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防高技术产业的低附加值陷阱!

  • 来源:经理人
  • 关键字:自主创新,高技术产业
  • 发布时间:2012-08-01 16:44

  根本原因是缺乏核心技术

  不少地方政府都很热衷于发展高技术和高技术产业,不惜代价实行各种优惠政策。从实践来看,许多地方更多的表现为概念的炒作、雷同式的布局、低层次的竞争、技术的盲目引进、缺乏有效的核心技术支撑等等。这也就导致升级版的GDP主义,因为无序发展带来的资源浪费和战略性发展机遇的缺失,后果非常严重。

  以光伏产业为例,去年末遭遇哀鸿遍野的困境。数据显示,浙江374家中小光伏企业中,至少有50%处于半停产状态;而在拉晶和切片等环节,停工的企业甚至达到70%~80%,已经破产转行的企业也不在少数,这个状况令人深思。

  莫忘历史教训

  实际上,我们在历史上有过深刻的教训。本世纪初短短几年,一场替代技术的危机,也就是以液晶面板为主的平板显示器,对CRT显像管的替代给中国的彩电工业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我们曾经花费了20年的时间,使彩电工业的价值链95%都在本土生产,成为当时中国引进技术成功的典型。但是到了2008年,中国彩电工业由于没有能力参与全球性的产业技术替代过程,只能被动跟随,以至彩电产业链的80%又再度转移到了国外。我们现在有不少地方没有吸取教训,缺乏战略指导和技术支持的发展模式,在一些新兴产业里仍旧在不断重演。

  在一些高科技企业,我们所从事的工作和经济活动在性质上,和传统制造业没有本质的区别。国际经验表明,一个国家在高技术产业链低端活动的成功,比如在装配线上拧螺丝这样的活动,并不会必然带来在这些高技术产品高端活动上的成功。事实上,在不少的高技术企业里,我们仍旧处在价值链的老位置上,仍旧被锁定在组装、加工、制造的低附加值环节。高技术企业陷入到“低附加值陷阱”中,根本原因是缺乏核心技术。由此,我国的企业不得不将每部国产手机售价的20%、计算机售价的30%、数控机床售价的20%~40%支付给国外的专利持有者。我们从中能得到什么结论?这说明了高技术产品组装线没有改变中国产业活动的性质,产业升级的目标也不可能在这种路径下实现。

  自主创新才是出路

  我们从彩电等产业的发展中得到了什么教训?概括地讲,它说明技术可以引进,创新能力无法引进。实践一再表明,技术创新能力是内生的,需要通过有组织的学习和产品开发的实践才能够获得。如果我们中国的产业要消化国外先进技术,并且能够转化为自主的知识资产,那就必须要建立自己的开发平台,培养自己的技术开发队伍,进行技术创新的实践,这是最重要的。依靠包括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自主创新,才是基本的出路。

  (本文节选自徐冠华在中欧商学院2012创新中国高峰论坛上的演讲)

  ■ 文 / 徐冠华 原科技部部长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