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O莫被概念化产品迷惑
- 来源:计算机世界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09-09-21 13:53
管理软件选型的焦点在于企业基础管理,而非软件本身的技术和功能,否则就很容易陷入技术的漩涡,进而模糊了信息化建设的本质。
软件选型不是选美,也不是做秀。
IT概念五花八门
什么惹眼就挂什么标签,什么有好处就往哪钻;哪个概念吃香,就拼命吆喝;哪个口号迷惑人,就使劲鼓噪。这种做法是很多IT厂商抢攻市场的惯招,尤其是概念营销更是成了不少管理软件企业以个性化为手段,最大程度吸引眼球、打开市场、获取利润的法宝。
由于目前国内不少管理软件差异化不明显,产品雷同多,应用水准的成熟度不高,使不少软件企业深感产品缺乏核心的市场竞争力,就以为通过口号式宣传、概念式营销手段即可在短时间内打开市场,获得竞争优势。于是想尽各种办法、策略,提炼各种理念,编造各式概念,杜撰各种响亮的口号,对用户全力灌输各自的产品理念,新名词、新概念层出不穷。
其实早在2005年,概念营销就在协同办公软件领域内大行其道,今日尤甚。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所谓的“敏捷组织”、“知识管理”、“组织行为学”、“精确管理”等名词。
一些软件厂商强调说协同重在沟通,要建立“敏捷组织”,应采用协同工具;有的厂商则着力提倡协同核心是工作流,流程再造是重中之重,要进行“知识管理”;有的厂商却认为协同的重点是“组织行为管理”,要搞好协同平台,把企业的各种业务系统整合起来,解决“信息孤岛”才算真正协同了;甚至有的厂商还大打“精确管理”概念。如此云云,可谓将概念营销运营到极致,令用户和CIO雾里看花,无所适从。
OA、协同、SOA、EAI、ASP、SaaS……反正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最近几年,从MRP、ERP、SCM、CRM、ASP,到EAS、URP、RTE 、SOA、SaaS,各种概念、名词纷至沓来。还有许多软件厂商为摇身一变,成为咨询师、管理师。
某知名制造企业CIO说,时下管理软件业最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概念的大杂烩”,这也正凸显出软件厂商浮躁空泛、急功近利的心态,没有去认真研究客户需求和企业管理,而是陷入了“玩概念”的误区,往往仅为了吸引眼球和关注而大肆炒作、哗众取宠,导致一时间浮夸之风四起,走入了另一种极端。
这种过度炒作的恶果,直接导致了用户对软件的真正需求产生误解,造成选型的困扰,不利管理软件行业健康持续发展,而那些热衷于放大概念的企业越来越发现,来自用户单位的质疑和挑战已让它们有些难以招架了。
许多企业CIO抱怨说:“当我们拿到厂家号称‘划时代的新产品ERPII’产品时,却发觉与原来的ERP没有什么大变化;当我们应用了最近十分流行的协同软件,才发现与OA并没有什么明显差别,只是换汤不换药。”
作为一套管理导向的软件产品,不管是OA、ERP,还是CRM、SCM,它们的最终目的在于帮助企业建立管理基础,而非卖弄技术。软件在信息技术方面追求的是稳定成熟而非绝对的先进,也非功能越多越好。任何号称先进的技术,可能在市场上撑不到一年就落伍了,CIO在软件选型时,如果不把焦点放在企业基础管理、而放在技术和功能上,就很容易陷入技术的漩涡,进而模糊了信息化建设的本质,达不到目的。
CIO如何“选对郎”
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核心主题就是如何“择偶”、如何选型,对企业能否顺利实施信息化建设起着关键作用,很多企业IT建设不成功的重要原因就是软件选型不当。以OA、ERP的选型和应用为例,笔者以为CIO不妨确定选型主题,以实用为纲,抓住重点,围绕以下几个要点进行厘定、选型。
1.软件供应商是否有足够实力?
需要考虑如下几个要素:成立多少年、企业大小、资金实力如何、有无背靠集团、在行业中地位、人才优势等。
2. 是否具有技术优势?
技术和应用的完美结合是软件产品卓越成熟的一个表现,以ERP为例,一个卓越的ERP应具备以下三个主要性能:
? 平台与底层技术的成熟度:平台的选择并不是成熟ERP的关键因素,但任何优秀ERP产品的平台应能支持主流技术,完全提供多平台支持,适合企业今后的IT系统升级改造,满足技术成熟、市场占有率高、有发展前景的特点。操作系统平台应较为高安全性、高可靠性,可避免病毒的攻击和破坏。
? 技术延展性的成熟度:ERP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系统的集成性,所以系统的集成以及模块之间的无缝衔接程度应当作为ERP成熟与否的一个标准。ERP作为企业信息系统的神经中枢,要能从OA、CRM、HR、CAD、CAPP等系统中获取数据,实现数据的无缝传输到工作流系统中,使得系统界面统一、账户统一,查阅数据方便自如,实现企业经营管理业务数据最大集成,避免形成各自为政的信息孤岛。
? 技术可维护性成熟度:成熟的ERP必须是一个稳定的ERP软件,能让企业完全独立
进行维护/扩展。所以在技术方面对ERP的要求是支持后台编译、预留与其他系统的接口、采用标准技术等。另外,软件在安装上,要能体现“傻瓜式安装”的特点,易装易用。
3.是否具有较高的市场成熟度?
试用用户和用户群是否广大?目前有多少用户?软件可否接受大量用户的检验?软件从开发至今历经多少版本升级?软件成熟度如何?用户反应如何?这些需要CIO做好市场调查。
4。是否具有较高的性价比?
软件在具有了完善的功能模块的同时,是否依然保持了高性价比?目前不少OA功能其
实大同小异,在基本功能上没有什么实质性差别。但由于采用开发方法、底层机制不同,价格却相差太多。因此是否依托先进的开发平台、通用化设计理念、远程支持系统、网络化销售平台、独特的自主安装模式,以大大降低软件的开发、安装、维护成本,带给用户最大的实惠?这一点需要CIO重点考核。
以办公软件为例,无论是知名公司还是不知名的小公司,85%的内容都是相同的,然而如果冠以“协同软件”, 号称能集成办公、计划、人事、客户、财务等功能模块于一体,身价就至少大增加100%~300%。但这些模块往往是“看起来很美”,并不能代替专业的管理软件,只能做简单的记录、备份和应用工作,实在没必要多花冤枉钱。
5. 是否便于二次开发?
是否具有良好的软件扩展性,完全遵循模块化设计思想,用户可自行添加或链接自主开
发的模块?能否给正式用户开放全部数据库结构,提供数据库管理工具、相关开发接口?甚至提供源码,以供用户作为开发参考,并对相关开发人员进行细致的开发指导?这是CIO严格考验软件商的服务本质的重要办法。
6.有权威认证吗?
CIO考核任何软件品质的一个重要标准是看产品通过了哪些权威认证,荣获了哪些有价值的荣誉,该公司CEO在行业地位如何,得过哪些荣誉?CEO行业影响力如何?
7.有否众多成功的应用客户?
CIO考核软件品质的另一个重要标准是看该产品有无行业经验,实际效果,有无众多的成功应用单位?因此到其它用户单位进行的实际应用情况考察,这是任何精美资料案例都无法体现的。
检验软件
确定这些选型标准后,以下两步骤也很关键,将是CIO检验软件系统成色如何的“试金石”。
一是产品演示,辨软件商实力。按照流程,CIO要邀约参加竞标的几家软件供应商进行产品演示。产品演示项目选型的核心阶段,将展示一个软件商的真正实力、产品的优劣,企业应通过软件的演示对各家软件形成大致的感觉。需要说明的是,企业各部门所关注的角度不同,在演示的过程中需要结合各部门提出的问题做重点的演示,最好是准备个产品BOM输进系统演示,看看软件优劣。
二是系统试运行见“驴马”。此步骤与上步骤紧密相联,一个是初检,一个是全检。是驴是马,要拉出来遛遛,为了万无一失,检验软件的实力与适合度,CIO最好还要要求通过初选的软件商必须要提供1~3个月免费试用,试用版也行。以ERP为例,可从进销管理模块先行,运行公司新添加的数据与程序。只有通过这一关,才能最终确实软件名选。
CIO不必为花哨的概念、超前的技术所迷惑,不能光听软件公司自己说,应全面深入考察,并亲自试用。任你左右忽悠,我自岿然不动。CIO应明白,软件选型不是选美,不是做秀,企业需要的不是概念,而是实实在在的应用软件、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
软件选型不是选美,也不是做秀。
IT概念五花八门
什么惹眼就挂什么标签,什么有好处就往哪钻;哪个概念吃香,就拼命吆喝;哪个口号迷惑人,就使劲鼓噪。这种做法是很多IT厂商抢攻市场的惯招,尤其是概念营销更是成了不少管理软件企业以个性化为手段,最大程度吸引眼球、打开市场、获取利润的法宝。
由于目前国内不少管理软件差异化不明显,产品雷同多,应用水准的成熟度不高,使不少软件企业深感产品缺乏核心的市场竞争力,就以为通过口号式宣传、概念式营销手段即可在短时间内打开市场,获得竞争优势。于是想尽各种办法、策略,提炼各种理念,编造各式概念,杜撰各种响亮的口号,对用户全力灌输各自的产品理念,新名词、新概念层出不穷。
其实早在2005年,概念营销就在协同办公软件领域内大行其道,今日尤甚。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所谓的“敏捷组织”、“知识管理”、“组织行为学”、“精确管理”等名词。
一些软件厂商强调说协同重在沟通,要建立“敏捷组织”,应采用协同工具;有的厂商则着力提倡协同核心是工作流,流程再造是重中之重,要进行“知识管理”;有的厂商却认为协同的重点是“组织行为管理”,要搞好协同平台,把企业的各种业务系统整合起来,解决“信息孤岛”才算真正协同了;甚至有的厂商还大打“精确管理”概念。如此云云,可谓将概念营销运营到极致,令用户和CIO雾里看花,无所适从。
OA、协同、SOA、EAI、ASP、SaaS……反正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最近几年,从MRP、ERP、SCM、CRM、ASP,到EAS、URP、RTE 、SOA、SaaS,各种概念、名词纷至沓来。还有许多软件厂商为摇身一变,成为咨询师、管理师。
某知名制造企业CIO说,时下管理软件业最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概念的大杂烩”,这也正凸显出软件厂商浮躁空泛、急功近利的心态,没有去认真研究客户需求和企业管理,而是陷入了“玩概念”的误区,往往仅为了吸引眼球和关注而大肆炒作、哗众取宠,导致一时间浮夸之风四起,走入了另一种极端。
这种过度炒作的恶果,直接导致了用户对软件的真正需求产生误解,造成选型的困扰,不利管理软件行业健康持续发展,而那些热衷于放大概念的企业越来越发现,来自用户单位的质疑和挑战已让它们有些难以招架了。
许多企业CIO抱怨说:“当我们拿到厂家号称‘划时代的新产品ERPII’产品时,却发觉与原来的ERP没有什么大变化;当我们应用了最近十分流行的协同软件,才发现与OA并没有什么明显差别,只是换汤不换药。”
作为一套管理导向的软件产品,不管是OA、ERP,还是CRM、SCM,它们的最终目的在于帮助企业建立管理基础,而非卖弄技术。软件在信息技术方面追求的是稳定成熟而非绝对的先进,也非功能越多越好。任何号称先进的技术,可能在市场上撑不到一年就落伍了,CIO在软件选型时,如果不把焦点放在企业基础管理、而放在技术和功能上,就很容易陷入技术的漩涡,进而模糊了信息化建设的本质,达不到目的。
CIO如何“选对郎”
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核心主题就是如何“择偶”、如何选型,对企业能否顺利实施信息化建设起着关键作用,很多企业IT建设不成功的重要原因就是软件选型不当。以OA、ERP的选型和应用为例,笔者以为CIO不妨确定选型主题,以实用为纲,抓住重点,围绕以下几个要点进行厘定、选型。
1.软件供应商是否有足够实力?
需要考虑如下几个要素:成立多少年、企业大小、资金实力如何、有无背靠集团、在行业中地位、人才优势等。
2. 是否具有技术优势?
技术和应用的完美结合是软件产品卓越成熟的一个表现,以ERP为例,一个卓越的ERP应具备以下三个主要性能:
? 平台与底层技术的成熟度:平台的选择并不是成熟ERP的关键因素,但任何优秀ERP产品的平台应能支持主流技术,完全提供多平台支持,适合企业今后的IT系统升级改造,满足技术成熟、市场占有率高、有发展前景的特点。操作系统平台应较为高安全性、高可靠性,可避免病毒的攻击和破坏。
? 技术延展性的成熟度:ERP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系统的集成性,所以系统的集成以及模块之间的无缝衔接程度应当作为ERP成熟与否的一个标准。ERP作为企业信息系统的神经中枢,要能从OA、CRM、HR、CAD、CAPP等系统中获取数据,实现数据的无缝传输到工作流系统中,使得系统界面统一、账户统一,查阅数据方便自如,实现企业经营管理业务数据最大集成,避免形成各自为政的信息孤岛。
? 技术可维护性成熟度:成熟的ERP必须是一个稳定的ERP软件,能让企业完全独立
进行维护/扩展。所以在技术方面对ERP的要求是支持后台编译、预留与其他系统的接口、采用标准技术等。另外,软件在安装上,要能体现“傻瓜式安装”的特点,易装易用。
3.是否具有较高的市场成熟度?
试用用户和用户群是否广大?目前有多少用户?软件可否接受大量用户的检验?软件从开发至今历经多少版本升级?软件成熟度如何?用户反应如何?这些需要CIO做好市场调查。
4。是否具有较高的性价比?
软件在具有了完善的功能模块的同时,是否依然保持了高性价比?目前不少OA功能其
实大同小异,在基本功能上没有什么实质性差别。但由于采用开发方法、底层机制不同,价格却相差太多。因此是否依托先进的开发平台、通用化设计理念、远程支持系统、网络化销售平台、独特的自主安装模式,以大大降低软件的开发、安装、维护成本,带给用户最大的实惠?这一点需要CIO重点考核。
以办公软件为例,无论是知名公司还是不知名的小公司,85%的内容都是相同的,然而如果冠以“协同软件”, 号称能集成办公、计划、人事、客户、财务等功能模块于一体,身价就至少大增加100%~300%。但这些模块往往是“看起来很美”,并不能代替专业的管理软件,只能做简单的记录、备份和应用工作,实在没必要多花冤枉钱。
5. 是否便于二次开发?
是否具有良好的软件扩展性,完全遵循模块化设计思想,用户可自行添加或链接自主开
发的模块?能否给正式用户开放全部数据库结构,提供数据库管理工具、相关开发接口?甚至提供源码,以供用户作为开发参考,并对相关开发人员进行细致的开发指导?这是CIO严格考验软件商的服务本质的重要办法。
6.有权威认证吗?
CIO考核任何软件品质的一个重要标准是看产品通过了哪些权威认证,荣获了哪些有价值的荣誉,该公司CEO在行业地位如何,得过哪些荣誉?CEO行业影响力如何?
7.有否众多成功的应用客户?
CIO考核软件品质的另一个重要标准是看该产品有无行业经验,实际效果,有无众多的成功应用单位?因此到其它用户单位进行的实际应用情况考察,这是任何精美资料案例都无法体现的。
检验软件
确定这些选型标准后,以下两步骤也很关键,将是CIO检验软件系统成色如何的“试金石”。
一是产品演示,辨软件商实力。按照流程,CIO要邀约参加竞标的几家软件供应商进行产品演示。产品演示项目选型的核心阶段,将展示一个软件商的真正实力、产品的优劣,企业应通过软件的演示对各家软件形成大致的感觉。需要说明的是,企业各部门所关注的角度不同,在演示的过程中需要结合各部门提出的问题做重点的演示,最好是准备个产品BOM输进系统演示,看看软件优劣。
二是系统试运行见“驴马”。此步骤与上步骤紧密相联,一个是初检,一个是全检。是驴是马,要拉出来遛遛,为了万无一失,检验软件的实力与适合度,CIO最好还要要求通过初选的软件商必须要提供1~3个月免费试用,试用版也行。以ERP为例,可从进销管理模块先行,运行公司新添加的数据与程序。只有通过这一关,才能最终确实软件名选。
CIO不必为花哨的概念、超前的技术所迷惑,不能光听软件公司自己说,应全面深入考察,并亲自试用。任你左右忽悠,我自岿然不动。CIO应明白,软件选型不是选美,不是做秀,企业需要的不是概念,而是实实在在的应用软件、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