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批注式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 来源:基础教育论坛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小学语文,批注式阅读,教学策略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5-05-04 14:30
杨涛(甘肃省兰州市兰州新区秦川镇新园小学)
摘要:批注是一种在梳理文本内容、厘清文本结构、挖掘文本内涵中均能发挥重要作用的阅读方法。为了使学生掌握批注式阅读法,文章分析了常用批注类型和批注式阅读教学的意义,围绕初读、精读、品读三个环节探究批注策略,引导学生搭建阅读支架、深层拓展思维、提高审美能力,旨在优化阅读教学,使学生灵活运用批注,助力语文核心素养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批注式阅读;教学策略
批注式阅读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使其获得全面、深入、丰富的阅读体验,有利于促进学生在阅读中主动思考、记录、联想、比较,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尤其是在小学阶段,面对篇幅长、内涵深、理解难度大的文本,学生的阅读兴趣不高,批注可以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其产生深入挖掘文本内涵、知识的动力。因此,教师要训练学生灵活运用各类型批注,使其学会运用批注的方法阅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实现深度阅读,全面发展语文核心素养。
一、小学语文阅读中常用的批注类型
1. 启示引导型
启示引导型批注的主要形式为问题,能够启发学生辩证思考,从不同角度解读文本内容。学生可以通过批注的问题,搭建与文本对话的支架,产生探究文本深层思想与深刻情感的兴趣;也可以通过批注的问题延伸关于文本内容的想象,迁移知识、代入情感,加深阅读理解。
2. 概括说明型
概括说明型批注主要回答文本“写什么”,批注内容简洁、凝练,以概括文本内容、结构、语言特点及思想感情为主,有一定的说明性质。具体包括重点词语批注、句子或段落批注、主题背景下文本内容批注三种类别,学生可以通过这三种类别加深对文本关键词、逻辑结构、写作思路与创作意图的理解。
3. 鉴赏解析型
鉴赏解析型批注引导学生探究文本“怎么写”,其关注文本的语言特点、写作手法及艺术风格,从多角度鉴定文本的写作技巧,并从美学角度赏析技巧的运用效果,在潜移默化中使阅读上升到新的高度,学生的鉴赏与审美能力也随之提高。
二、小学语文批注式阅读教学的意义
1. 激发阅读兴趣
批注能够使学生进一步明确阅读目标,产生主动学习的意识,想要回答批注的问题或解释批注的内容,使阅读学习不再枯燥。在批注的过程中,学生以标记、圈画的方式“走进”阅读文本,发现更多表达上的细节,实现深度理解,对阅读内容产生兴趣,调动阅读学习积极性。
2. 提高阅读能力
批注是对文本的关键内容进行标记,并以标记内容为基础,引导学生概括总结、对比分析、思辨探究,使学生掌握更多阅读技巧与方法,不断提高阅读能力,实现独立、高效阅读,详细了解文本内容,准确理解文本情感。
3. 提升思维品质
从批注的类型来看,批注不仅能够概括文本内容,还能够引发学生思考、鉴赏、评价,是发展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关键环节。同时,批注可以引导学生产生更多疑问、发表个性见解,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习惯于将自己的理解与观点融入阅读,形成独到的见解,由此提升思维品质和文学素养。
三、小学语文批注式阅读教学的策略
多样的批注类型与其重要意义启示教师要引导学生合理运用批注来辅助阅读。因此,教师应该抓住初读、精读、品读三个阅读环节,从语言、思维、审美三个维度出发,探寻具体策略。
1. 初读中批注,标注疑惑,搭建阅读支架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初读文本环节,教师应该指导学生运用启示引导型批注标注疑惑、注明问题,为深入理解文本搭建支架,迈出深度阅读的第一步。其中,对不理解的字词、句子、结构均可以进行批注,并作为学生后续探究的重点,避免教师预设与学生阅读需求不符的问题,让学生真正结合自身的分析理解、情感体验、价值判断解读文本,摆脱依赖权威解读的不良习惯。
例如,在教学统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以下统称“教材”) 二年级下册《枫树上的喜鹊》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并进行简单地交流,表达阅读后的初始感受。低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会被文中的动物对话所吸引,感到新奇,但知识经验有限,无法准确判断“我”能否真的与动物沟通,从而产生疑惑。有的学生提问:“在第10段与第12段中均出现“我懂得”,“我”真的能听懂喜鹊阿姨的问话吗?”对此,教师可以因势利导,引导学生重新阅读课文,分析自己是否也有此困惑,并以画圆圈、横线、波浪线、直线等方式将困惑具体标注出来,并在旁边的空白处用文字阐述困惑点、说明问题,使关于问题的描述更加细致、清晰。批注后,学生以小组形式探究,合作解决问题,并将无法解决的问题保留下来,由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呈现出来,作为需要全班集中力量解决的重点问题。
对于以上学生提出的问题,需要班级学生从以下两个方面共同处理。对于文中两处“我懂得”,一方面,分析为什么要在此处进行批注?这一提问角度说明了什么?问题中学生对作者的表达提出质疑,认为其表达不符合客观事实,这说明学生对课文内容并未真正理解,没有感受到文中的童真、童趣,明确症结所在才能高效地探究问题;另一方面,从问题本身出发,学生的困惑点在于,在已有的认知中喜鹊是动物,动物语言与人类的语言并不相通,人类无法听懂喜鹊的语言,但从文学角度展开分析,作者通过想象,丰富了喜鹊一家的交流内容,也写出自己懂得喜鹊阿姨的问话并不是有特异功能,而是通过想象体现出自己留心观察生活、奇思妙想,从而让学生通过解决问题强化语文思维,为后续更深入地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作铺垫。
学生运用启示引导型批注,在初读文本时批注问题,并将问题作为阅读探究的生发点、语言建构的生长点,以问题深入文本,通过解决问题发现作者表达方式的有趣之处,厘清词语表达与具体语境之间的关系,初步感知语言魅力与人文情感,作为知识结构的基础部分。在学生将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情感体验代入后,知识结构的基础部分之间会产生关联,生成新的问题,搭建新支架,阅读理解将迈向更深层次。
2. 精读中批注,感知语言,深层拓展思维
深度阅读是阅读教学所追求的,其目标在于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深度开发,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避免阅读流于形式,成为积累语言知识的简单工具。因此,教师应该设置精读环节,让学生精细阅读文本内容,全面理解文本,在阅读中有所感悟、有所体验。学生在精读中应该厘清文本内容、情节、人物、主题,挖掘中心思想、主旨内涵。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将学习重点放在解读各项重要线索上,确定作者的情感倾向、思想观点。由此可见,多数情况下学生需要对自己的理解与分析进行概括,教师应该指导其运用概括说明型批注,初步感知语言文字的表达,并结合字词理解、生活经验品味表达,体会其背后的深层寓意,从而使学生与文本对话进入更深层次,思维也向深处拓展。
例如,教材四年级上册《一只窝囊的大老虎》这篇课文围绕“我”童年时期上台扮演老虎事件展开叙述,除了事件本身,对于“我”行为与心情的描写也十分丰富。在探究扮演老虎事件对“我”的影响、揭示课文表达情感时,教师应该将“人物心情”作为重要线索,设置“体会人物心情”批注任务,引领全文精读,让学生进行合作探究,按照课文的叙事顺序,仔细寻找线索,做好批注,完整概括、清晰说明不同文字表达体现的“我”的情绪与心情。在批注任务的驱动下,经过小组内、小组间的交流讨论,学生对第2段最后一句话进行批注,分析“我”表演欲望强烈、期待参加演出;对第3段的“殷切期待的目光”进行批注,说明通过神态描写表现当时“我”期待的心情;对第6段进行批注,解释因扮演大老虎无法露脸,“我”有些失望;对第10段的“爬、站、扑、追、躺”进行批注,通过老师的动作指导,“我”对演好老虎充满信心;对第15段进行批注,以心理描写写出“我”认为扮演老虎是简单的事,但事实并非如此;对第16段结尾处“虽然……可是……”进行批注,借助转折句式表现“我”在面对质疑时平和的心态;对第19段的“总算”进行批注,表现“我”当时无比尴尬、狼狈的心理,并对“满头满脸都是汗珠”进行批注,分析出汗不是因为“我”体力消耗,而是因为紧张。学生通过概括说明型批注对课文核心人物心情进行了系统梳理,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在探究“我”的心情变化过程中体会到扮演老虎事件是作者童年中浓墨重彩的一笔,让其常常回味,感慨当时的童真,能直接感受到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所以能够将一件事记忆多年,并在成年后产生怀念之情,还因其让作者明白了“做事要有信心,不要怀疑自己”这一道理。
教师以能够挖掘文本思想感情的中心线索为基础设置批注任务,引领学生精读文本,驱动学生在批注的引导下探究语言文字背后的内涵及其中传递的思想感情。同时,借助小组内、小组间的交流,在思维碰撞中做到全面批注,从而立足多个维度完成对语言文字信息的加工、整理、建构,深刻感知语言,最后结合自身的理解与分析引导思维向深处拓展,精准剖析文本中心思想。
3. 品读中批注,鉴赏文本,提高审美能力
阅读是在掌握语言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感知文本结构、思想感情,积累阅读经验与写作素材,进而从整体上鉴赏、分析,迁移运用、内化知识,从而产生深刻情感共鸣的学习活动。教师若仅体现其工具性,忽视其审美价值,则不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基于此,品读环节必不可少。学生在品读中需要关注文本意象、画面,从审美角度进行批注,鉴赏文本中的语言美、艺术美、人文美等。但此类批注经常出现泛泛而谈的问题,教师应该指导学生运用鉴赏解析型批注,从不同的审美角度出发,发现审美信息,深入鉴赏文本,提高审美能力。
例如,教材五年级下册《威尼斯的小艇》这篇课文是一篇描写水城威尼斯独特风光的散文,但是作者并未详细描绘游览威尼斯时的见闻,而是通过描写其主要交通工具“小艇”,将其风光韵味呈现出来,这一独特的审美视角值得学生探究。根据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体会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表达效果”,教师带领学生体会作者笔下威尼斯的动静之美。教师教学可以分两个步骤进行。第一步,通过概括说明型批注归纳段落主旨。第1段介绍威尼斯河道纵横交错的特点;第2段介绍小艇独特的外形;第3段介绍坐小艇游览水城的情趣;第4段介绍船夫的高超驾驶技术;第5 ~ 6两段介绍从白天到黑夜,小艇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结合批注内容,教师让学生简要说说每段直接体现的动静之美,学生发现第1 ~ 4段虽然能体现出威尼斯独特的美,但并未直接涉及动静描写,最后两段则能直观体现出“人动则艇动,人歇则艇歇”的特点,能从静态描写中感受威尼斯夜晚的宁静之美。鉴于此,第二步则重点放在指导学生结合作者描写的意象进行鉴赏解析型批注,先根据段落主旨批注确定描写意象,再进行鉴赏。为此,学生从作者的角度出发,对课文中的美产生了以下体会。第2段描写小艇因其独特的外形成为水城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由此批注审美意象为“小艇”,并在“威尼斯的小艇有二三十英尺长……”旁批注静态外形描写,“行动轻快灵活……”旁批注动态描写,审美批注为:独特的外形与行动特点使小艇成为威尼斯的主要交通工具,小艇轻快灵活地穿梭于城市之间,动态之美跃然眼前。第3段介绍坐小艇游览是一种生活情趣,由此批注审美意象为“生活”,在“我们坐在船舱里……有说不完的情趣”旁批注动态描写,审美批注为:连续的动态描写,使读者仿佛穿梭在水城中,感受到了小艇上才能看见的、有情趣的景致,深刻体会到这份生活之美。第4段写船夫练就高超的技术,由此批注审美意象为“技术”,在“遇到极窄的地方……还能急转弯”旁批注动态描写,审美批注为:直接的动态描写体现船夫的驾驶技术好,但深挖文字背后的深意会发现,船夫因每日驾驶小艇练就本领,保障小艇安全运行,使城市的交通得以维持,方便人们出行,能感受到日常生活和工作都与小艇密切相关,体会技术之美。
在品读环节,教师通过鉴赏解析型批注引导学生发现文本中的美,通过感受、理解、欣赏、评价,丰富审美体验,理解运用语言文字表现美、创造美的思维方法,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发展感受美、发现美、鉴赏美的能力。
综上所述,教师以有效的教学策略使学生明白在阅读中标记、圈画并不是一时兴起的简单操作,而是有着技巧性与实用性的学习方法。运用批注在具体阅读环节中的实践,使学生感受批注阅读的功能与价值,学会提炼重点、体会情感、品鉴语言,提高阅读质量,从而使学生养成在阅读时批注的良好习惯,发展语文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 王海琼,李凤. 小学语文批注式阅读教学的问题与对策[J]. 小学生(下旬刊),2023(12):100-102.
[2] 解晨瑛. 多措并举,推进小学语文批注式阅读[J]. 中小学班主任,2023(22):92-9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