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苹果”的野蛮生长
- 来源:计算机世界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09-09-01 09:31
中国企业,能否通过“设计”登顶?
中国可以诞生出像“苹果”那样的企业吗?
这一次,我们将目光聚焦到这样一些企业:在巨头云集的IT战场,它们只是默默无闻的小角色,却拥有一批忠实的客户群,其疯狂程度与“苹果丝”无异;和苹果一样,它们从诞生之初就将设计植入企业基因,执着打造“设计力”,试图走出了一条独特的品牌之路。
在中国设计环境还处于“一穷二白”的尴尬境况下,这些“设计力”企业突围得异常艰辛:资金短缺,技术储备告急……每一次危机都足以葬送企业前途。
夹缝中生存,设计仍是它们执着追求的核心竞争力,在历经万难,成功将设计塑造成企业基因之后,它们又发现一个更为棘手的问题:如何才能成为一个大公司?
“美国创意、日本设计、韩国研发、中国制造”是目前世界经济的写照,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是所有中国人的梦想。在中国的市场环境、投资流向、政策扶持、消费者特点,似乎都没有给他们营造出合适的母体的情况下,这些“小苹果”如何发展壮大?仅靠它们单兵作战就能实现中国的设计梦想吗?从国家战略的高度,应该给为诞生未来的“苹果”开辟怎样的土壤?
能被用户“追杀”,是一件幸福的事。
2008年7月4日,离iPone 3G上市还有7天。美国纽约第五大道的苹果旗舰店已经出现了排队人群。排在队首的一伙人一大早就来安营扎寨,他们扬言要打破“排队世界纪录”。
2009年1月,大冷的天。中国魅族各大旗舰店也聚集着大批排队人群,还处在公测阶段的M8手机数量有限,一位“魅友”转战四个省,倒了三趟火车、一趟汽车,终于“抢”到了3台M8,他的这一“壮举”让他在魅族论坛扬名立万。
在中国,一大批以“苹果”为风向标的小企业正在顽强的生长。那些试图通过“设计力”顺利实现突围的企业,在中国的商业土壤里,会有长大的一天吗?
“设计力”风行
2003年,北京天博数码公司的总经理刘伟还在北京代理销售魅族的MP3 Mx系列。他发现了一件奇怪的事,这款产品之前根本名不见经传,他也没来得及做促销,却不时有人到柜台来询问。短短几个月,近百台Mx销售一空。
“在当时日韩产品占据绝对主流的MP3市场,能有一个外型独特、性能优越的国产品牌与之叫板,实在是不容易。”从那时起,刘伟就下定决心代理魅族产品,迄今6年。
在刘伟眼里,魅族有两“怪”, 一是技术偏执,“只做自己喜欢的产品”,国产MP3贴牌风盛行时,大家都纷纷采用珠海炬力的芯片,与炬力仅有一墙之隔的魅族却从不采用对方的MP3解决方案,坚持在国内首家选用飞利浦顶级芯片。在谁都无心研发MP3的浮躁年代,魅族坚持自主研发,做东西不惜用料,与爱好者同声同气,从不自作聪明刻意迎合市场。
二是“粘”住用户。保时捷堪称小众突破的标杆。身为汽车行业中小企业的保时捷却有着同行所望尘莫及的高利润率,它只选择跑车作为主产品,并以高新技术创造的优异性能和高贵品质著称,圈定的客户是痴恋钟情“驾驭智慧、驰骋科技”的爱车一族,从而形成了独特的产品定位,独特的客户定位和独特的价格定位,成为实施差异化战略的典范。
魃族也是这样“粘”住数码玩家,在魅族论坛上,有着这样一群“魅友”,他们大多是年龄在15岁到35岁的玩家,每款新品推出,必有牛人将其一一拆解评测,提出产品改进方案,而在下一款新品面世时,魅族一定会将上次的不足加以改进。
“是所有的‘魅友’共同参与研发了魅族产品,这让我们觉得无比骄傲。”余志鹏说,今年大四毕业的小余是个不折不扣的“魅友”,魅族的新品他每款必追。
魅族只用了三年时间就成为年销售额超过10亿元人民币的国内知名的MP3品牌。2006年,魅族在MP3最为辉煌的时候激流勇退,转而研发手机。经过三年的苦熬,2009年2月,魅族手机M8终于正式在全国发售。
“粘住用户”,成就了魅族。而魅族粘住用户的法宝,是“设计”。设计力,成为像魅族这样的小公司起步时,选择的突破口。在音响领域,也有两家异曲同工靠设计立家的公司。
人人都想当苹果
“什么是设计力?是功能、造型与用户需求的支撑,三者缺一不可。”漫步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文东这样说,从1996年成立至今,漫步者花了13年时间才领略到设计力的真谛,Edifier的商标尽人皆知。漫步者股份公司现有四家全资子公司以及一家控股公司,在深圳、东莞、北京设立了三个生产基地,员工近3000人,年产多媒体音箱近800万套。拥有“Edifier漫步者” 和“Xemal声迈”两个品牌,涵盖多媒体及家用音响、汽车音响、耳机在内的三大品类。
漫步者的突围是差异化的胜利。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中国音响市场存在着这样的悬殊,一边是价格上万元的发烧友级音响hifi,一边是街头货做工粗糙只有4元的小音箱。看准了walkman、便携式CD的市场,漫步者将hifi技术植入了可以批量生产,价格廉价的小音箱,创新了多媒体音响领域。上世纪九十年代末,电脑的风行更是带来了多媒体音响爆发式增长。
“当时的我们只抓住了设计的一端”,张文东说:“功能。”。
漫步者只有四万元起家,在以塑胶为主要材质的年代,开模具是一个很恐怖的字眼,一切从简,漫步者创新地将纤微板引入音箱材质。音箱中的导向管需要用到塑胶,怎么办呢?张文东发现柯达的胶卷盒底很适合,“把底一切,往上一扣就是导向管”,柯达胶卷的这一妙用,甚至带动了当时胶卷盒收购的热潮。“大家都知道,柯达最值钱,论个买,富士和乐凯都只能论斤称。”张文东笑着说。
材质的改变是否会带来音质的改变?漫步者逆市将放大器内置到音箱里,并多年来坚持使用名牌元件,追求领先业界的装配工艺,就是为了打造音响的可靠性。张文东认为,在外观无从谈起的年代,抓住品质就抓住了品牌。
改变材质、颠覆结构,处处省钱,在细微处又舍得花钱,这些在当时看来不可思议的种种做法带来了漫步者的飞跃。将高高在上的HiFi变成寻常百姓也能欣赏的音响,漫步者走出了差异化的第一步。
如果说漫步者牢牢抓住了功能创新走出了品牌第一步,幻响神州则完全靠外型设计将“让桌子也能唱歌”的音箱成功推向了市场。
第一眼看到i-mu,人们很难想到这是一款音箱。与传统依靠喇叭发声的音响不同,i-mu的核心材料是一个很小的超磁晶体,它能够驱动任何平面共振发声,包括桌面、玻璃等都可作为共振发声介质。
其实,早在5年前,就有科研院所研究出了超磁晶体的原理,并做出了原理机。他们带着这样一台笨重、方型的原理机,在市场上找了5年投资,都没有得到认可。
幻响神州总裁张昕尉决心将振动发声再度推向市场已经是2006年。这时候,漫步者所代表的多媒体音响已占据绝对优势,无论是音质还是工艺,只有100万元启动资金的幻响神州都无法匹敌。
“如果按照常规的生存法则,我们会在各个领域、各个阶段受到对手致命的打击。”张昕尉很冷静。为了寻找差异化,幻响神州将所有的希望都押在了外观设计上,一定要设计出与众不同的外型,才能夺得用户眼球。
“这就是一场赌注。”张昕尉说。
张昕尉给设计公司出了一道难题——设计一款全世界没有的产品。体积超小的超磁晶体给设计师的天马行空提供了无限空间,最终以月兔捣药为灵感的i-mu横空出世。尘封了5年的超磁晶体终于以时尚高端的外观博得用户青睐,580元的上市价一度炒到1200元,幻响神州也由i-mu衍生出自己的文化创意内涵。
魅族、漫步者、幻响神州,都是异军突起的IT典范。它们以差异化为切口,牢牢抓住设计,在同质化竞争中脱颖而出。这让人联想到1998年乔布斯回归后,苹果推出个人电脑iMac,iMac奠定了设计成为苹果符号的根本元素,是设计成就了这个孤独者的伟大颠覆。
“人人心中都有一个苹果”。这是人们在评价苹果商业模式席卷全球时喜欢引用的话。这些试图通过以设计力顺利实现突围的“小苹果”们,会有长大的一天吗?
设计着,煎熬着
2006年,魅族在MP3最为辉煌的时候激流勇退,转而研发手机。2007年初,iPhone发布;同年29日,魅族首次曝光了手机M8的外观设计和部分参数,M8和iPhone的相似令业界一片哗然。
魅族没有理会这些非议,埋头研发。
这一等就是两年。
2008年12月17日,已经过了魅族总裁黄章向魅友许诺的11月30日最后发售日期,M8再次跳票!这天晚上,经历了种种心理折磨的黄章在魅族论坛上发出了这样的帖子:“今晚我确实喝了点酒,不明白那些一味打击、冷嘲热讽、损人不利己的不认同魅族的人留在这里干什么,每一个人每一个群体都有他的自由和自己生活,这里是魅友的家园。”
2009年1月15日,经历了两年的煎熬,魅族M8终于取得了工业和信息化部颁发的进网许可证书。2月18日,令魅友们望眼欲穿的M8终于正式在全国发售。
“超长的等待时间和巨额开销是魅族为进步、为寻求差异化而交的学费。好在这笔学费交得值。” 魅族营销总监华海良是“80后”思维敏捷,说话速度极快,他向记者反复强调,魅族人不在乎赚了多少钱,而是追求成就感。
事实上,和魅族一样,漫步者和幻响神州也同样经历过或者正在经历着夹缝生存。在这些试图通过设计而实现商业化的中国小公司来说,这条道路太难了。柳传志曾说做企业如同爬珠峰,华为选择技术突破是爬北坡,联想选择先做商业是爬南坡。对魅族们来说,试图通过优秀设计在中国市场上站稳脚跟,与爬北坡无异。
“没钱”是首要难题。
张昕尉至今还记得,2006年i-mu开完模具,第一批产品生产完后,公司账上不超过10万元,“要做品牌,做渠道,还要发工资,随时会关门。”
没有钱开旗舰店,幻响神州想方设法将i-mu送进了苹果专卖店。苹果时尚高端的定位和i-mu十分吻合,张昕尉想,如果能跟在高端品牌底下,就有积聚势能,也才有往规模化往低端市场冲击的可能。
无奈公司规模小,只好集中精力做好苹果零售店。
这一权宜之计给张昕尉带来意想不到的苦恼。和苹果绑定销售愈久,i-mu在消费者心中成为苹果附属品的概念愈强,这对幻响神州的品牌建立无疑将是致命打击。张昕尉却无可奈何。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这些设计型企业大都没有“第一桶金”,漫步者董事长张文东一直奉行着“唱戏搭台”的概念,先唱戏,听的人多了再搭台,“漫步者总是被人骂保守,我们就是这样一步步走过来的。”
没有“第一桶金”的原始积累,也没有韩国、日本“设计立国”的政策补贴,这些在创业初期就投入大笔研发费用的设计型企业就这么过来了。
二是技术难。在山寨盛行的今天,国产手机被人戏称为最没有技术含量的产业,采用台湾联发科的MTK芯片解决方案,仿个机壳就能上市,不到1000元的手机,手写、大屏、MP3、MP4、拍照,全部一站式搞定。联发科也因为为山寨机提供“枪支弹药”,被成为是“山寨机之父”。
在这样的境况下,魅族还是选择自主研发。“完全依靠自己的技术开发一个手机概念,这是无法想象的困难,中国的手机技术和国外差距非常大。”华海良说。魅族几乎把公司所有的盈利都投入到技术研发中,从外观、结构到电路,从UI界面到软件系统,魅族全部坚持自己做,特别是人机交互,当时几乎没有国产手机厂商敢于涉足这个领域。
曾经有一位玩家这样评价M8:“要说M8最值得赞赏的地方非UI界面莫属,很难想像M8设计组的成员能够将WindowsCE6.0内核开发得如此精致、如此直观,操控起来可以如此简便。”
坚持自主研发,跨越技术障碍,魅族付出的代价是两年的寂寞和煎熬。在自主研发这条路上,又有多少企业因为难以逾越的技术而倒下?
第三道横在设计型企业面前的难题是艰难的产业环境。魅族在国产手机大面积溃败,山寨机盛行的无序竞争环境下强行撕开一个口子,在夹缝中追求自我。而当漫步者2005年已经做到行业第一时,竟也发现无路可走。
“每走一步都会觉得很困难,没有拉开差距,这就是同质化的困扰。”张文东说。
音响产品本身的性质是带有一定奢侈含量的商品,也是最容易产生审美表现力的独特商品之一。然而,国内大多音响企业定位还处于低端消费市场。几乎不存在门槛的低端音响行业厂家众多、产能惊人,加上同质化的产品以及经销渠道的共享等,最终导致大部分品牌只能挣扎在价格战泥潭之中。
在艰难的产业环境下,大多数企业会选择随大流,也有少数企业选择了设计之路。在中国市场,设计还不能称为利器,如果没有足够的商业势能,设计迟早会沦为一个幻影。张文东们不服邪,熬着,设计着,他相信能等到成功那天。
商业前途
2007年,魅族的渠道大会在珠海召开。总经理黄章对跟随多年的MP3代理商说了一个惊人的决定:魅族转型手机势在必行,但是不会发展传统手机渠道商,而是带着所有的MP3代理商向手机转型。这种全新的渠道模式是建专卖店。
专卖店是建立品牌的最好模式,在其他行业也屡见不鲜。可是,魅族只有一款手机,如何建店?
2009年3月12日,位于北京中关村e世界的魅族旗舰店开张,4月20日,位于科贸的第二家旗舰店也开始营业。在淡季还敢开店,魅族的代理商北京天博数码公司的总经理刘伟的行为让人诧异。更让人诧异的是,他敢一款手机产品开店,还非要开在苹果旗舰店的对面。
代理商的勇气让人敬佩,但仅仅是勇气,并不会带来专卖店模式的成功。
业内人士认为,iPhone的成功在于苹果将软件商店的概念引入到手机行业,在App Store,苹果与第三方软件开发商三七分成,以此维系平台共享模式。魅族虽然有勇气建店,却仍未跳出传统的卖手机模式,软件中心的更新还依赖于魅友以及魅族的技术人员。如何能寻找有效的商业模式支撑平台运转,是魅族需要解决的迫切问题。
对此,华海良也有着清醒的认识:“我们目前亏着钱做平台,就是希望汇聚更多优秀的软件,甚至我们也有相关的软件激励政策。等到时机成熟,平台势必会走上收费的盈利模式。”
黄章也在论坛上发帖表示,品牌提升要靠长期大量的投入,快速积累仍然须靠薄利多销,2009年是魅族进军手机行业的快速积累年,2010年才是雄起年。
2005年,经过张文东长达三年的“思想动员”,工业设计界泰斗谢晓光出任漫步者首席设计师,也是在这一年,漫步者实现了品牌从低端到高端的突破。
2009年,漫步者新品M3plus和e20两款产品同时获得德国红点设计大奖。高端之门从此打开,在巴黎,香奈尔的设计总监对漫步者为苹果量身定制的音箱M500一见钟情,一下子就购买了两款。
大多数企业的品牌之路是从高往低走,在高端建立势能再往低端冲,幻响神州走的就是这条路。从低往高走却是难上加难,背上了廉价的“枷锁”,如何能引吸高端客户?
“选择比努力重要,我们选择了从低端向高端突破的特殊路径,就一定要坚持到底。”张文东认为,漫步者的品牌之路才刚刚开启。
同样,没有人知道,魅族的专卖店可以支撑多久,“雄起”的豪言是否又会跳票。在放弃了MP3行业的辉煌,选择了以设计为突破口试图在手机行业崛起的魅族,胸怀苹果之梦,接下来还会面临什么样的困境?
设计型企业的每一次成长都是一次非常规突破。而原因则在于,它们不具备常规成长的基本条件。而中国的市场环境、投资流向、政策扶持、消费者特点,似乎都没有给他们营造出合适的母体。
设计是消费者对苹果的第一印象。但苹果并不是依靠设计在生存,设计只是其商业模式雪山之巅上的一颗明珠。人人可见明珠,却不见雪山。从个人电脑到iPod,首先是一款产品,其次才是一款艺术品,而每一次,都不是产品的胜利,而是商业模式的胜利。
“小苹果”们在苦苦摸索。设计已经让他们成为了优秀的小公司,萦绕在他们心头的却是一个无法逃避的问题:如何才能成为大公司?
……
中国可以诞生出像“苹果”那样的企业吗?
这一次,我们将目光聚焦到这样一些企业:在巨头云集的IT战场,它们只是默默无闻的小角色,却拥有一批忠实的客户群,其疯狂程度与“苹果丝”无异;和苹果一样,它们从诞生之初就将设计植入企业基因,执着打造“设计力”,试图走出了一条独特的品牌之路。
在中国设计环境还处于“一穷二白”的尴尬境况下,这些“设计力”企业突围得异常艰辛:资金短缺,技术储备告急……每一次危机都足以葬送企业前途。
夹缝中生存,设计仍是它们执着追求的核心竞争力,在历经万难,成功将设计塑造成企业基因之后,它们又发现一个更为棘手的问题:如何才能成为一个大公司?
“美国创意、日本设计、韩国研发、中国制造”是目前世界经济的写照,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是所有中国人的梦想。在中国的市场环境、投资流向、政策扶持、消费者特点,似乎都没有给他们营造出合适的母体的情况下,这些“小苹果”如何发展壮大?仅靠它们单兵作战就能实现中国的设计梦想吗?从国家战略的高度,应该给为诞生未来的“苹果”开辟怎样的土壤?
能被用户“追杀”,是一件幸福的事。
2008年7月4日,离iPone 3G上市还有7天。美国纽约第五大道的苹果旗舰店已经出现了排队人群。排在队首的一伙人一大早就来安营扎寨,他们扬言要打破“排队世界纪录”。
2009年1月,大冷的天。中国魅族各大旗舰店也聚集着大批排队人群,还处在公测阶段的M8手机数量有限,一位“魅友”转战四个省,倒了三趟火车、一趟汽车,终于“抢”到了3台M8,他的这一“壮举”让他在魅族论坛扬名立万。
在中国,一大批以“苹果”为风向标的小企业正在顽强的生长。那些试图通过“设计力”顺利实现突围的企业,在中国的商业土壤里,会有长大的一天吗?
“设计力”风行
2003年,北京天博数码公司的总经理刘伟还在北京代理销售魅族的MP3 Mx系列。他发现了一件奇怪的事,这款产品之前根本名不见经传,他也没来得及做促销,却不时有人到柜台来询问。短短几个月,近百台Mx销售一空。
“在当时日韩产品占据绝对主流的MP3市场,能有一个外型独特、性能优越的国产品牌与之叫板,实在是不容易。”从那时起,刘伟就下定决心代理魅族产品,迄今6年。
在刘伟眼里,魅族有两“怪”, 一是技术偏执,“只做自己喜欢的产品”,国产MP3贴牌风盛行时,大家都纷纷采用珠海炬力的芯片,与炬力仅有一墙之隔的魅族却从不采用对方的MP3解决方案,坚持在国内首家选用飞利浦顶级芯片。在谁都无心研发MP3的浮躁年代,魅族坚持自主研发,做东西不惜用料,与爱好者同声同气,从不自作聪明刻意迎合市场。
二是“粘”住用户。保时捷堪称小众突破的标杆。身为汽车行业中小企业的保时捷却有着同行所望尘莫及的高利润率,它只选择跑车作为主产品,并以高新技术创造的优异性能和高贵品质著称,圈定的客户是痴恋钟情“驾驭智慧、驰骋科技”的爱车一族,从而形成了独特的产品定位,独特的客户定位和独特的价格定位,成为实施差异化战略的典范。
魃族也是这样“粘”住数码玩家,在魅族论坛上,有着这样一群“魅友”,他们大多是年龄在15岁到35岁的玩家,每款新品推出,必有牛人将其一一拆解评测,提出产品改进方案,而在下一款新品面世时,魅族一定会将上次的不足加以改进。
“是所有的‘魅友’共同参与研发了魅族产品,这让我们觉得无比骄傲。”余志鹏说,今年大四毕业的小余是个不折不扣的“魅友”,魅族的新品他每款必追。
魅族只用了三年时间就成为年销售额超过10亿元人民币的国内知名的MP3品牌。2006年,魅族在MP3最为辉煌的时候激流勇退,转而研发手机。经过三年的苦熬,2009年2月,魅族手机M8终于正式在全国发售。
“粘住用户”,成就了魅族。而魅族粘住用户的法宝,是“设计”。设计力,成为像魅族这样的小公司起步时,选择的突破口。在音响领域,也有两家异曲同工靠设计立家的公司。
人人都想当苹果
“什么是设计力?是功能、造型与用户需求的支撑,三者缺一不可。”漫步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文东这样说,从1996年成立至今,漫步者花了13年时间才领略到设计力的真谛,Edifier的商标尽人皆知。漫步者股份公司现有四家全资子公司以及一家控股公司,在深圳、东莞、北京设立了三个生产基地,员工近3000人,年产多媒体音箱近800万套。拥有“Edifier漫步者” 和“Xemal声迈”两个品牌,涵盖多媒体及家用音响、汽车音响、耳机在内的三大品类。
漫步者的突围是差异化的胜利。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中国音响市场存在着这样的悬殊,一边是价格上万元的发烧友级音响hifi,一边是街头货做工粗糙只有4元的小音箱。看准了walkman、便携式CD的市场,漫步者将hifi技术植入了可以批量生产,价格廉价的小音箱,创新了多媒体音响领域。上世纪九十年代末,电脑的风行更是带来了多媒体音响爆发式增长。
“当时的我们只抓住了设计的一端”,张文东说:“功能。”。
漫步者只有四万元起家,在以塑胶为主要材质的年代,开模具是一个很恐怖的字眼,一切从简,漫步者创新地将纤微板引入音箱材质。音箱中的导向管需要用到塑胶,怎么办呢?张文东发现柯达的胶卷盒底很适合,“把底一切,往上一扣就是导向管”,柯达胶卷的这一妙用,甚至带动了当时胶卷盒收购的热潮。“大家都知道,柯达最值钱,论个买,富士和乐凯都只能论斤称。”张文东笑着说。
材质的改变是否会带来音质的改变?漫步者逆市将放大器内置到音箱里,并多年来坚持使用名牌元件,追求领先业界的装配工艺,就是为了打造音响的可靠性。张文东认为,在外观无从谈起的年代,抓住品质就抓住了品牌。
改变材质、颠覆结构,处处省钱,在细微处又舍得花钱,这些在当时看来不可思议的种种做法带来了漫步者的飞跃。将高高在上的HiFi变成寻常百姓也能欣赏的音响,漫步者走出了差异化的第一步。
如果说漫步者牢牢抓住了功能创新走出了品牌第一步,幻响神州则完全靠外型设计将“让桌子也能唱歌”的音箱成功推向了市场。
第一眼看到i-mu,人们很难想到这是一款音箱。与传统依靠喇叭发声的音响不同,i-mu的核心材料是一个很小的超磁晶体,它能够驱动任何平面共振发声,包括桌面、玻璃等都可作为共振发声介质。
其实,早在5年前,就有科研院所研究出了超磁晶体的原理,并做出了原理机。他们带着这样一台笨重、方型的原理机,在市场上找了5年投资,都没有得到认可。
幻响神州总裁张昕尉决心将振动发声再度推向市场已经是2006年。这时候,漫步者所代表的多媒体音响已占据绝对优势,无论是音质还是工艺,只有100万元启动资金的幻响神州都无法匹敌。
“如果按照常规的生存法则,我们会在各个领域、各个阶段受到对手致命的打击。”张昕尉很冷静。为了寻找差异化,幻响神州将所有的希望都押在了外观设计上,一定要设计出与众不同的外型,才能夺得用户眼球。
“这就是一场赌注。”张昕尉说。
张昕尉给设计公司出了一道难题——设计一款全世界没有的产品。体积超小的超磁晶体给设计师的天马行空提供了无限空间,最终以月兔捣药为灵感的i-mu横空出世。尘封了5年的超磁晶体终于以时尚高端的外观博得用户青睐,580元的上市价一度炒到1200元,幻响神州也由i-mu衍生出自己的文化创意内涵。
魅族、漫步者、幻响神州,都是异军突起的IT典范。它们以差异化为切口,牢牢抓住设计,在同质化竞争中脱颖而出。这让人联想到1998年乔布斯回归后,苹果推出个人电脑iMac,iMac奠定了设计成为苹果符号的根本元素,是设计成就了这个孤独者的伟大颠覆。
“人人心中都有一个苹果”。这是人们在评价苹果商业模式席卷全球时喜欢引用的话。这些试图通过以设计力顺利实现突围的“小苹果”们,会有长大的一天吗?
设计着,煎熬着
2006年,魅族在MP3最为辉煌的时候激流勇退,转而研发手机。2007年初,iPhone发布;同年29日,魅族首次曝光了手机M8的外观设计和部分参数,M8和iPhone的相似令业界一片哗然。
魅族没有理会这些非议,埋头研发。
这一等就是两年。
2008年12月17日,已经过了魅族总裁黄章向魅友许诺的11月30日最后发售日期,M8再次跳票!这天晚上,经历了种种心理折磨的黄章在魅族论坛上发出了这样的帖子:“今晚我确实喝了点酒,不明白那些一味打击、冷嘲热讽、损人不利己的不认同魅族的人留在这里干什么,每一个人每一个群体都有他的自由和自己生活,这里是魅友的家园。”
2009年1月15日,经历了两年的煎熬,魅族M8终于取得了工业和信息化部颁发的进网许可证书。2月18日,令魅友们望眼欲穿的M8终于正式在全国发售。
“超长的等待时间和巨额开销是魅族为进步、为寻求差异化而交的学费。好在这笔学费交得值。” 魅族营销总监华海良是“80后”思维敏捷,说话速度极快,他向记者反复强调,魅族人不在乎赚了多少钱,而是追求成就感。
事实上,和魅族一样,漫步者和幻响神州也同样经历过或者正在经历着夹缝生存。在这些试图通过设计而实现商业化的中国小公司来说,这条道路太难了。柳传志曾说做企业如同爬珠峰,华为选择技术突破是爬北坡,联想选择先做商业是爬南坡。对魅族们来说,试图通过优秀设计在中国市场上站稳脚跟,与爬北坡无异。
“没钱”是首要难题。
张昕尉至今还记得,2006年i-mu开完模具,第一批产品生产完后,公司账上不超过10万元,“要做品牌,做渠道,还要发工资,随时会关门。”
没有钱开旗舰店,幻响神州想方设法将i-mu送进了苹果专卖店。苹果时尚高端的定位和i-mu十分吻合,张昕尉想,如果能跟在高端品牌底下,就有积聚势能,也才有往规模化往低端市场冲击的可能。
无奈公司规模小,只好集中精力做好苹果零售店。
这一权宜之计给张昕尉带来意想不到的苦恼。和苹果绑定销售愈久,i-mu在消费者心中成为苹果附属品的概念愈强,这对幻响神州的品牌建立无疑将是致命打击。张昕尉却无可奈何。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这些设计型企业大都没有“第一桶金”,漫步者董事长张文东一直奉行着“唱戏搭台”的概念,先唱戏,听的人多了再搭台,“漫步者总是被人骂保守,我们就是这样一步步走过来的。”
没有“第一桶金”的原始积累,也没有韩国、日本“设计立国”的政策补贴,这些在创业初期就投入大笔研发费用的设计型企业就这么过来了。
二是技术难。在山寨盛行的今天,国产手机被人戏称为最没有技术含量的产业,采用台湾联发科的MTK芯片解决方案,仿个机壳就能上市,不到1000元的手机,手写、大屏、MP3、MP4、拍照,全部一站式搞定。联发科也因为为山寨机提供“枪支弹药”,被成为是“山寨机之父”。
在这样的境况下,魅族还是选择自主研发。“完全依靠自己的技术开发一个手机概念,这是无法想象的困难,中国的手机技术和国外差距非常大。”华海良说。魅族几乎把公司所有的盈利都投入到技术研发中,从外观、结构到电路,从UI界面到软件系统,魅族全部坚持自己做,特别是人机交互,当时几乎没有国产手机厂商敢于涉足这个领域。
曾经有一位玩家这样评价M8:“要说M8最值得赞赏的地方非UI界面莫属,很难想像M8设计组的成员能够将WindowsCE6.0内核开发得如此精致、如此直观,操控起来可以如此简便。”
坚持自主研发,跨越技术障碍,魅族付出的代价是两年的寂寞和煎熬。在自主研发这条路上,又有多少企业因为难以逾越的技术而倒下?
第三道横在设计型企业面前的难题是艰难的产业环境。魅族在国产手机大面积溃败,山寨机盛行的无序竞争环境下强行撕开一个口子,在夹缝中追求自我。而当漫步者2005年已经做到行业第一时,竟也发现无路可走。
“每走一步都会觉得很困难,没有拉开差距,这就是同质化的困扰。”张文东说。
音响产品本身的性质是带有一定奢侈含量的商品,也是最容易产生审美表现力的独特商品之一。然而,国内大多音响企业定位还处于低端消费市场。几乎不存在门槛的低端音响行业厂家众多、产能惊人,加上同质化的产品以及经销渠道的共享等,最终导致大部分品牌只能挣扎在价格战泥潭之中。
在艰难的产业环境下,大多数企业会选择随大流,也有少数企业选择了设计之路。在中国市场,设计还不能称为利器,如果没有足够的商业势能,设计迟早会沦为一个幻影。张文东们不服邪,熬着,设计着,他相信能等到成功那天。
商业前途
2007年,魅族的渠道大会在珠海召开。总经理黄章对跟随多年的MP3代理商说了一个惊人的决定:魅族转型手机势在必行,但是不会发展传统手机渠道商,而是带着所有的MP3代理商向手机转型。这种全新的渠道模式是建专卖店。
专卖店是建立品牌的最好模式,在其他行业也屡见不鲜。可是,魅族只有一款手机,如何建店?
2009年3月12日,位于北京中关村e世界的魅族旗舰店开张,4月20日,位于科贸的第二家旗舰店也开始营业。在淡季还敢开店,魅族的代理商北京天博数码公司的总经理刘伟的行为让人诧异。更让人诧异的是,他敢一款手机产品开店,还非要开在苹果旗舰店的对面。
代理商的勇气让人敬佩,但仅仅是勇气,并不会带来专卖店模式的成功。
业内人士认为,iPhone的成功在于苹果将软件商店的概念引入到手机行业,在App Store,苹果与第三方软件开发商三七分成,以此维系平台共享模式。魅族虽然有勇气建店,却仍未跳出传统的卖手机模式,软件中心的更新还依赖于魅友以及魅族的技术人员。如何能寻找有效的商业模式支撑平台运转,是魅族需要解决的迫切问题。
对此,华海良也有着清醒的认识:“我们目前亏着钱做平台,就是希望汇聚更多优秀的软件,甚至我们也有相关的软件激励政策。等到时机成熟,平台势必会走上收费的盈利模式。”
黄章也在论坛上发帖表示,品牌提升要靠长期大量的投入,快速积累仍然须靠薄利多销,2009年是魅族进军手机行业的快速积累年,2010年才是雄起年。
2005年,经过张文东长达三年的“思想动员”,工业设计界泰斗谢晓光出任漫步者首席设计师,也是在这一年,漫步者实现了品牌从低端到高端的突破。
2009年,漫步者新品M3plus和e20两款产品同时获得德国红点设计大奖。高端之门从此打开,在巴黎,香奈尔的设计总监对漫步者为苹果量身定制的音箱M500一见钟情,一下子就购买了两款。
大多数企业的品牌之路是从高往低走,在高端建立势能再往低端冲,幻响神州走的就是这条路。从低往高走却是难上加难,背上了廉价的“枷锁”,如何能引吸高端客户?
“选择比努力重要,我们选择了从低端向高端突破的特殊路径,就一定要坚持到底。”张文东认为,漫步者的品牌之路才刚刚开启。
同样,没有人知道,魅族的专卖店可以支撑多久,“雄起”的豪言是否又会跳票。在放弃了MP3行业的辉煌,选择了以设计为突破口试图在手机行业崛起的魅族,胸怀苹果之梦,接下来还会面临什么样的困境?
设计型企业的每一次成长都是一次非常规突破。而原因则在于,它们不具备常规成长的基本条件。而中国的市场环境、投资流向、政策扶持、消费者特点,似乎都没有给他们营造出合适的母体。
设计是消费者对苹果的第一印象。但苹果并不是依靠设计在生存,设计只是其商业模式雪山之巅上的一颗明珠。人人可见明珠,却不见雪山。从个人电脑到iPod,首先是一款产品,其次才是一款艺术品,而每一次,都不是产品的胜利,而是商业模式的胜利。
“小苹果”们在苦苦摸索。设计已经让他们成为了优秀的小公司,萦绕在他们心头的却是一个无法逃避的问题:如何才能成为大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