力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为此,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表达能力训练应该与实际生活接轨。语文学科知识内容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开放性,教师应该从知识应用的角度,将实践性话题融入教学活动,以提高学生运用语文知识进行口语表达的能力。教师还应该在教学中挖掘文本内容与实际生活的联系,由此提出实践话题,组织学生围绕话题开展表达交流活动,通过合作探讨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实现提升表达能力的目标。

  例如,统编版教材八年级上册《回忆我的母亲》这篇课文通过描写具体事例,展现了母亲的优秀品质和高尚品德,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思念和敬爱之情。学生应该学习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并以此为口语表达训练形式。首先,教师结合特定语段向学生讲解“以时间顺序组织材料”的叙事方法,如作者在第1段沉痛悼念母亲逝世,引出回忆内容,随后回忆母亲勤劳的一生,歌颂母亲的美德。其次,在学生掌握这一叙事方法的基础上,教师融入“你印象中的母亲是怎样的一个人?”这一实践话题,要求学生结合生活经历,搜集具体事例,以小组为单位,在组内开展合作讨论,思考如何通过特定事例展现“母亲”这一形象的特点。最后,教师围绕此话题组织口语表达训练,要求各组学生仿照课文的写作特点,讲述与自己母亲有关的事例,说一说自己的母亲具有哪些品格。在口语表达中,学生应该先介绍自己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再通过讲述具体事例,展现母亲的特点,最后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情感。通过围绕实践话题组织学生进行口语表达,以贴合实际生活的话题激发学生的口语表达兴趣,提高表达能力的培养成效。

  三、活用教材,组织活动,锻炼书面表达能力

  1. 以微写作活动,增强语言表达意识

  与传统的写作方式相比,微写作的篇幅较短,学生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微写作多用于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写作练习。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教师需要在教学中穿插“微写作”练习活动,指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和写作技巧运用于微写作,锻炼书面表达能力。教师应该结合课程教学目标,明确微写作主题,引导学生在写作练习中实现表达能力的提升。

  例如,在教学统编版教材九年级上册《故乡》这篇课文时,教师应该先带领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指导学生朗读全文,思考作者在课文中写了故乡哪些难忘的事,哪件事带给自己的感受最深刻,并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分析作者是如何将故乡的事写生动、写具体的。随后,教师提出问题:“如果将《故乡》这一命题交给你来写,你的写作思路是什么?你会从哪些方面或哪些事情的描写中展现故乡的面貌?”由此组织学生开展微写作训练活动。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在课文中找出最能打动自己的一段话,通过仿写介绍自己的故乡,学习课文遣词造句的方法,感受课文写作手法的精妙。以课文中“却见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一句为例,作者以比喻手法写出了杨二嫂年老枯瘦的人物外貌特点。学生在微写作中也可以运用类似的修辞手法,描写家乡的某种事物,活用写作技巧,锻炼书面表达能力。

  2. 立足习作模块,布置课后表达任务

  书面表达能力的培养需要以系统的训练体系为支撑,也需要学生养成良好的训练习惯,经过长期的能力培养过程,积累丰富的书面表达经验,提升表达能力。鉴于此,教师应该运用教材中的“写作”模块设计书面表达任务,以作业布置的形式,引导学生高效利用课后时间开展专项书面表达能力训练。课后作文训练的过程也是学生锻炼表达能力的过程,学生需要在关注词句修饰的同时完善文本整体内容,收到锻炼书面表达技巧的效果。

  例如,在教学统编版教材八年级下册“写作:学写游记”时,结合写作指导要求,教师应该在课后布置书面表达练习任务,引导学生在撰写游记的过程中思考如何抓住景物的特点、如何清楚地记叙游历的过程、如何将个人情感融入景物描写、如何写好一篇游记,在思考与练习中提升书面表达能力。教师可以设计如下写作任务:结合个人经历,回忆游历过程的真实感受,写一篇饱含情感的游记。在创作中,学生既要抓住自己在游览过程中遇到的有特色的景观和事物,又要厘清写作思路,基于个人的真实感受确定详写内容和略写内容,优化结构,同时还应该以游踪变化为线索,基于时间和地点的变化,完整叙述游历过程。这需要学生着重思考游记中的语言表达技巧,通过合理组织语言,保证游记内容详略得当,提升书面表达能力。

  综上所述,在《标准》的指导下,提升表达能力是初中语文学科教学的重点,教师需要转变教学观念,认识到提升表达能力对学生语文学习能力和语文核心素养发展的重要意义,以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为导向,对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流程和方案进行全面优化。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突破心理障碍,激发其表达欲望,结合语文学科的教学要求,分别从口语表达和书面表达两方面探索能力提升路径,明确表达能力训练的侧重点,构建科学、完善的语文表达能力培养体系。在系统的表达能力训练计划的支持下,教师既要做好口语训练,又要做好写作训练,在提升学生表达能力的同时,发展其学科综合能力,提高初中语文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孙芳. 初中语文教学中提升学生表达能力的路径研究[J].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3(18):109-111.

  [2] 欧阳莉. 初中语文教学中提升学生表达能力的路径研究[J]. 考试周刊,2023(44):69-72.

  [3] 潘锋宜. 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表达能力的提升策略[J]. 新教育,2023(22):83-84.

  [4] 卞燕.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表达能力的提升策略[J]. 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3(3):96-98.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