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专家曾经对记者说:“中国不缺有‘苹果’基因的企业,却没有‘苹果’长大的土壤。”
1978年,四处筹资碰壁的乔布斯站到了风险投资家马克库拉的面前,尽管乔布斯看起来像个流浪汉,马克库拉还是看到了他散漫背后所具有的智慧和才能,预见到了“苹果”的潜力,同意为“苹果”筹资。马克库拉个人投了9.1万美元,并从其他渠道筹集了60万美元。
苹果从1300美元的投资开始,成长为令全世界尊敬的IT巨头,是风险资本不断培育的结果。苹果的成功也不是偶然,别忘了,美国是世界创意产业的摇篮。
在采访中,当记者问及魅族营销总监华海良是否希望得到投资时,电话那边的他沉默了一会,既而说:“我们没抱太大希望。”
中国人都渴望有自己的“苹果”,谁来实现“苹果”梦?是靠这些小“苹果”们自己摸索吗?中国设计型企业独特的发展路径和野蛮的生长方式,恰恰是因为还处于“中国制造”的产业没有为其提供合适的土壤。
政策失语
上世纪60年代,日本提出“工业设计立国”的口号,从此,日本人有了自己的索尼;1988年,韩国提出“设计立国”的国家战略,从此,韩国人有了自己的三星。而在中国,设计还是被遗忘的角落。
2008年3月13日,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国办发〔2008〕11号文《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若干政策措施的实施意见》。工程设计作为一种业态,被清晰地纳入现代服务业。这是“设计”第一次出现在国家级的政策中。
2009年4月,我们兴奋地看到了“设计”出现在《电子信息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却遗憾地发现它只是局限在计算机产业。
其实早在2004年,在国家发改委的牵头下,我国就开始了《工业设计产业政策》的制定,却由于难以将设计创新从技术创新中剥离出来而陷于尴尬境地。
此时,与中国毗邻的印度抢先占领了制高点。2006年,印度推出了《国家设计政策》,将“印度设计”与“印度服务”、“印度制造”并称为印度的三大支柱。并从国家角度详细制定了定义清晰、可具操作性的框架,在整体框架下,出台了一系列行动计划。
迫于国际竞争的压力,曾以密集型、低成本生产以及廉价外包闻名的印度开始明确地将“印度设计”作为国策提出来。曾以“中国制造”闻名世界的中国,也到了该好好反省的时候。
政策的失语导致的直接结果是,设计创新、设计立国反覆被专家学者呼吁,却找不到直接牵头的部门,设计创新一直被混同在技术创新中,散落在各个行业里,没有建立起自己完整的体系。缺乏有实权的牵头部门,就没有专项资金,设计型的企业只能依靠自己单打独斗。
政策失语还直接带来了风险投资对设计型企业的冷默,在采访中,能够直接得到风险投资的设计型企业并不多,原因很简单,它们不是赚快钱的公司。而这些在创业初期就投入大笔资金做研发的企业恰恰最需要资金渡过难关,于是,有的咬牙坚持,有的铩羽而归,还有的了生存,不得不离设计力的初衷越来越远。
曾有魅友问魅族总经理黄章有没有第一桶金,这位从不在媒体露面却在论坛异常活跃的J.WONG发帖感慨道,魅族没有第一桶金的概念,只有从小变大,从少变多的经历,这当中夹杂着有很多失败和辛酸。
人才难觅
很难想象,靠着设计起家的幻响神州居然没有组建自己的设计团队。直到现在,幻响神州的每款产品设计都是通过设计外包来实现的。
“这是我们现在必须走的路。”张昕尉说。
幻响神州之所以选择设计外包,一是资金所限,二是人才奇缺。三流的设计师只会画图纸,入流的设计师又很难在这样的小公司待得住。为了保持住幻响神州系列产品的一贯性,张昕尉每次都要在产品开发前亲自给设计师洗脑,一遍一遍灌输产品的定位和理念。
人才难觅,是中国设计界软肋。怀揣设计梦想的毕业生遭受到企业冷落,高举设计大旗的企业却深陷人才“危机”,理想与现实的鸿沟竟是这样难以跨越。
早在2007年,本报进行中国设计连载封面报道时,就曾探讨过设计人才奇缺的问题。业界对设计师的普遍抱怨一是实践经验过少,二是知识结构过于单一。调查中,有90%的设计师认为,从初级设计人员成长为真正的设计师至少要用5到10年的时间。
谁来给设计师提供这样的成长空间?同样需要学习设计的中小企业显然无法为设计师提供学习的平台,在设计人才本来就奇缺的大环境下培养自己的设计师团队,在很多追求设计的中小企业看来,太遥不可及了。
人才的培养同样需要国家的支持。1957年,在信息交流还不发达的时候,日本制造业就纷纷派团到海外了解国外商品情况,日本海外贸易振兴会更是建立了海外设计师研修制度,大量派遣年轻的设计师到西方发达国家学习,并着手研究设计管理。几十年后,日本不仅有了世界级的设计型企业,更造就了一批世界级设计大师。
韩国政府也在1993到1997之间,全面实施了工业设计振兴计划,5年内设计专业的毕业生增长了一倍之多,2005年,韩国就业人口有2285万人,设计人才占全体就业人口的4.89%。而我国近20年来培养的工业设计专业毕业生仅3万人左右,只相当于韩国目前该专业在校生的数量。就是靠着卧薪尝胆的设计国策,韩国终于有了可以与索尼、苹果抗衡的三星、LG。
设计人才的培养不是空中楼阁,也不是只靠企业就能解决的问题,它是一个长期、系统的工程,归根结底,还需要政府的出位。如果没有设计成长的土壤,中国将永远不会出现“苹果”,这将会是多大的悲哀!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