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人寿龚兴峰:精算重在应用而非研究

  • 来源:投资者报
  • 关键字:新华人寿,精算师,保险,风险管理
  • 发布时间:2012-11-19 15:56

  在中国13亿人口中只有几百人的职业并不多见,精算师称得上精英中的精英。目前,中国精算师协会个人正会员488人,个人准会员339人。

  不过,买的不如卖的精,更何况是被这些精英“算计”着的保险产品,总是让人担心能否给人带来实实在在的保障。

  “保险公司要考虑自身盈利性的问题,但并不意味着保险公司赚钱就是坑了客户,这个逻辑是不存在的。”中国精算师协会副秘书长、新华人寿总精算师龚兴峰在接受《投资者报》专访时认为,作为一名精算师,首先要公平地对待客户的利益。

  保险产品是金融产品中最复杂的,由于投保的是不确定事件,收益很难评估。那么,精算师如何设计保险产品,并为产品定价?龚兴峰层层剖析,逐渐揭开保险精算的神秘面纱。

  风险管理专家

  《投资者报》:对精算师这个职业,人们普遍比较陌生,到底什么是精算?

  龚兴峰:如果翻一些比较老的字典,actuary的翻译是保险统计师,后来才出现精算师的概念。精算从保险行业衍生出来,但应用领域不断扩大,逐步在银行、投资、社会保障等行业发挥作用。精算是运用数理的工具来处理经济生活中的一些风险因素,同时进行量化,评估其对财务的影响,我觉得这是对精算比较准确的定义。

  《投资者报》:精算师需要具备哪些专业素质?

  龚兴峰:精算师不是做研究,更多是做应用,能够提供全面的解决方案。中国精算师协会制定了严格的精算师资格认证要求。首先要具备良好的数理、财务及风险管理的专业知识;其次工作中还强调继续学习和培训,精算师的知识不是一次性固化,而是不断更新的。社会环境、宏观环境都在变,比如人的寿命更长了,风险的变化就要重新评估。最后就是精算师协会强调的职业道德。在核心岗位上,有时候道德比能力更重要,道德包括专业、诚信、公平和正义。其中,公平不只是与客户建立公平的契约,还要在核算的过程中,公平对待股东、公司等各个利益方。

  《投资者报》:你对精算师的职责如何看待?

  龚兴峰:以保险公司为例,精算师主要从事产品开发、负债评估、偿付能力管理、资产负债管理、资本管理、风险管理、财务管理这些岗位,涉及的领域比较多。

  产品开发是离不开精算师的,这是精算师产生的初始动力。有时候大家觉得在金融产品中保险是最复杂的。对于基金,根据过去几年的高收益、低收益是多少,你能形成自己的概念,大致评估未来的收益率和自己能否承担相应的投资风险。但保险产品告诉你的都是不确定事件,保费不容易评估。例如购买一份人寿保险,保额是10万元,每年交2000元保费,如果刚交了三年,被保险人去世了,只交6000元就获得了10万元的赔偿,这个账就难算了,一方面在不幸的事件中得到保险公司的经济补偿,,但从人本身的诉求来讲,没人愿意死亡。如果交了20年保费平平安安,4万元花出去了也不保本,又觉得心疼。这就打破了人们对于传统理财产品的认识,引入了风险管理的概念。风险管理的核心是,你必须付出一定的成本,才能将风险进行转移或平滑。

  同样,如果客户购买了保额10万元的医疗保险,他就把很多的医疗费用风险转移给了保险公司,即使他没有得病,但他获得了生活的保障和心理上的安全感,这是给他的收益,不是金钱上的,而是生活品质及幸福感的补偿,这时他就会觉得生活很踏实,就敢于去消费或做其他事情。

  保险的风险管理、风险转移和风险计价都是客户所不熟悉的,某个人到底什么时候会生病,什么时候会死亡,没人知道,需要精算师根据过去的统计数据来判断,比如30岁的人,10万人中意外死亡的有几个,将时间拉长的话,这个数字会很平均,保险是按这个概率来收费的。

  《投资者报》:为了统计概率,精算师需要大量的基础数据,这些数据从何处获取?

  龚兴峰:这是个非常关键的问题,没有很好的数据基础就无法去评价风险。过去我们的数据来自海外,主要是亚太区的日本、韩国以及中国港台地区,1995年保险行业编制完成了中国第一套经验生命表,2005年在保监会组织下编写完成了第二套生命表。现正精算师协会正在编制重大疾病发生率表,各类统计数据越来越健全。

  中国的优势在于人口。英国保险业发达,国家总共6000多万人口,买某个保险产品或保障的人口也就几百万或上千万人,他们能够做出很详细的数据分析。而我们很快就达到了几千万的样本量,从保险的大数法则看,我们能得到更全面的结果。

  《投资者报》:各保险公司采用的统计表是一样的吗?

  龚兴峰:几个大表是统一的,但小表还需要保险公司自己制定,比如对医疗费用的支出,各保险公司和医院建立的理赔渠道不一样,理赔尺度也不一样,这时我们会借鉴卫生部的数据,包括住院天数、住院费用、门诊费用的统计,还会看一些专业机构提供的专项分析,像再保险公司汇集了全球的样本,有很多小概率事件的数据,所以我们的数据来源非常广泛。新华人寿在发展了十五六年后,开始聚焦于自身产生的数据,我们的有效客户有2700万,做某一类分析的时候,样本量也能达到千万级水平,足够总结出一些规律。

  三种利益选择

  《投资者报》:保险公司为了保证自身利润,会不会在设计产品的时候将风险都转嫁给客户?

  龚兴峰:这就谈到了产品的本质,概括地讲我们提供了三种类型的产品,一种是保障型,交很少的钱,获得很高的保障,但这些钱保险公司就收走了,不会还本。比如定期寿险、医疗保险。二是储蓄型,保险不像银行账户动支随意,强调强制性的储蓄,比如教育金、养老金,使人们进行不同需求的资产配置。第三是理财和投资型,比如投连险,它和基金的区别是里面还内置了灵活的风险保障。

  每种产品给客户的利益是不一样的,有些是保险公司100%在承担风险,比如像重大疾病保险,一个非常健康的客户,如果突发疾病,费用支出是非常高的。而像投连险,保险公司基本不承担投资风险,只收取管理费而已。储蓄和理财型产品则是双方共同承担一部分风险,也共享利益,例如保险公司在万能产品中,通常有保证利率的承诺,如果实际投资收益低于此,风险由保险公司承担,如果实际投资收益较高,保险公司可以得到一定的收益,并为未来可能出现的低于保证利率的情况做准备。

  《投资者报》:保险公司很注重赔付率的管理,如果某款产品赔付率过高了,会终止产品的销售或进行调整吗?

  龚兴峰:保险公司会根据产品赔付情况及时作出终止销售或调整费率的情况,但对于已经承保的客户,会严格按照保险合同执行。保险公司产品签发有不同的形式,一种产品是长期性的,保障期可能是10年、20年甚至终身,像这样的产品,即使设计时对风险的估计不足,由此产生的风险是由保险公司承担。典型的例子就是利差损,1995~1999年时利率很高,保险产品的预定利率达到7.5%~8%,也就是产品保底的储蓄回报率就在这个水平,老牌保险公司卖了很多这种产品。后来中国经济进入扩张时期,利率降低,这时保险公司的投资回报率低于定价时的假设,出现一定亏损,但保险公司依然要承担保底的责任,履行契约,不会损害客户利益。

  另一种是一年期趸交产品,比如医疗保险,由于门诊、住院等医疗费的增长很快,一年可能增长20%,那么第二年我们就不能以相同的费率来承保了,通常有两个手段,一是理赔审核严格些,避免不实费用支出;二是价格再提高一点,来消化医疗费用增长给经营带来的压力。第三种是带有保证续保性质的产品。比如某个人今年交了1000元保费,但他得了慢性病,治病获赔3万元,第二年保险公司可能不予续保。但保证续保的产品则承诺,即使他的病还没治好,第二年也可以续保。客户在阅读条款时一定要关注这点,特别是购买短期产品时。

  《投资者报》:客户选择保险产品时,要注意什么?

  龚兴峰:要提醒大家的是,买保险时一定要买足够的保障。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如果死亡了再去后悔“就买了10万保险,早知道买1000万就好了”,这是不可能的。保额怎样才算够?要和自己的收入水平相当,要和自己承担的家庭负担和社会责任匹配,避免因为家庭主收入人的意外事件使整个家庭生活和孩子的抚养无法持续,因伤致贫或因病致贫,一下子从中产阶级滑落到社会底层。一个人年收入10万元,保额一个亿肯定是买高了,这种情况保险公司也会筛掉的,因为可能存在道德风险;如果年收入100万元,保1000万元很正常,但如果只保10万元,一旦发生意外没有挽回的机会。重大疾病保险也是同理,重大疾病基本的治疗费用在50万~100万元,如果只保10万元,解决不了问题。

  在健康的时候就要把保险买够,而不是得了病再去上保险。比如某人得了严重的肝病,突然想起自己可能得肝癌,想买癌症保险。但这时保险公司会公平对待客户,如果将带病体纳入进来,对健康的人是不公平的。并非是保险公司太冷酷,只为自己挣钱,而是为了保证客户群体的健康状况是相当的,保费也是公平的。假设10个人每年有1个人生病,并据此收保费,如果不做筛检,把一个带病客户承保,那么保险公司未来就要赔两个人,那么这10个人的保费可能要翻番。保险公司保的是未知的风险,而非已经发生的风险。

  最终价值是解读

  《投资者报》:你是如何了解客户需求的,新华人寿产品开发的流程是什么?

  龚兴峰:产品开发是公司经营的载体,不仅仅是满足客户需求的问题,也体现着公司的战略导向。我们基本的流程是,第一阶段由各分公司销售及市场专员了解客户需求、产品销售状况及竞争对手的产品。公司设立市场开发部专门负责产品开发,有创意小组会把信息归集,形成一些产品的选择方案,市场开发部再形成议案上交业务管理委员会进行审批立项。第二阶段,市场开发部对产品形态、条款进行细化,主要是定价、考察利润率和客户诉求、分析竞争能力。第三阶段是进行系统开发,客户保单信息都要进入IT系统,设定业务规则,解决如何承保、如何做变更、如何理赔等。

  最后我们重新把各渠道市场专员召集在一起,把产品形态、立意、战略导向、竞争措施等讲清楚,共同制作销售材料、宣传材料及培训材料,这样产品就成形了,可以送到保监会备案,如果保监会没有异议,就进行业务人员的培训,找个好日子将产品推向市场。

  产品推出后,还要进行跟踪。首先看销售量是否达到预期,业务员是否掌握了产品知识,竞争上是否处于有利地位。一段时期后就开始关注赔付,如果和预期不一致要分析问题的由来;产品系统有没有利润,如果没有利润,就会重新回到产品开发阶段,重新走流程进行修改,或者停止销售。

  这一系列流程中精算师都参与,但是主导的流程首先是产品创意、立项、开发和定价,然后是产品推出后的评价,盈利和亏损的原因是什么,要从财务角度作出反映。

  《投资者报》:谁来监督精算师的工作?是否由风控或审计部门来监督?

  龚兴峰:按照公司的内控流程和风险管理制度,精算师的工作都会受到风控或审计部门的监督。但是由于精算工作的专业性,他们很难能审计出精算自身的失误,更多看流程是否合规,制度是否得到严格执行,各项数据及假设的来源是否有据可依。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一方面公司聘请知名精算事务所,从专业角度对数据、方法、模型、假设、结果等进行验证。另一方面精算师要对自己从事的工作高度负责,这是为什么精算师协会一直强调精算师的职业道德很重要。不像你做个杯子,大家能看到有没有瑕疵,但现在只能看到一组数,而这组数可能决定着公司的命运。

  例如准备金基本占保险公司负债的90%以上,准备金需要精算师来测算,新华人寿现在大概有近300只产品,销售的时间和金额都不一样,精算师进行数据的归集、验证,模型的构造、假设和计算,汇总出一个结果,得出我们要提3700亿元准备金。3700亿到底有没有反映公司的负债,是不是提足了,这个专业判断,取决于精算师有没有严格按照精算流程来做,数据搜集过程中对信息系统提出的要求是否准确,数据拿来后做没做逻辑性校验,比如人的年龄不能超过105岁,保费与保额的比例关系等。此外,还有模型是否经过复核,假设是否合理,符不符合监管规定等,涉及很多细致的工作,如果计算错误很难发现,但会造成很大损失。为什么寿险公司监管非常严格?因为一旦出现问题滞后性非常强,通常若干年后才会显现。因此,精算师的收入和社会地位相对较高,是可以理解的。

  《投资者报》:你日常工作的重点是什么?

  龚兴峰:我用在数据处理上的时间并不占多数,精算师不是成天就趴在桌上算数。很多人觉得精算很神秘,只能看到输入和输出情况,看不到“匣子”里发生了什么事情。精算师要解决的是“匣子”里的事情,但更重要的是解释结果,精算师的最终价值体现在这里。所以精算师的很多工作在于和他人沟通。比如做产品培训教材的时候,很多核心点要由精算师来写,既不能夸大其词产生误导,也不能丢失产品亮点,使产品失去吸引力,是非常难平衡的。在公司经营管理中,遇到的很多问题,也需要精算师从专业角度,提出解决办法,这方面的挑战更多、更大。

  《投资者报》研究员 汤巾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