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支撑华录三次转型

  • 来源:计算机世界
  • 关键字:信息化,支撑,华录,转型
  • 发布时间:2011-04-27 14:37
  你可能不知道央企中国华录,但你一定知道蓝光。中国的第一台蓝光碟机由中国华录研发、制造;中国的第一张蓝光碟片由中国华录编辑、发行;中国华录自主知识产权的音频行业标准DRA第一次融入国际标准。

  “中国华录始终奉行做国家要求做的事、做行业发展趋势的事、做企业有基础的事。因此,华录的发展总在不断创新,持续地调整自身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中国华录集团公司董事、副总经理尹松鹤说,在每个转型时期,信息化均发挥一定作用,尤其是在今天竞争激烈的消费类电子市场中。

  通过采访记者了解到,信息化为中国华录的发展战略提供了坚实支撑,满足了该集团战略对管理范围和管理精度的要求。

  确定核心竞争力

  中国华录成立于1992年,由国资委直接管理。截至目前,华录经历过三次巨大的产业结构调整。第一次是1993年?1997年,华录重头产品是模拟录像机,有中国第一录的美誉。第二次是转型做数字视盘机和液晶投影仪,被称为世界DVD工厂。因为在全世界范围中,每10台DVD整机就有1台是华录生产的。第三次是从2006年到现在,华录的产业结构围绕着“高清、移动、网络、互动”这四个关键词。

  “我们的目标是建设成为‘中国数字音视频国家队’。经过这些年的努力,华录建立了以音视频关键件核心技术为支撑的音视频终端、音视频内容、音视频服务价值相乘的发展战略,在高清、移动、新媒体、网络形成产业布局,形成了从音视频内容拍摄-制作-出版-发行-播放-显示一条龙的完整产业链条。”尹松鹤在记者采访时说。

  据了解,华录集团建立了双层经营体制,集中资源,统一标准,规范流程,实现集团总部的“管理型”向“经营型”转型 ,总部从事战略性资源经营;子公司从事各项专项经营。2010年华录集团销售收入超过80亿元。

  “集团正在加速提升‘以信息产业为基础的新型文化产业集团’”的影响力,而信息化是促进企业发展战略转型的需要,是降低人工成本、财务费用、物资消耗的需要,更是提高企业技术创新和开发能力的需要。”尹松鹤说。

  借助专利技术的产业化布局,中国华录占有国内蓝光碟机市场的30%,稳居前三位置。此外,华录已联手国美、苏宁、大中等传统卖场推进渠道建设,预计年内建设超过5000家终端门店,共推高清产业。

  尹松鹤回顾说:“从一开始,我们就在集团中使用了管理软件,也有自己的软件公司开发MRP。但随着集团战略的进一步调整和明确,我们从2007年开始实施以业务管理为核心的一体化系统。”

  一体化系统

  华录集团的一体化系统建设始于2007年。当时集团初步完成对非主业公司的清理,开始构建双层经营模式。

  “当时遇到的管理状况是集团研发人员分别在大连、北京、深圳三地,研发信息沟通不顺畅,研发料件购买及相关财务处理程序复杂、效率不高;集团研发、集团营销接单、子公司生产的经营模式,需要在统一平台上共享信息,快速决策,以适应动态的市场需求;内容、服务、终端三大产业板块形成的产业链条,也要求业务财务进行统一信息共享及管控。”尹松鹤说,当时管理信息相对滞后,信息传递不全面,决策需要将‘人治’转化为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下的科学、规范、基于信息的管理和决策。

  2008年6月,华录集团最终选定神州数码(现在更名为鼎捷软件)的包括ERP、协同OA、HR、PDM及BI五套软件,采用数据大集中的方式,计划用两年的时间,分三期快速构建覆盖集团总部及子公司的一体化、集成的信息管理系统,项目目前正处于收尾阶段。

  尹松鹤说,系统建设并投入使用后,实现了订单设计快速化、产品设计平台化、设计开发协同化、项目管理实施化以及开发流程化,满足了客户对产品的需求,并且能够对客户提出的要求做出快速调整,实现了成本控制和持续开发具有竞争力的产品,帮助企业占领更多的市场。

  尹松鹤指出,华录集团的信息化规划将围绕集团的发展目标、发展战略以及各职能部门、各业务板块的功能与目标为基础,将按照产业特征上制造类的、销售类的、服务类的、文化类的子企业各不相同的情况,充分有效地利用集团的各种资源,进一步提高信息化建设的投资成效,提高管理、经营与决策的水平,促进集团战略目标的实现。

  升级转型思想

  集团正在加速提升影响力,而信息化是促进企业发展战略转型的需要,更是提高企业技术创新和开发能力的需要。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