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合文化鸿沟 “空降”高管如何跨文化管理?
- 来源:经理人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跨文化管理,跨国并购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2-08-01 16:38
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跨国并购案例越来越多,也面临着并购后“空降”高管如何跨文化管理的难题。弥合文化鸿沟成为“空降”高管上任后必须迈过的第一道难关。
Siddhartha Kadia是土生土长的印度人,现任美国公司Life Technologies大中华区总裁,来中国之前他先后在这家公司担任首席市场官和日本区总裁。Life Technologies是一家全球性生物技术工具公司,因其不直接面对消费者,并不为国人所熟知。但包括2008年北京奥运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食品安全检查、第一例甲型 H1N1流感的确诊、公安部“打拐”行动中的DNA鉴定等都使用了该公司的产品与技术。
多年的职业经理人经历让Siddhartha Kadia深深懂得,要做好一家跨国公司的“空投”高管,必须会弥合异国文化鸿沟,学习当地文化成了他到一个国家后的第一堂必修课。
Siddhartha Kadia不会讲中文,用他的话说,“要完全适应中国的生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是我非常喜欢在中国生活以及对于管理的职责和岗位的扮演”。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中国生活近一年的他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也不断深入。
“适应能力是一个职业经理人必须具备的素质”,Siddhartha Kadia对此有深刻的理解。在加入Life Technologies之前,他在麦肯锡供职,面对几十家不同企业的成长及其经验教训都是难能可贵的人生阅历。到Life Technologies公司后,他的工作重心已经转向了如何在一个大的机构和企业当中做一个领导者,包括在不同的岗位之间进行调整。
做足文化功课
“日本强调终生工作,中国强调家庭,美国强调的是个人的创造力和独立精神”,Siddhartha Kadia对不同国家的文化如此解读。
为了能够更好地使自己本土化,Siddhartha Kadia每进入一个地区,前六个月都是快速地学习当地的文化。根据文化的异同将自己的领导风格进行调整,从而获得本地领导团队的大力支持,使领导团队风格相应与他匹配。
作为跨国公司的高管,Siddhartha Kadia需要在总部和区域市场之间搭建桥梁,“要能够将总部期望的价值观念传达给地方的工作团队,同时学习当地的历史和文化因素,从而在本土化过程中能更好地因地制宜、入乡随俗。”Siddhartha Kadia总结了自己的经验。
“通过对历史尤其是亚洲历史研究,我反思做出了哪些选择,反映到我对本地团队构建过程中的架构,以及怎么样才能获得独一无二的相对于竞争对手不可复制的竞争优势,这些是能够从历史文化的研究中得到的。”Siddhartha Kadia对此深有心得。
企业业务拓展跟历史、文化和人是什么关系?“企业业务拓展的关键不是理解业务和生意本身,而是要去理解人。首先要理解文化,追溯文化的来源就要回到历史,这些新想法或多或少地体现在我的策略调整和本地化策略部署的环节中。”Siddhartha Kadia给出了他的答案。
拒绝挣“快钱”思维
Siddhartha Kadia目前面对的最大挑战不是业务拓展,也不是技术创新,而是如何构建公司的团队,打造公司的团队文化。Life Technologies进入中国时间不长,但发展速度很快,他正在尝试建立互帮互助、鼓励创新的企业文化。
他面对的另外一个最大的挑战来自外部文化环境,就是人们在其生意运营、职业发展的过程当中急功近利的思维方式。“有些人没有长远的创新或者业务发展眼光,更多地是关注如何在短时间内能够赚得盆满钵丰,包括一些合作伙伴、员工和同行都或多或少会有这种想法。我们说服他们来做一些短期看起来非常困难,但从长期来讲很有价值的一些事情。”Siddhartha Kadia对这种短视行为非常不满。
Life Technologies有长远的中国战略,不仅仅把眼光放在中国一线城市或者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在中国西南地区也会加速业务发展。
如果想要构建或者成立一个伟大的公司,既要有耐心,也不能太功利,因为任何事情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不要想着靠新兴行业的投资和成长去挣快钱。“没有哪个伟大的公司或者机构是一夜间建成的,一夜暴富的心态不可能成就伟大的企业。”Siddhartha Kadia给中国同行提出了警示。
解读文化DNA密码
Siddhartha Kadia喜欢旅行,借此感受世界各地的民俗和文化,也让他喜欢上了异国的生活方式。最近几年他开始热心研究亚洲历史,帮助他了解亚洲的文化和历史背景,从而喜欢和热爱亚洲的生活。
为了研究茶文化,Siddhartha Kadia最近走访了中国西部的“茶马古道”,这是一条从中国西南通向印度的贸易通道,从中了解到一千年前中印两国是如何进行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的。
Siddhartha Kadia周游中国西南时还有个意外的收获—遇到一位做DNA测试的朋友。这位朋友在对“茶马古道”沿线的村庄居民进行DNA图谱的绘图,发现了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很多类似的DNA在中东、土耳其、印度、蒙古这些国家曾经有过发现。这意味着在“茶马古道”沿线村庄的人们随着茶叶贸易在世界各地扎根,通过茶叶带动了人种之间的交流。这个DNA图谱的测绘揭开了一层历史的面纱,帮助人们理解古代人类通过茶叶带来国别之间的贸易构建的关系,以及人们对贸易的互相依赖和倚重。
实现这种突破的正是现代DNA测序技术的普及,Siddhartha Kadia感受到了DNA测序跟历史和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而Life Technologies正在大力拓展的一项业务就是DNA测序。
今年年初,Life Technologies发布了最新的颠覆性产品:1000美元成本在1天之内就能实现人类全基因组测序,而之前的费用高达数万美元,这对生物科技以及医疗产业影响巨大。
推动医学革命
人们现在的疾病治疗都是在症状出现后进行的,未来几年,将会发生颠覆性改变:在疾病出现之前通过基因测序进行疾病预防。
在医疗方面,Life Technologies的快速基因测序产品将大大推进个体化医疗的进程,帮助促进基因测序在临床上的应用,使之真正惠及寻常百姓。比如具有遗传性疾病的患者可以通过早期筛查的方式,能够确定自己是否存在这样的基因突变,然后就会决定是否生育,或者在小孩出生后对他进行筛查,尽早地进行医学干预。
基因诊断如果在人的生命周期早期进行介入的话,从更深远的角度来讲,对罹患相关的疾病的治疗将产生更大的影响。通过后期研发出的疾病预防技术,能够更好地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
基因测序何时才能普及?“基因测序技术的应用普及一方面取决于更多的分子诊断从业人员,就是临床的医生能尽快掌握这项技术。另一方面取决于成本的不断下降。预计在两年后,可以在临床诊断领域,有大量的应用和普及。” Siddhartha Kadia解释说。
Siddhartha Kadia对成本的下降非常乐观:“会一直存在成本下行的通道,因为我们现在重点发展的这项基于半导体技术的Ion基因测序技术,超越了半导体行业发展的摩尔定律,改写了基因测序技术的游戏规则。基因测序的发展趋势就是更简单、更方便、更快速、更便宜。”
慢公司的快逻辑
Life Technologies拥有将近4000项知识产权专利及专有许可证,拥有堪称生命科学界最大规模的知识产权资产。1500名科学家、适时收购具有创新意义的公司、每年约3.5亿美元创新资金,这让其在全球生物科技领域的创新力一直保持第一。在拉登被击毙后,正是Life Technologies的快速基因测序产品确认了其DNA为拉登本人。
Life Technologies的创新也源于有长远战略的“慢”文化,但在中国这样高速发展的新兴市场里,如何协调这种慢和快之间的关系?
Siddhartha Kadia打了个比喻:“一个人在高速行驶的巴士上走路,是随着巴士的速度快跑,还是出于安全的考虑走得慢点?因为这个巴士的速度有可能随时会降下来,到时候就可能发生危险。能够打好基石的会笑到最后,不要一味地追求短期的快速发展。不是什么东西都是越快越好,有些事还是做得慢点、做得扎实点好。”
Life Technologies有做长远规划的传统,每年会进行两个流程,分别对未来12个月和3年的事情进行规划,编排优先顺序。这能够保持注意力集中,关注在几个今年必须要做好的事情上。
“我们在中国市场上已经有了比较好的起始的市场份额和市场地位,面临的机会确实非常多,唯一需要我们审慎对待的就是在诸多的机会中优先发展哪些板块和领域。效率提高了,相对其他走弯路的同行我们的速度就是快的。” Siddhartha Kadia有自己的快逻辑。
从“冲突”到“竞合”
文化冲突是跨国合作的难题,如何建立新型“竞合”关系?
Siddhartha Kadia讲了一个德国大肠杆菌爆发后三方合作的故事。Life Technologies的半导体基因测序仪PGM是在2011年初的时候推出的。就在当年6月份,德国爆发了大肠杆菌疫情。疫情爆发的时候无法确定大肠杆菌的类型,必须做出菌种鉴定才能找到方法控制疫情。这个菌种鉴定工作是由多方完成的,大部分是由中国的华大基因做的。
“这个事件体现了科学无疆界,疫情在欧洲爆发,设备是由美国的Life Technologies生产,最终的应用设备的实验室在中国,这是一个三方合作的过程,其实也是文化融合的过程”,Siddhartha Kadia解释说。
“Life Technologies只交朋友,不树敌人”,Siddhartha Kadia一直强调这个观点。Life Technologies在中国的布局也正在展开,和中国的合作伙伴是竞合的关系,今年1月,Life Technologies与中国达安基因签订合作协议成立合资公司,共同推进癌症、传染病及遗传病的早期诊断。
Life Technologies目前在中国已经开始陆续部署生产设施,这在生物行业的跨国企业中不多见,现在已经能够在本地生产生物合成的试剂,并且在24小时内将生产出来的成品送达全国各地任何一个地方的客户。
“中国有最好的人才储备条件,我们把中国作为一个非常独特的区域来对待,大中华地区直接向总部汇报。2012年底前,大中华地区的雇员人数会占到公司全球总人数的13%~14%,中国区的营业额在三年内会实现翻番。”Siddhartha Kadia非常看好中国市场的发展。
■ 文 / 梁利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