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危机时代软件业更吃香

  在IT产业领域,后金融危机时代似乎更加“厚软薄硬”,软件服务业开始迎来“井喷”时代。危机中中国软件业的机遇在哪里?

  金融危机“最坏的时刻”已经过去,触底后趋好的经济进入“后金融危机时代”。在IT产业领域,后金融危机时代似乎更加“厚软薄硬”,软件服务业开始迎来“井喷”时代。预计今年全国软件与信息服务业销售收入将达到9000亿元,增长将超过20%,经济总量与增长幅度第一次超过了连续20年高速增长的通信产业。这是9月3日在南京召开的“2009中国软件产业发展暨企业创新高峰论坛”传出的信息。

  软件井喷的两大推手

  出席会议的工业与信息化部副部长娄勤俭认为软件业“井喷”的动力主要来自两方面。第一是软件与信息服务广泛的渗透性带来的市场需求。作为信息社会的引擎产业,软件服务业已经渗透到所有的行业和现代生活的方方面面。自2000年始,中国软件服务业以接近40%的年均速度增长,2008年全行业收入7573亿元、出口142亿美元,分别是2000年的12.8倍和35.5倍。软件企业数增加到3万多家,从业人员180万。企业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年营业额10亿元以上、“5~10亿”、“1~5亿”的企业分别达到109家、108家和767家,通过国家一级资质认证的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企业达196家,通过CMM/CMMI5级评估的企业有54家,通过CMM/CMMI3级评估的企业有736家。娄勤俭说,“今后这个产业的增长将逞加速度之势,去年成立的工信部专设了软件服务业司,体现了国家对软件服务产业的重视。”

  第二是政策方面的利好。娄勤俭援引温家宝总理的话说:“2000年国务院发布的18号文件(《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将于明年到期,在新文件没出台之前要坚定不移地执行18号文件。”而工信部软件服务业司司长赵小凡透露,备受业界关注的国家扶持软件产业的新文件已经进入部委征求意见阶段,原18号文件中那些“扶持大、执行好”的条款没有变动,变动的条款都增加了扶持力度和可操作性。“新文件对软件服务业的扶持力度将会更大,其颁布实施不仅会引发新一轮的软件产业发展热潮,还会对资本市场产生深远影响。”赵小凡说。

  与软件业的高歌猛进相对照的是硬件业的相对萎缩。工业和信息化部运行监测协调局的数据显示,2005年至2009年我国信息服务业占行业的比重分别为10.2%、10.4%、10.4%、12%和20.5%,“制造业软化日趋增强,加工生产趋势减缓”。去年第三财季,IBM、微软、谷歌、甲骨文、埃森哲、亚马逊、Adobe等公司的利润均超过20%,而诺基亚、三星、英特尔、索尼等公司的利润分别为-21%、-44%、-5和-72%。虽然软硬件产业的这个反向走势早在10年前就开始了,但金融危机加速了此一趋势。

  赵小凡分析,软件服务业处于金融危机传导链的末端,受金融危机冲击有一定滞后性。去年金融危机爆发时,软件业不降反升,增幅近30%,在经历一定下滑后,又接着进入快速上升通道。总体上看,危机会使客户更加重视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与信息服务的水平。简柏特大连公司行政总监王春山对此表示赞同:“年初时我们发现业务受到了影响,现在又开始上升。这就好像客户家里失火时你还跑去向他介绍消防知识,他一定不理你的。现在他家里的火被扑灭了,他一定会回过头来想,我当时为什么会着火?我为什么不能及早预防?这就是我们的机会。”

  “危中求机”中大有作为

  历史多次证明,每次金融危机都会引发新一轮的科技创新浪潮。工业和信息化部运行监测协调局副局长高素梅介绍说,1929年的世界经济危机诞生了工业设计理念,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这期间美国出现了第一代职业设计人,德国推动了汽车的普及应用,全球汽车工业迅速发展;1957年前后的经济危机中,日本提出“科技立国,设计开路”的国策,成就了索尼、松下、日立、本田、三菱、佳能等一批企业;20世纪70年代的经济危机,美国加快了电子工业在民品中的应用,诞生了IBM、微软、苹果等一批企业,在全球经济中的优势地位大幅度提升;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韩国提出“设计韩国”的战略,催生了平板、动漫等产业快速发展。

  有鉴于此,与会者普遍期望中国软件产业也能趁机发力,在此次危机中有一番大的作为,组织者为此次峰确定的“危中求机,创新发展”的主题,传达的也正是这样一种愿望和信念。会议认为,全球经济触底回升将带来新一轮资源配置与产业分工的调整,与会专家提醒从以下几个方面关注新机遇:

  一是世界科技进步带来的机遇。美国把新能源生产和技术的开发与推广作为其新的增长点和产业结构升级的着力点,这将给我国带来广阔合作空间和市场潜力;“智慧地球”理念的实施也为我国实现相关技术的突破和应用带来了机遇,2008年我国地理信息产业总规模超过600亿元,从业人员约40万人。

  二是国内的外包服务市场。据统计数据显示,在我国软件外包服务的收入中,国际市场占15%,85%集中于国内市场,说明国内信息服务市场潜力巨大。随着二季度宏观经济的向好和中央拉动经济一揽子计划的实施,国内外包市场将进入爆发期。今后三年,软件服务业在信息产业中的比重将由12%上升至15%。

  三是国家政策推进带来的机遇。譬如工业和信息化部“核高基”重大专项的机遇。其中基础软件专项包含6个子项目、20个子课题,涵盖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和办公软件等领域。整个项目国家和地方政府每年投入40亿元,持续15年,将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基础软件依赖国外的局面。此外,还有出口退税政策进一步放宽的机遇(今年增加150亿退税,重点支持高新技术产品);加工贸易政策进一步宽松的机遇(取消保证金、调整加工贸易目录3次);加大支持一般贸易出口力度政策的机遇(增加对中小企业出口担保金840亿美元,支持企业出国参展,开拓国际市场);增加机电产品出口结构调整的机遇(调整基金近10亿元,重点支持高新技术、装备制造、劳动密集型等企业出口),等等。

  四是产业升级转型的机遇。主要包括电子元器件和集成电路产业升级带来的机遇,新型显示设备与彩电工业转型的机遇,以及新一代宽带无线网和“三网融合”、“两化融合”的机遇。专家提醒,在“两化融合”中,尤其要关注工业设备智能化的提升给嵌入式软件带来的机遇。

  中国软件行业协会在会上发布了2009年中国十大创新软件企业、十大创新软件产品和2008年中国软件产业发展十件重大事件。

  链接:

  2008年度中国软件产业发展十件重大事件

  一、 国务院发布实施电子信息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

  二、 国内软件产业规模达到7573亿元,软件企业综合实力不断增强

  三、 工信部开始实施“核高基”重大专项,成为拉动国产基础软件强力引擎

  四、 第十三届中国国际软件博览会成功举办

  五、 软件企业准备登陆股市,创业板IPO申报工作启动

  六、 我国软件服务外包业逆势增长,从事服务企业快速成长

  七、 开源软件长足发展,引领基础软件平台多元化

  八、 全国地理信息产业峰会及应用成果展览在北京举行

  九、 中国软件服务企业信用等级评价管理办法出台,首批16家企业通过信用评级

  十、 国内软件著作权登记量快速增长,软件盗版率持续下降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