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保”信息化面临三大难
- 来源:计算机世界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09-09-21 13:34
9月4日,国务院办公厅公布了《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新农保”指导意见》),就参保范围、基金统筹、养老金待遇、管理办法等都做出了明确的规定。新农保实行“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筹资结构,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制度模式,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相结合的待遇方式。
按照《“新农保”指导意见》的计划,“新农保”的落地需要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同时,需要建立一套完备、统一的管理信息系统。而这对现金的农保管理和信息化基础,却有如平地起高楼,而复杂、人员流动性强的“农信息化”特性也给“新农保”系统的建立提出了挑战。
平地起高楼
对“新农保”与“老农保”的最大区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农村社会保险司农民养老保险处处长高帆指出,区别在于国家拿出了真金白银对农民养老保险进行补贴。同时,对“新农保”基金实行收支两条线的基金式管理,这能够有效遏制挪用农保基金的情况发生。
“新农保”的优势,让这一次政策一经出台就受到了广大农民的一致欢迎。在采访中,很多农民反映“新农保比较贴近农民的要求,门槛也不高,是一项普惠工程。”而据北京市发展改革委员会新闻发言人赵磊介绍,截止9月3日,北京市“新农保”参保人数已达127.5万人,覆盖率达85%。
然而,对于地方县市政府来说,如何落实好这项惠农政策还面临很多挑战。
在《“新农保”指导意见》出台之前,有关部门召开的一次会议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社会保险事业管理中心副主任皮德海坦言,各地经办力量尚处于严重不足的状态。全国农保经办机构队伍建设情况的调查显示,2209个县级市中有1267个建立了农保经办机构,占57.4%;29378个乡镇中,共有4137个建立了农保经办机构,占14.1%。农保经办业务主要由县(市、区、旗)、乡(镇)和行政村三级经办,而恰恰这三级经办机构力量十分薄弱。
同时,皮德海还是指出,各地经办手段也比较落后,业务流程不统一。不少地方经办工作还以手工操作为主,经办成本高、效率低。目前全国没有统一的系统软件和网络建设规划。一些地区为解燃眉之急,开发了过渡性应用软件,但在系统结构、业务模块、数据接口、指标体系等方面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另外,各地的新农保经办管理模式不统一,操作流程差别较大,增加了管理成本和难度。
还有专家指出,中国有多达8亿数量的农民,“新农保”在实施中一定会遇到海量数据和账户信息,有些地区的网络基础比较薄弱,经办人员的素质高低不一,不熟悉系统操作。“在这样的水平不一的基础上建立全国统一的信息化系统着实不易。”
系统层更多
“从信息化的角度考虑,实施新农保的困难在于农村信息系统的多层次性。”谈及“新农保”信息系统建设索要面临的挑战,东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政府事业部副总经理叶丽艳告诉记者。
叶丽艳解释说,这种多层次性与“新农保”在实施过程中的业务流程有关。现有城镇职工社保工作的信息系统由省、市、县三层网络组成,经办机构设在县市一级。而“新农保”的经办机构设在乡镇一级,与现有的城镇职工社保信息系统相比,“新农保”多出一个层次。
据叶丽艳介绍,从业务经办上看,“新农保”的信息系统的工作流程应当包括:参保登记、账户管理、待遇发放、财务管理、卡的管理、稽核管理六部分功能。而“新农保”的实施,最开始应由村委会负责采集村、个人和家庭的各项信息,并将汇总好的信息交由乡镇新农保事务所录入,县级政府对缴费标准进行核定后,由相关金融机构从个人账户中扣减。村民信息发生变更时也要由村委会上报乡镇事务所,录入的信息只有在县级政府审核确认后才能正式生效。
“在这个流程中,乡镇事务所是信息化的初始环节,它的信息化程度直接影响到整个流程的顺畅和效率。然而,在中国很多地区的农村中,各管理部门的末端管理资源,以及农村整体信息化程度还很低。”叶丽艳认为,关键在于各地本身的网络建设在“新农保”落实工作中整体提高。
据了解,针对经办人员素质差异较大的问题,东软专门为客户组织了集中培训,同时也可以通过电话咨询、人性化系统帮助等途径得到解决。此外,“‘新农保’还可以借鉴城镇居民的医疗保险和新农合的信息化建设,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参保人群分散,在基层信息的参保登记方面有可借鉴的经验。”叶丽艳建议说。
各地有差异
在“新农保“的信息系统中,乡镇事务所负责的参保登记是相对简单的工作。系统的核心在于中心端,它具有账户管理、待遇发放、稽核管理等新农保信息系统的核心功能。《“新农保”指导意见》中提到,在试点阶段,新农保基金暂实行县级管理,有条件的可以直接实行省级管理。而由于各地的实际情况不同,在系统的构建上,“新农保”也面临地区差异与统一系统的调和难题。
“新农保的信息化要量身订做,避免闭门造车。”叶丽艳很有感触地说。关于农村的信息化系统,东软已经有过20多个市县的经验,其中主要是“老农保”和“新农合”,“新农保”今年也已开始参与建设,目前在东软天津的“城乡统筹系统”,以及包头的“新农保”系统中都有贡献。
据介绍,天津的城乡统筹系统是将农村合作医疗、农民基本养老保险、被征地农民的养老保险统一纳入到整个城乡统筹系统当中,以实现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社会保险信息的共享。而包头虽然是以县级来统筹基金,但该市的“新农保”系统是以市级为最高统筹中心建立的。
“这种差异出现的前提,是各级政府所制定的本地化政策。”有专家建议,政府除了加大宣传和政策引导力度外,新农保的系统构建要从地方调研入手,制定出符合本地区经济、社会以及信息基础的本地化政策。“只有在此基础上,软件提供商才能根据当地政策,优化业务流程。”
同时,叶丽艳还指出,在一些发达地区,“新农保”信息系统还面临农民身份变化后的系统对接难题。“农村居民在转变为城镇居民后,原有的缴费年限和账户如何处理。从信息化角度讲,必须要考虑其流动性。”
在一些专家看来,这种“复杂”并非技术上的复杂,单从技术上看,实现信息在全国跨统筹区的转移是没有问题的。但关键在于各地政府的本地化政策在制定时要充分考虑到将来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信息调转。
有知情人士向记者透露,目前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正在主持研发适合农村的新农保信息系统核心平台,东软等一些企业参加了该平台的设计。目前各项工作进展顺利,预计10月中旬,平台设计即将完成。另外,“新农保”的经办规程也已经基本成型,正在修改中,该规程发布后,将会成为各地进行本地化规划的重要参考。
链接:新农保的由来
其实,我国农保工作的探索早在1986年就已经开始,1991年试点推行,当时的农保也被叫做“老农保”。但由于制度设计、社会条件、配套政策等多方面原因,农民享受不到国家的补贴,到1999年进行了整顿规范,“老农保”的工作基本停滞了。网上流传的“最牛3元养老金”就是“老农保”完全靠个人储蓄养老的诟病所在。
2008年10月,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按照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要求,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而在2009年年初的“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中进一步明确,“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要覆盖全国10%左右的县(市)”。同年9月4日,国务院办公厅公布了《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