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年轻喝彩

  • 来源:投资者报
  • 关键字:音乐
  • 发布时间:2012-11-19 16:08

  通过现场或唱片,我陆续接触到一些较有特点的年轻音乐家,他们不能说达到了多高的水平,但处在同一时代的观察,或许能给我们更真切的角度了解音乐文化的变迁。

  延续传统的米洛什·卡拉达格利奇

  (Milos Karadaglic)

  米洛什·卡拉达格利奇1983年出生,是一位来自黑山共和国的吉他演奏家。吉他这件乐器虽然非常流行,历史也很悠久,但是在古典音乐舞台上却是曲高和寡。原因很简单,它的音量很难适应大型音乐厅,更为致命的则是缺乏有分量的曲目。米洛什的观点则是“在世界蓬勃发展的时候,人们总是想要更快,音乐也变得更加吵闹,所有事物都变得更大、更响、更夸张奢华。而当经济不怎么好的时候,我们重新开始反省自身,试图回归并挖掘灵魂深处的本质。对于古典吉他这样一种如此亲密、脆弱、独特的乐器而言,我想它的声音此时能更轻易地唤起人们对它的认同和关联感。”

  米洛什8岁学吉他,9岁第一次登台公演,11岁赢得了第一个全国比赛冠军,13岁被邀请去巴黎举办了第一次国外的独奏会。或许,没有巴尔干半岛当年的那场战争,米洛什早已成为某个当地乐队的一员。他告诉我说,在录制第一张唱片《地中海》时,每当演奏希腊作曲家提奥多拉基斯《五月的一天》就会热泪盈眶。因为这支歌曲描述了一位父亲失去儿子的痛苦,在波黑战争中米洛什的表兄弟不幸罹难。歌词写道“我的儿子,你在五月的一天离去了;我在这个你眷恋的春天失去了你。你曾经走上台阶,用你的双眼贪婪地吮吸着阳光。你甜美雄壮的嗓音向我描述过这个巨大的世界,你承诺有一天它会属于我们俩。但现在你已经熄灭,如同我的光芒也已经熄灭”。

  米洛什到了巴黎后,明白了他要做什么样的音乐,绝不能在黑山这个小地方止步不前。16岁,米洛什获奖学金进入英国皇家音乐学院接受真正的专业训练,在学院象牙塔里一待就是6年。在那里,米洛什几乎是从头开始,重新关注那些当初可能被忽视的细节,从最基本的开始练习。他总自问,对于这样一首我8岁就会弹的曲子,现在还要练什么?然后他的老师就会示范弹奏的各种可能性,一边保留他原始的个性。

  即使2005年从伦敦皇家音乐学院毕业,米洛什的前途也没有保证。他在英格兰到处辗转,学校、乡村、教堂,所有能去的地方都去,有时候甚至完全没有报酬。第一次与DG公司的接触是因为2008年在瑞士琉森音乐节上的表现。然后便是在伦敦威格摩音乐厅的首演,打开了通往国际生涯的大门。谈到2010年1月威格摩音乐厅的个人独奏音乐会,米洛什说感到了生平从来没有过的软弱。音乐会全场满座,大获成功,自此之后,世界上几乎所有的著名音乐厅和唱片公司都向米洛什发出了邀约。

  随性自在的纱良·奥特

  (Alice Sara Ott)

  最早接触这位德日混血美少女的演奏是2011年逍遥音乐节上她演奏的格里格钢琴协奏曲。2012年见到她时,奥特已经出版了4张唱片,其中的柴科夫斯基钢琴协奏曲非常讨人喜欢。

  她对我说:“柴科夫斯基的第1钢琴协奏曲吸取了很多乌克兰民歌素材,第三乐章的主题来自《伊万卡》,意思是《春天来了》。第一乐章的主题则融合多首民间旋律,第二乐章基于法国歌曲《一个人必须开心、跳舞和大笑》(Il faut s‘ amuser, danser et rire)。”当谈到第三乐章的主题时,奥特情不自禁,开口用俄语唱出了那段原始旋律,听得人身处俄罗斯原野一般开阔、陶醉。

  奥特3岁时对钢琴感兴趣,但遭到了母亲的反对,她主观地希望女儿学习舞蹈或者别的艺术形式。在经过一年的不屈服后,4岁时奥特正式开始钢琴课程。也许就是天性活泼外向,奥特一贯有些“不管不顾”。在录制完李斯特超技练习曲后,曾有记者说大师李斯特认为这套曲目并非首首出色,尤其是最后一首《暴风雪》,奥特心直口快:“我很尊敬他的看法,但我认为《暴风雪》是最好的练习曲之一,而且我一个都不会少。”

  而对于肖邦,奥特录制了他的19首圆舞曲。她说演奏肖邦圆舞曲的挑战在于“原味”和“原色”。“肖邦从不当众检阅自己的情绪,而时刻保持着自尊。对我来说,他好像戴着面具流出一滴眼泪,面具背后的内心深处充满悲伤。例如我难过的时候,会在只有月光的夜晚弹奏升C小调圆舞曲,正像肖邦对学生说过——包括乐谱和键盘,一切都看不见的时候,听觉才是完全敏感的状态。肖邦的圆舞曲是沙龙音乐,供人娱乐,大师级的诠释方能道出其中的伤感与渴望,李帕蒂和科尔托的演奏最接近这样的境界”。

  奥特不仅有女性钢琴家的感性,也很注重探索作曲家的历史背景。对于最新的贝多芬专辑,她希望展现出贝多芬两首C大调奏鸣曲之间的变化:“两部作品跨度长达8年。C大调通常给人光明的印象和能量感,他的第3奏鸣曲正是如此充满青春活力,但第21奏鸣曲‘黎明’却带你进入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我从小就读贝多芬的书信,作曲家罹患耳疾,逐渐痛苦的生活经历恰好验证了背后的原因之一。第21奏鸣曲写于贝多芬著名的海利根施塔特遗言后一年,他正在恢复信心,所以音乐既纠结又勇敢,结尾处黎明在望。”不过从现场来看,她光着脚弹琴的样子固然可爱,发挥却有点急于求成。特别是贝多芬的奏鸣曲,任性急躁,力不从心。到了李斯特,才找回游刃有余的感觉。

  精于创意的都德(Celimene Daudet)

  同样是混血身份的法国钢琴家塞利梅纳·都德,在乎不同作曲家之间的联系,所以在第一张巴赫钢琴作品唱片发行后,同时在个人网站向听众赠送了另一张梅西安的曲目(仅提供mp3免费下载),而原本这也是向巴赫致敬的范畴。说起巴赫,都德有过一段特别的经历。从小她就练习这位德国大师的作品,到了十七八岁却突然暂停。原因是她有些迷惑,究竟该用何种乐器才能更好地诠释作曲家的音乐,是羽管键琴、钢琴还是古钢琴?她说:“我爱巴赫,所以我决定先思考。因为巴赫的音乐是纯音乐,像一座建筑,必须分析乐谱,也许它不是超验的,但的确需要很多智性。”

  都德的巴赫新专辑听起来很令人放松,充满了平和柔性的气度,她说这来自于本能。她的音乐启蒙始于母亲和一位华人钢琴教师。当时她在印度尼西亚生活,那里有很多华人,可惜至今和这位教师已失去联系。然后都德回到法国,就学于普罗旺斯音乐学院。11岁时,她的钢琴老师认为她可以举办音乐会。毕业后都德来到巴黎,广泛开展个人的音乐事业,包括一项在海地(都德母亲的故乡)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音乐慈善项目,主要是帮助当地地震灾区建立音乐学校,施行音乐教育。

  此外,都德与舞蹈家、摄影师、作曲家启动了不少音乐计划。比如和他的摄影师兄弟合作,在演奏钢琴时,视频同时播放计划好的照片,显示出钢琴家脑海中的片段印象,以此达到更有吸引力的互动性。都德演奏德彪西《前奏曲》时,也邀请过舞蹈家同台表演,传达作品的运动感。或者与其他钢琴家合作斯特拉文斯基的双钢琴作品,配以芭蕾舞。这些都表明都德作为钢琴家并不满足于音乐作为唯一的表达形式,她认为21世纪艺术的多样性是一种日渐开放的趋势。

  都德在中国的巡演具有典型的法国学派特点,重音色、轻节奏,重视音乐而多于技术考量。都德演奏的李斯特更加“随意”,节奏上并不是百分百的严谨,但令人愉悦的是她的演奏通畅自然;弗朗克的演奏弱化了曲式特点,如歌唱与舞蹈一般;舒伯特不太令人满意,德彪西却如精灵一般,整个演奏没有一个音是无意义的。层次丰富的音色,节奏、力度上的张弛显然轻易地捕获了观众的心。

  胸怀宽阔的秦立巍

  迄今为止,秦立巍已包揽了12个国际大赛的第一名及众多荣誉。但如此好的成绩并没有立竿见影地造就成功。直到26岁时,一位音乐爱好者出于喜爱,自费策划了一套大提琴曲目《秦立巍大提琴专辑——千言万语》。不久EMI驻香港机构发现了这张唱片并随后买下了境外版权。之后又过了8年,秦立巍终于踏实地签约DECCA,2010年发行了《贝多芬大提琴奏鸣曲全集》,2012年发行了《完全拉赫玛尼诺夫》。

  他倒对此感到幸运,因为拉得好的青少年大提琴家很多,经纪公司、唱片公司可能都眼花缭乱,“对于一个音乐家,积累实力、经验才是最重要的。我小时候拉琴常常限于效果的表达,比如增加对比。现在对这样的‘事业’越来越不在意,对音乐性却越来越关心。比如拉勃拉姆斯的二重协奏曲,我的办法是先去听小提琴协奏曲,熟悉合作者的音乐历练,听表面和自己没关系的东西。也包括多拉室内乐,室内乐才是作曲家的灵魂。2013年2月我将加入艾默森四重奏团大提琴家大卫·芬克尔负责的林肯艺术中心室内乐协会以及一系列巡演”。

  秦立巍选择拉赫玛尼诺夫源于对作曲家第2钢琴协奏曲的喜爱,大提琴奏鸣曲恰好是协奏曲的姊妹篇,加上著名的《练声曲》和几首歌曲改编曲,延续了他对单一作曲家大提琴作品系列的步伐,原本他却是要搭配肖斯塔科维奇或普罗科菲耶夫的大提琴作品。问及这样会不会显得单调,秦立巍开玩笑说:“现在汽车里不是可以多碟轮播吗?”

  在着手贝多芬大提琴奏鸣曲录音时,老搭档因私事未能成行,于是秦立巍与新加坡国立大学杨秀桃音乐学院的钢琴家张小惠结识,双方一拍即合。对于贝多芬奏鸣曲的演奏经历,秦立巍曾和母亲林思蓓同台,他自言压力很大,“毕竟妈妈很了解你,作为中国人,还是有一点规矩,有一点紧张”。再度与张小惠合作拉赫玛尼诺夫,许多自由速度、转调的处理需要不断协调,结果感觉更加默契。

  目前秦立巍已是杨秀桃音乐学院的教师,他认为初学的训练国内更扎实,新加坡的教育空间则更包容,比如鼓励在校期间办音乐会、出唱片。他说,对于亚洲学生,有一个世界公民的心态才有底气,才不会成为别人说的技术好、没音乐的类型。秦立巍认为,音乐属于微妙的艺术,如果你到德国留学,千万别认为那是欧洲古典音乐,而你是从中国来的。最好找到其间的桥梁,例如中东音乐。

  对于当代音乐,秦立巍联系到了历史:“音乐从来不是完美的,但过程需要完美。过去几百年,历史对于音乐的功能是过滤。贝多芬身边也有不少作曲家,他们的作品当时不受重视或者反响不佳,现在是不是有机会重新评估?我觉得这是当代音乐家的责任”。■

  炎炎/文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