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兵:拒绝西方认证排名老套路

  • 来源:经理人
  • 关键字:长江商学院,项兵,创新,EMBA
  • 发布时间:2012-08-01 17:05

  “大风流创新”才能赶超欧美

  长江商学院(以下简称“长江”)由李嘉诚基金会捐资于2002年11月22日成立,目标是在十年内跻身世界十强商学院,并致力于创建全球新一代的商学院。长江是中国第一所也是目前唯一一所实行“教授治校”的商学院。2006年,长江在全球管理教育界率先引入人文课程,成为第一家提出培养企业家人文精神的商学院。

  项兵博士现任长江商学院教授及院长,他曾任教于香港科技大学和北京大学。项兵博士近年来一直倡导以“站在月球看地球”的全球视野,研究全球化问题及中国企业参与全球资源整合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他将自己的学术思想融入到长江的发展战略中。近日,项兵博士接受《经理人》专访,就长江如何跻身世界一流商学院,如何以全球视野整合资源、不断推进管理教育的创新等问题进行了深度解读。

  不创新永远都是二流

  《经理人》:长江创立伊始,您就提出“十年内成为世界十强”,同仁大都以为是天方夜谭,您是如何在非议中追逐并接近这个目标?

  项兵:公司有治理问题,学校也不例外,教授自己管理自己是全世界通用的,长江的“教授治校”管理机制是成功的先决条件。在此体制下,院长没有权利任命或提升教授,而是由全体教授进行讨论后实行无记名投票。这也是吸引世界级教授加入长江的一个必要与先决条件,长江在2012年年底将拥有超过40个100%产权的教授。

  长江正是靠“教授治校”、以学术研究为主导的“商业模式”以及建立在李嘉诚基金会强大财务支持下,聚集了一批世界级学术地位的教授队伍,确保我们拥有了成为世界级商学院的基本条件。

  当然,长江要跻身顶级商学院的行列,除了取势于中国的崛起以外,也必须依靠“大风流”的创新,即像谷歌(Google)和脸谱(Facebook)一样引领式的创新。必须比目前世界最顶级商学院想得更远更深,必须靠强大的执行力来实践。这就是为什么长江没有走西方认证和排名这条路,因为在这种以认证与排名的思维与模式定式中,源自新兴市场的后起之秀永远都是二流的。在这种在同质化的思维下,靠拷贝与追随是几乎不可能实现超越的。

  “双向交流”模式应对挑战

  《经理人》:越来越多的国际知名商学院来中国发展,甚至在国内设置分校,长江如何应对强劲的国际竞争挑战?

  项兵:现阶段,确实有一些美国优秀的商学院来到中国办学开课,未来或许会更多,但是其仍停留在“单方向交流”和“思想输入”阶段。长江则采用“东西方双向交流”发展模式,通过长江所创建的全球学习平台,把自己原创的、源自东方的管理理念传授给西方。

  长江将三大重要问题,即引领全球的中国商务知识、中国企业的全球资源整合与应对全球化的策略,和中国崛起以及中国企业全球化扩张对世界的影响的研究作为自身立足全球管理教育行业的支撑点,这构成了长江差异化发展战略中的核心内容。

  长江用“站在月球看地球”的发展思维建设世界级商学院,继续加大对“金砖国家”、东亚市场的研究力度,这是长江新的“镇山之宝”和面向未来10年的“新制高点”。长江已与印度、巴西和俄罗斯的四所商学院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我们还将进一步整合日韩教授资源,拓展在东亚领域的研究力量和社会资源。

  培育下一代领军者

  《经理人》:您是否感觉到EMBA生源走向年轻化、中层化和整体质量有下降的趋势?长江在筛选生源的时候有何独特标准?

  项兵:学员越来越年轻并不代表生源质量的下降,在一些新兴行业30岁左右的优秀学员越来越多也是一个正常现象。长江商学院EMBA录取比例最高达到1:8,通常情况是为1:4;但长江并不追求报名比率。由于采取了将学员选拔前置的流程,即借助校友推荐和调查、行业与公司调查等一系列前期筛选环节,长江EMBA学员录取的可靠性大大提升。

  在生源筛选方面,长江制定了多重录取标准。首先是区域多元化,任何单一地区的录取比例不能超过35%;第二是学员多元化,大致比例为民营企业45%、国企25%、跨国公司20%~25%、政府官员5%。此外,长江关注学员企业是否处于战略性行业,特别是对文化创意产业、替代能源、医疗卫生、生命科学等会有一些侧重。也偏爱在创新方面做的非常有特色的学员,这对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很重要,标准可以适度放宽。

  长江仍会将EMBA作为核心定位,但会更加关注全球顶级跨国公司的下一代领导人,即第二梯队,这也是立足全球的长江切入点之一。长江的梦想是全球顶级公司的下一任董事长、总经理会有相当一部分出自长江。

  重构EMBA的价值观

  《经理人》:您认为成功的EMBA项目的标准是什么?有没有一个独立的评价体系和标准去衡量?

  项兵:对于项目成功的判断标准,我们不应该停留在衡量财富增加多少的层面。

  作为一家创新型商学院,长江倡导企业家的人文精神和社会关爱。因此,优秀长江学员的一个评价标准还应包括为社会做了怎样的贡献。例如,长江校友向汶川地震捐款将近4亿人民币,占全国机构捐款总额的7%。从2010年开始,长江要求EMBA学员需要做六天义工,并将此列为颁发学位的必要条件,这在全球商学院是首创之举。

  长江非常强调团队精神,因为学员之间的相互学习同样重要。现在长江的后EMBA课程为校友打造了终身相互学习的平台,这是也长江战略差异化的体现之一。

  与发达国家的优秀企业相比,中国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有较大差距,表现在打造伟大商业机构和培育中产阶级的实际效果甚微。因此,长江积极引导学员认真思考为什么做生意,并超越追逐财富、发财致富、光宗耀祖等狭隘的个人商业观。中国需要更多像华为和任正非这样真正有“士大夫胸怀”的企业和企业家。虽然不可能所有的长江学员都会学习而改变,但做与不做的差别将非常大。

  因此,长江判断项目成功与否、学员是否优秀等是将其放置于一个更广义的空间来考量,将管理教育作为一个“系统工程”长期坚持不懈地做下去。

  ■ 文 / 梁利峥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