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年:一介匹夫胸怀天下
- 来源:计算机世界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李海年,匹夫,军人,教师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1-03-23 13:53
“胸怀天下苦与乐,壮志成城汗和血。”这是李海年的座右铭,他还把这条座右铭放在论坛、QQ和博客上。李海年经历了小商贩、军人和老师这几个角色,而这些经历也成为他在5年问政路上的强力支撑。
军人转型教师
1989年3月,怀着对英雄的景仰,李海年毅然应征入伍,到祖国改革开放的第一线厦门经济特区服兵役。在13年的军人生涯中,他先后当过步兵、炮兵、驾驶员、汽修工、会计、技师等,历任班长、排长、司务长等职务。
服兵役的日子里,李海年见过计算机,但从未体验过互联网,更不知晓互联网的浩瀚。
2000年7月,根据部队工作需要,已服兵役满13年的他面临转业。“在部队的13年里,我对知识的渴求十分强烈。”因此选择了教育事业,来到江苏邳州市中学。
2001年3月,邳州市中学连续流失两名生物教师,就在校长为此发愁的时候,曾在部队当过多年教员的李海年,毅然找校长请缨,并立下军令状:“我要争当一名合格的生物教师。”
踏入校园,李海年给自己重新定位:“我是一个兵,但更是一个学生,不会就学,不懂就问,有什么干什么、干什么像什么,无怨无悔。”李海年骨子里的军人精神根深蒂固。
正是职业的转型,使得互联网闯进了李海年的生活。一个没有专业背景的军人要执起教鞭,教书育人,除了接受培训,李海年开始了“恶补”。就是在这时,他发现,互联网是获取知识的最便捷、快速的渠道。“天地真宽,网络让我看到过去不曾见到的世界,海量的信息在过去是完全想象不到的。”李海年如获珍宝。
除了搜寻自己工作需要的信息之外,互联网也逐渐激发了李海年的参政议政的激情,就这样,他逐渐从互联网上获取经济、民生等相关信息,开始了自己的提案生涯。
执着写提案
“即便40多岁了,我还是保持着对社会、对生活的观察。”李海年说话铿锵有力,而他的提案覆盖了农村经济、青年教育、法律法规等各个方面。在强国论坛上,他是最活跃的提案之星。今年,他的提案多达20个。到目前为止,他的提案已经有100个,其中立案的达到20个。
教学以外的时间,他全部用于对时政、经济与民生的观察上。“我不玩游戏,人民网、新华网、新浪网以及凤凰网是我每天必做的功课。”不仅如此,李海年对各大门户网站每天的热点新闻进行统计,提炼出观点,如此一来,他对新闻热点的敏感度不断提升,从过去只看不会写,到现在的提笔成章,都是这5年来的积累。
“我就是一根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李海年憨厚一笑。强烈的责任感让李海年在完成每份提案时一定要实地考察。“一份提案一定要有理有据,言之有物且关注当下的热点。” 为了完成《新农村走出大拆大建的误区》这一提案,李海年下乡到周边乡村,和农民频繁交谈,做笔记。为了记录完全,他买来录音笔,像名记者般进行了近半年的调查。“如果没有这些实地的访问,农民的真实情况是不可能被了解的,提案也不会有说服力。”
2005年 10月,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但在实施过程中,一些地方出现了偏差,将农民的住宅拆毁,宅基地复垦,用增加的耕地,换取城镇建设用地指标。
在李海年的回顾中,反对这般新农村建设的声音在论坛里此起彼伏。在民众的呼声下,新农村建设的步伐不断调整与完善。“若没有网络,不可能有这么迅速的传播。”李海年说。
最令李海年振奋的还是今年。在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特别选取了来自网民的30份“E提案”,发给全部政协委员作为参政议政参考。李海年的提案入围了,直接递交到政协委员手中。“这是第一次提案直接交到政协手中,过去都要经过相关部门递交。”
他给记者看截图,“你看,我的提案很靠前。”李海年又是憨厚一笑。
采访手记
胸怀天下的百姓
不知是不是巧合,李海年与本报第8期报道的安徽芜湖税务财会工作人员周蓬安有很多共同点——都在部队当过兵,他们身上具有相同的气质——铮铮铁骨,心系天下,胸怀国家。
在对知识如饥似渴的年华里,看报读书是他们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互联网给步入而立之年的他们带来新鲜的血液,激发过去在内心澎湃的报国心有了表达的平台。他们笔耕不辍,坚持多年,他们都走进了E政广场,活跃其间,最后都听到了政府的回音。
如果没有互联网,如果没有这一通达的问政平台,或许那份报国心只有深埋案头,独自叹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