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怡峰:证券IT未来十年才精彩

  证券IT经过多年的发展,有过高潮与低谷,有过兴奋与失落,但始终坚定不移地游走在证券和IT融合的道路上。目前,证券IT市场已逐步走向成熟。

  回首过去十年,证券IT一直是在规范化、标准化的道路上磕磕绊绊,虽然漫长,但还算稳健。正如申银万国电脑网络中心总经理郭怡峰所说,“过去的十年,是证券IT规范发展的十年。”

  如今,在云计算、移动互联网、个人消费形态变化等技术与社会因素的推动下,证券IT也遇到了越来越多新的机遇与挑战。那么,未来十年,在证券IT这个大舞台上,将会上演一场怎样精彩、生动的大戏呢?

  申银万国电脑网络中心总经理郭怡峰的办公室非常整洁,几摞书整整齐齐地摆放在书架上和桌子上,桌面上没有任何东西是胡乱摆放的,就连一支笔也是静静地躺在桌子中间的稿纸上。爱干净的郭怡峰是个很追求完美的人,按他的“惯常的思维方式”,郭怡峰总是挑不足的地方,“我想的不是我已经做了哪些,更多的是我还能做哪些。”

  也正是如此,他创造了无数的业界第一:第一个柜台交易系统、第一个财务电算化系统、第一个公司内联网络、第一个技术监控系统。自1991年他进入证券IT,18年来,他所在的公司一直引领着证券IT的方向。当然,他也是证券IT发展的“活化石”。

  规范发展的十年

  当记者问,这十年是证券IT什么样的十年时,郭怡峰直截了当地说,“这十年,主要成就就是一个大集中系统。”,并不掩饰他对过去这十年的不满意。

  这种不满意来源于他对证券IT的“发展程度”有着切身的体会。1992年左右,证券行业超常规发展。面对近乎疯狂的投资者,各个证券公司都在抢滩布阵,证券营业部如雨后春笋冒出地面。相伴相生的IT也开始了狂飙突进的年代。在两三年的时间了,证券IT就获得了十几倍的发展。到1994年,规模做大了很多。回想起来,郭怡峰对那时的证券IT发展赞叹不已。他说,“奠定基础是前面的八年(1991-1999),还可以说就是前二三年。”

  当然,郭怡峰不满意,并不意味着这个大集中系统是平凡之物。在证券IT大发展期过去不久,1995年到1996年,证券行业频频出现内部修改数据等违规事件,以营业部为节点发展起来的证券交易系统的劣势开始初露端倪。另外,盘踞各地的证券营业部势力急剧膨胀,在管理与技术上架空证券公司总部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券商总部遭到空前的挑战。风险管控迫在眉睫。

  1995年,向来以“敢做敢为”著称的郭怡峰率先采用中国证券业第一个技术监控系统。此举一出,其他证券公司纷纷效仿。在之后的几年,证券IT一直在风险管控上下功夫。

  2001年,“佣金自由化”不仅是券商的一个转折点,也是证券IT建设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整合现有业务、进行大集中是券商最迫切要解决的问题。集中交易系统应运而生。这从根本上使证券公司总部对风险管控有较强的控制力。当然,那时上集中交易系统的公司还只是凤毛麟角。2002年,郭怡峰“要把申银万国变成网络上的申银万国”的科技大平台方案招标又惊动了证券业界和IT业界。郭怡峰经过与130多家IT公司、国内外证券公司的沟通,描绘出了申银万国囊括业务系统、管理系统与信息系统基础建设3大类,由32个子系统构成的科技平台蓝图。

  从2005年开始,中国证券业大规模启动大集中系统建设。到2007年上半年,绝大部分证券商已经初步完成了数据大集中的建设。这种大刀快上的情况也与大环境有关。2006年、2007年,中国内地证券市场产生了史无前例的大牛市,同时,证券IT也获得空前发展。计世资讯分析师李东宏表示,2007年证券业IT投资在牛市出现井喷式增长,同比增长率超过100%。

  另外,这十年来,金融产品的创新、业务方式的变化让证券IT更加完善、完成了规范发展的要求。例如,ETF、LOF、权证等创新金融产品、融资融券、股指期货等新业务品种对标准化提出新要求。在具体业务上,通过控制证券交易、资金划转、数据传输、存储等过程的风险点来防范风险,这对证券交易系统、清算系统、客户保证金三方存管系统以及中央风险监控系统提出了更高的风险管控的要求。

  回首十年,规范化、标准化的路途虽然漫长但还属稳健。总体来看,正如郭怡峰所说,“这十年,是证券IT规范发展的十年。”

  “技术观”的改变

  在大集中之外,企业对IT观念的变化、技术的无处不在、证券IT市场格局的变化都给未来十年证券IT的辉煌发展打下了好的基础。

  这十年,证券IT的重要收获就是整个证券行业对IT观念的变化。郭怡峰说,这十年,大家都在转变观念,特别是高层。现在证券公司高层领导对IT的认识、对互联网的认识,跟十年前是完全不一样的。他认为,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只要观念变,那么IT投资就会跟着变。”只有观念到了位,才能够给IT业务发展以支持。

  并且,这十年,计算成本、通信成本、存储成本的大幅下降让技术“过剩了”。这一点在存储上体现的尤为明显。与十年前相比,现在的存储成本只是原来的万分之一。郭怡峰感慨说,“原来我们技术都是供不应求的,现在我们是供过应求。由于我们的技术也是供过应求。在技术供不应求的情况下,他努力去跟上(业务),而现在供过应求,技术部门做事情、思考问题的方式都不一样。我觉得这十年这个方面的改变是很大的。”

  对搞业务的人来说,技术也脱下了神秘的外衣。“以前,业务部门的人对IT不理解,还觉得挺神秘的,现在IT无处不在。这十年来的变化是high technology这个high已经拿掉的,科技不是高科技,没有这个高了。”郭怡峰说。

  证券市场快速发展,但十年来证券公司营业网点的数量并未没有太大变化。郭怡峰说,“这十年,规模上并没有什么发展。从机构数量来说,营业部的数量,那个时候差不多是3000家,现在是4000家,在同一个数量级,证券公司的数量那时是100多家,现在还是100家左右,也是在同一个数量级。”

  目前,整个证券行业的规模在不断扩大,市场发展稳健地往上走。据郭怡峰介绍,目前,申银万国正打算在二三线城市大量铺设新的营业网点。从一个层面来说,越多营业网点的公司对IT的依赖度越重。企业对IT的依赖度,决定了IT在这个企业里面的作用。

  证券IT在公司中的分量也会越来越重。未来,证券IT将会赢得新一轮的发展机遇。郭怡峰还认为,现在,整个行业的市值已经很大了。“全世界都开帐号了。”这意味着整个行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证券IT的市场也基本整合完毕。2000年,市场竞争者有四五十家,优生劣汰后,到2005年时,证券IT市场上成规模的公司减少到四五家。这达到了未来证券IT“混业经营”的基本要求。恒生电子总裁刘曙峰预计:“未来,金融市场将是一个整体市场,银行、保险、证券等各个领域都会集成在一起,也就是混业经营,中国已经出现了这样的趋势。”

  未来十年更有戏

  十年间,证券IT用大集中交易系统打好了“家底”,IT技术也获得了券商们的认可。展望未来,郭怡峰充满了期待。上世纪90年代初的激情澎湃又找了回来。在采访中,他如数家珍似的给记者介绍他一手创办的占地1000平方米的申银万国数据中心。大型机、小型机的巧妙搭配,不同厂家的多重防火墙、“一比一”的数据容灾备份,一谈到这些细节,郭怡峰总是津津乐道。

  只有观念先行,行动才能跟得上。目前,在数字消费、云计算、应用服务的三大趋势下,证券IT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无论是专门从事证券IT的公司,还是券商的IT部门都开始深思新的发展方向。郭怡峰建的数据中心也有着顺应趋势的考虑。

  首先,数字消费、数字化生产的生活方式将会给证券IT带来很大的变化。“企业的工作方式和企业的商务模式变化跟个人和生活方式息息相关。”以此为判断点的郭怡峰非常看好手机终端,他认为方便、快捷的手机将会成为个人炒股的第一终端。

  郭怡峰明确表示,“我感觉,三年后,如果没有一款像样的手机软件,不能通过手机向客户有效提供我们的证券服务,就像现在没有网上交易一样,这个公司会死得很惨。”

  不仅如此,未来,手机不会局限于炒股,它是一个完整的客户端。查阅、下单、获得更多的增值服务将会是手机的重点。因此,证券IT还要在此大力功夫,不能简单地拷贝PC终端的服务模式,必须从用户的体验角度思考手机终端的特殊性。

  目前,证券公司给客户提供的服务80%是通过电子渠道,20%是通过传统的渠道。在这80%的电子渠道里面,通过PC这个平台的占了80%,电话、手机等其他方式的又占了20%。而未来,以手机为代表的移动互联网、以PC为代表的互联网将组成一个巨大的网络将所有的应用与服务都囊括在内。

  恒生电子是证券IT市场的一个主要公司,其总裁刘曙峰认为,“未来,只有网络公司才能生存。”并且,2009年初,恒生电子提出“网络变革产业”的口号,刘曙峰表示,“恒生要率先要转型从一个软件公司,从一个单纯的软件公司要转型成一个网络公司。”

  其次,以云计算为代表的新技术也给未来的证券IT带来很大的变革。在云计算时代,证券IT以系统为中心的IT管理模式将彻底转化为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模式。在云计算平台上,可以提供客户帐户管理服务、实现统一客户身份认证。并且,还建立公司级的账户管理系统,不仅可以对现有的账户管理业务流程进行重新梳理,将账户业务受理过程中有业务关联的业务步骤整合在一起,形成一站式开户功能,还能够将原先需要半个小时才能完成的开户业务缩短在五分钟内完成,这有效提升账户业务处理效率。

  而且借建立云计算中心的契机,可以建立符合标准规范的账户集中管理体系,并且与客户电子影像管理系统结合,将客户信息管理的内容从单纯的客户电子信息向电子化的客户档案延伸,提供个性化的客户服务打下基础。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刘曙峰坚信,未来,开发各种类型的金融应用软件需要海量数据的支撑。“而如果每个金融机构都去建一个海量数据运算中心,那是无法做到的。只有通过网络来提供这种计算能力,而现在云计算技术恰好就能够提供这样计算的基础。”

  目前,证券IT也有一朵“企业云”。2007年,在给IT系统升级的过程中,颇有远见的郭怡峰悄悄地给数据中心穿上了云计算的外衣。申银万国投资1.5亿元建立的企业云计算中心就是为了将云计算作为公司IT的发展策略,以提供改变以提供通道服务为主要盈利模式的能力。

  再次,通道服务已经基本形成,在券商的平均佣金下降、大打价格战的背景下,未来,增值服务会是券商之间竞争的关键。“不提供增值服务,你的价值就低。”郭怡峰一针见血地指出。郭怡峰认为,“今后的证券公司都有增值服务,哪家公司增值服务做得好,哪家公司增值服务做得不好,这其中IT会成为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技术模式比商业模式更重要。商业模式在你追我赶之后,反而会差不多。”

  增值服务需要IT与业务部门的无缝融合。这种变化主要体现在应用软件大规模的出现。而在具体增值服务的方式上,郭怡峰建议券商要多向Web2.0学习,将个人端的好变化运用到企业端来。他举例说,如针对个人的社区能够吸引大量的人气,服务企业的公司也可以开发这样的社区。

  另外,商业智能也会带来证券IT快速的发展。在拥有大量数据后,如何在保证正常交易的情况下,做到数据挖掘,是证券IT现在就要考虑的事情。将交易数据和数据挖掘分开或许可以提高效率,也可能会是战胜竞争对手的“重要据点”。在布置申银万国的数据中心时,郭怡峰就做了这样的考虑。

  链接:

  作为三大信息化重要领域(政府、电信、金融)之一,金融行业一直是本报的重点关注对象。IT两会每年都会开辟金融分论坛和中国金融CIO年会讨论,并且还有一本专门的出版物《新金融世界》月刊报道金融IT。

  在2002年的一次论坛上,浪潮通软总裁助理陈明忠表示,中国金融行业已经拥有较先进的业务处理信息系统。金融IT的问题主要是功能集成与数据集中的程度不够。

  作为大金融概念内的证券业,也是在2002年开始热议大集中交易系统。

  当时,大家普遍看好这个大集中交易系统,但在具体操作上却有些摸不着头脑。在不断的摸索下,直到2005年,证券界才开始大规模上大集中系统。

  一直以来,实时交易性非常强的证券IT对安全性的要求很高。因此,信息安全是证券IT的重中之重。无论是券商,还是给证券行业提供IT服务的公司都不敢懈怠。业界的讨论也不绝于耳。2006年,在首届中国金融信息安全高峰年会上,中国银河证券信息中心副总经理唐沛来表示,证券行业对安全体系建设非常重视,特别是对业务交易的实时性要求更为严格。

  郭怡峰也认为信息安全是重中之重。在1997年,他就和同事开始做安全流程,有“安全26条”的黄皮书是当时是先进的证券IT信息安全。由于信息安全的重要,在修改、升级软件,郭怡峰认为必须坚守两道关:“第一道关是需求合规不合规,第二道是会不会导致风险增加,特别是技术风险。”

  2006年和2007年,证券业处于前所未有的“牛市”,证券IT也大刀阔斧地发展。当年7月,在首届中国证券业信息化发展战略高峰年会上,50多位券商CIO、咨询顾问和IT专家已开始热烈讨论证券信息化得下一个热点——IT规划。

  当时,专家们已经开始为证券IT未雨绸缪。他们表示,券商对未来5年到10年的业务模式、收益模式、竞争战略,包括业务的改变和营销渠道的创新,要有一个很清晰的方向。这些业务规划需要IT规划的支持,由IT规划来带动证券IT架构的实施,包括硬件平台的构建、网络安全系统系统的规划建设、系统运营维护及外包的建设,以及应用系统的开发。

  2008年的金融危机并没有给证券IT带来太多的冲击。相反,云计算等技术趋势却再一次给证券界带来了强烈的“头脑风暴”。大家又开始探讨如何利用云计算来提高IT对证券业务的响应速度、实现商业智能。

  如今,2009年的IT两会已经在紧锣密鼓的筹备中。今年的金融CIO们将以“金融机构的风险管控”为主题,从“如何配合监管机构实现管控风险”、“从IT看金融机构的风险”、“风险预警工具的开发与应用”等三个方面来讨论金融IT。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