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圈地”运动——“十二五”规划下的区域布局
- 来源:计算机世界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十二五,规划,区域,布局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1-03-23 13:51
短短11天,决定中国经济发展下一个五年的“十二五”规划成为最闪耀的焦点。
我们欣喜地发现,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支撑,已经成为转型升级的强大引擎,信息产业将在“十二五”规划下迎来“黄金时代”。
毫无疑问,未来五年将是中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大发展的五年,然而,如何把“圈地”运动落到实处,如何不让规划仅仅停留在“伟大的宣言”?区域,将承担重要责任。
抢占制高点
人们还记得,十一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的第一个记者集体采访会将主题定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而在去年,全国人大第一次记者采访会的主题却是“加快和改善宏观调控”。
两次记者会主题的改变,显示出了形势的变化——2010年年初,中国刚刚走出金融危机的阴霾;而经历了整整一年后,来自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5.7%,经济回暖已成定局。
那么,谁将在中国的下一个五年唱主角?毫无疑问答案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在今年3月5日公布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中,“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成为规划的主线,而把“科学发展”作为主题,更是第一次在五年规划中明确提出。
中国经济内生式的增长需求,与全球第四次产业革命的驱动,正在将中国推向经济转型的巅峰。信息技术将成为产业升级的“发动机”,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十二五”规划中,“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柱,而以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三网融合、物联网、云计算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则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中排名第二。
战略性新兴产业,这个被称作“下一个4万亿”的投资刺激计划,在后金融危机时代被寄予了救市的厚望,新一轮产业赛跑蓄势待发,“十二五”明确部署——“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8%左右”。
在本次人大会议于3月6日举行的记者集体采访中,出现了有趣的一幕:无锡市市长毛小平、合肥市市长吴存荣同时向用友软件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文京伸出了“橄榄枝”,他们争相希望用友能入驻自己的高新技术发展园区。
市长们的热情传达着一个消息——信息产业已经成为各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科技创新的战略“高地”。抓住了信息技术就能抓住经济转型的核心,这已经成为各市的共识,而大批高新技术园区的兴起,云计算、物联网基地的建立,也正宣告着王文京所说的“信息产业黄金十年”的来临。
陈列在梅地亚两会新闻中心的各地经济运行报告中,最显眼的数据就是高新技术产业在各地的占比正在飞速提高——2010年,无锡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提高到45.7%,战略性新兴产业营销收入增长29%;吴存荣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透露,“十一五”期间,合肥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产值比重由35%提高到52%,高新技术产业的增加值占GDP比重上升到23%,每年上升两个百分点。与各地疯建物联网、云计算基地有所区别的是,合肥市将软件服务列为转型重点,已初步形成了一个金融后台服务中心,四大国有行及九大银行机构金融后台的处理中心都集中在合肥,这些后台服务中心将为合肥市解决10万大学生就业。
抢占信息产业制高点,新一轮的区域“圈地”已经拉开大幕。然而,在以往IT西进、IT抢滩珠三角的大潮中,中国信息产业始终没有逃出徘徊在产业链下游的“魔咒”,那么,在新一轮的跑马圈地中,如何牢牢抓住科技创新,如何把每一个基地落实到应用,不再出现“面子工程”的尴尬,地方政府还需要冷静下来,务实部署。
有所为 有所不为
在此次全国“两会”上,记者既看到了全国各地发展云计算和物联网的热情高涨,也看到了一些高新产业园区的“撞车”。北京、上海、成都、无锡、苏州??近两年在全国各地已经冒出了十几朵“云”,其中不乏政府投资项目,越来越多的城市将“云计算”当成了一张新的“城市名片”。与此同时,物联网也成了时髦的产业,仅2009年,全国就有28个省市将物联网作为产业发展重点,80%以上的城市将物联网列为主导产业,北京、福州、深圳、广州、 昆山、杭州等城市也都加快了物联网发展的布局。
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新产业已经成了经济结构转变的“香饽饽”,成了各地热烈追捧、拉升GDP含金量的利器。然而,一些地方政府并没有真正弄清物联网产业的战略意义。一位全国人大代表告诉记者,某地区新建云计算产业基地,邀请这位代表所领导的企业入驻,可是这位代表看了半天,“除了是个房地产项目外,看不出任何和云计算有关的东西。”
全国人大代表、浪潮集团董事长孙丕恕也在提案中提到,全国数十个云计算中心投巨资建成了“云”系统,但资源利用率却不足20%;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直接指出,物联网产业呈现出国内比国外热、媒体比市场热、政府比企业热、股市比投资热、教育比科研热、包装比创新热等现象,“虚火”过旺。
那么,在众多战略性新兴产业中,什么是适合区域发展的?什么是适合中国发展的?
“我们还是踏踏实实的围绕国民经济深入发展的需求,采用最先进的技术去做,达到最好的效果,得到最大的效益就行了,没有必要去炒这些概念。”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周宏仁在接受《计算机世界》报记者独家专访时表示,现在最大的问题是“人云亦云,跟风走,而不是动脑子去思考应用,有的技术炒了好几年,连一个像样的应用都拿不出来”。
去年,专家委在调研时发现,物联网在全军油料管理项目上得到了真正的应用。这一系统规模很大,包括了信息感知、网络传输及利用,效益非常突出。周宏仁指出,中国的物联网一定要思考在当今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当中哪些物的管理和利用是最紧迫的,带有大规模、大规范特征的,才能迅速形成产业。
“推动中国信息化要永远把握中国的需求,经济社会需要解决什么问题就做什么,而不是先有概念,再思考怎么用上去。物联网也是一样,只要能真正解决中国‘物’的管理及其遇到的重大问题,产业和技术自然就上去了。”周宏仁说,纵观过去10年的信息化发展,主要有4种驱动力量:政府、市场、社会和文化,而在未来10年,企业、政府和百姓的需求会逐渐成为一种主导力量。而目前很多城市连数字化都没有做好,就谈智能化、智慧化,也是一种浮躁之风。
因此,政府需要冷静下来认真思考云计算和物联网的发展问题,可以通过大型的项目来寻找需求和切入点,而不只是单纯地把它们看作拉动经济的主导力量。离开了需求谈技术,市场和产业都是空的。
抓核心 打基础
尽管在“十二五”中,新一代信息技术被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第二位,各地也都热衷于兴建云计算基地、物理网园区等。但专家指出,发展高端产业不仅是建几个产业基地,关键还要在这些产业园区中发展起自己的内容,而这需要核心技术、基础平台,以及完备的基础设施来支撑。
而目前我国信息产业的利润率只有3%,甚至比传统产业还要低。究其原因,还在于基础平台平为人所制。事实上,核心技术和基础平台一直是中国信息产业的“痛”, 这也是导致我国在芯片、操作系统等领域,一直处于产业链的中下游的最根本原因。
“信息产业在所有的产业中是有引领作用的,会决定其他产业的发展和水平。”周宏仁表示,“有人认为没有的都可以买、可以进口,但是在芯片、系统平台等核心领域必须要有自己的产业。”
事实上,提升社会的智能化水平主要依靠的就是芯片。目前,全球电脑芯片每年以百万级为单位增长,而嵌入式芯片却以十亿为单位。很多业内专家认为,不能把信息产业只理解为计算机产业,未来的嵌入式芯片才是无限的。因此周宏仁强调,在信息产业特别是核心领域,还应该加大力度。
“物联网也刚刚起步,从技术上和体制上都还没做好准备,诸多核心技术还没有掌握在中国手中。”邬贺铨也指出,中国80%的传感器还依赖进口,例如无锡应用物联网技术监视太湖蓝藻,一个进口传感器就40万元,正是这种高成本限制了它的推广应用。
“我国的信息产业体系和信息安全系统主要建立在国外技术平台上,不仅信息产业受制于人,国家安全也难以保障。”一位业内专家说。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星微集团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邓中翰表示:“物联网就在每一个人的身边,很多东西都是通过信息化的办法来提高效率,确保运转稳定和安全。涉及到自动控制、信息化、网络应用等。”因此,他提议制订中华人民共和国自主创新法,并提议国家加大对半导体、集成电路等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把占领产业高地落在实处。
对于物联网的具体实施,全国政协委员、中央财经大学证券期货研究所所长贺强在提案中表达了自己的想法。他表示,在美国,谷歌和微软等企业可以用市场的价格接入宽带城域网,也可以自行建设整个北美大陆的光纤传输网络,整体带宽费用较低。同时,它们还大量利用非经济发达区的清洁能源(如哥伦比亚河谷清洁的水电),以及自然冷却、全直流供电等技术,使得其数据中心的运营费用仅仅是中国的40%,而计算资源利用率却高达42%,比中国高3倍。
“而中国由于宽带垄断,仅宽带费一项,中国企业的成本就远远高过美国。”贺强说,他在提案中提出了引入新的竞争主体,逐步打破宽带市场的垄断格局,实现低成本接入宽带城域网。“如果我们将云计算比作是人的心脏,而纵横世界各地的网络就是人的血管,只有血管通畅了,心脏才能高效率地工作。” 贺强说。
“十二五”规划下的区域布局
宁夏回族自治区:建设现代服务业聚集区
在宁夏的“十二五”期间,将推进工业强区战略,实施“三大千亿投资计划”,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突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着力推进宁东能源化工基地等自治区级开发区升格为国家级开发区。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重点发展物流、金融和旅游业,打造辐射西部、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现代服务业基地。
广东省:
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双轮驱动”
广东省一直坚持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双轮驱动”,目前现代服务业占第三产业增加值56%。“十二五”期间全省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以上。坚持制造与创造相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相融合,发展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建设创新型广东,着力攻克核心关键技术,推动经济发展向创新驱动转变。在珠三角地区建设国家级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试验区,发展电子商务、物联网,推进“三网融合”试点,建设国家信息服务产业基地。从高端新型电子信息等产业率先突破,重点推进建设10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
天津市:
战略性新兴产业初具规模
“十二五”期间,天津要做大做强先进制造业。“十二五”末,优势支柱产业总产值占全市工业比重达到95%。建设国家级航空航天产业基地等一批先进制造业基地。延伸产业链条,实现集群发展,重点发展航空航天、石油化工、新能源、电子信息、汽车及装备制造、海洋科技等产业。推进滨海高新区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建设,培育壮大国家生物医药国际创新园、民航科技产业化基地,打造一批国家级科研机构,建设一批企业技术中心。
安徽省:
产业集群“弯道超越”
安徽省计划在“十二五”期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服务业增加值翻一番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35%。启动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千百十”工程,在重大项目、领军企业、产业基地的建设和培育上取得新成果。积极发展量子通信、物联网等高端产业,启动100项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技术攻关。作为安徽省的省会城市,“弯道超越”是合肥市对高新技术所寄予的厚望,将按照“大项目—产业链—产业基地—产业集群”的路径,着力打造平板显示、新能源、家用电器3个2000亿元级产业。
江苏无锡:
物联网应用示范先导区
无锡计划加快新兴产业特色基地建设,全力打造物联网、新能源与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微电子、软件与服务外包五个世界级特色产业基地,新材料与新型显示、生物、工业设计与文化创意三个国家级特色产业基地,重点建设25个特色专业园区。到“十二五”末,实现新兴产业“双倍增”计划目标。物联网产业将以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为主要载体,重点在新型传感器、核心芯片、系统集成、应用软件开发、网络运营和信息服务等领域集聚具有较大规模的企业,建立集技术创新、产业化和市场应用为一体的较为完整的物联网产业体系,努力将无锡建设成为具有一流创新力的物联网技术创新核心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物联网产业发展集聚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物联网应用示范先导区。
上海市:
“云海”战略务实前行
为了提升上海市的创新活力,上海市预计“十二五”期间将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比2010年翻一番,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研发、生产和服务基地。在全国各地疯狂的物联网、云计算浪潮中,上海选择了务实前行。2010年,上海市发布了物联网行动计划,选择了几个突破口——高端传感设备控制芯片和短距离无线通信。2010年,上海发布了“云海”战略,在云计算领域明确提出发展2000亿元规模软件,建立4000家云计算企业的目标。在“十、百、千”的计划中,上海市计划建立10朵行业云,包括教育云、健康云等10个与民生息息相关的行业;培养10家超亿元云计算企业;推动百家互联网企业向云计算转型;新增产业规模1000亿元,培养千名技术骨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