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级跳王邹振先忆第四届全运会
参加第四届全运会那年,邹振先不到25岁。那是中国结束“文革”,拨乱反正的开始。邹振先记得,曾几何时,他还在为队里不断开会批“唯生产力论”,影响训练而口出不满:“国家每天给我们一块八的饭费,是让我们在这里闲扯淡吗?”可到了1979年,“竞赛出人才”、“冲出亚洲,走向世界”的口号就明确提出来了,运动员们也心气高涨。而此时,邹振先已成了站在潮头的人──
就在四运会前3个月,他在中国和亚洲第一个突破男子三级跳远17米的大关,当时世界上只有7个人达到这个成绩;前一个月,在加拿大世界杯田径赛上,他以16.68米的成绩获得第四名,是亚洲的最好成绩;当时中国田径达到世界水平的三个项目的第一个,就是他领衔的三级跳……正因为如此,辽宁队在四运会入场式中,把他放到了队前护旗手的显眼位置上。
虽然是第二次参加全运会,但邹振先还是感到了不少新意:田径场全部铺上了塑胶材料;沙坑边装上了激光测距仪,三点一线的自动测量代替了三运会时的拉皮尺。再看身上的装束,原先一出汗就变得厚重的棉制天津梅花运动服,已改为时尚的尼龙面料;脚下的跳鞋,也从上海火炬牌改成了刚从世界杯赛上带回来的轻便防滑的阿迪达斯,足以让当时许多人“羡慕嫉妒恨”了。
在行家眼里,比赛中的邹振先也不同了以往:过去的17步助跑,变成了13步。原来,此前他到日本参加亚锦赛,那里的助跑场地较短。为此,工作人员不得不在后面的一个沙坑上放上木板,再铺上塑胶。那时,教练没有来,邹振先就自作主张,截掉一段助跑距离,从此成了定势。不经意间他成了当时世界上助跑距离最短的运动员。
有趣的是,邹振先的运动功效却没有因此而减弱。速度快、重心高、步幅大的优势,加上被人称为“邹氏跳法”的双臂摆,让他在四运会三级跳的决赛中一路领先,把第二名拉开了近70公分的长距。跳到后来,他自觉没有太大意思了,但又“不敢不跳,怕人说骄傲自满”。此时,国家体委主任王猛走来看比赛,并关切地问:“比得怎么样呀?”邹振先答道:“这个冠军是没问题了,但我后边还有别的项目。”邹振先的另一个比赛项目是跳远。这虽不是他的主项,但“文革”后,是他第一个创了全国纪录(7.81米),可这个纪录很快又被刘玉煌所破。这次全运会,二人都参加了,后者还是及格赛的第一名,真可谓硬碰硬。不过,邹振先属于比赛型运动员,越碰强手越易发挥,有时训练与比赛的成绩能差一米多。也许正因为如此,四运会的跳远决赛,远没有他想象得那么激烈。他仍然用13步助跑,左脚起跳,仍然一路领先,最终以7.75米的成绩,把另一枚全运会金牌也拿到了手。
第一次参加全运会时,默默无闻的邹振先就在三级跳和跳远这两个项目上,分别获得第三和第二名,让许多人感到吃惊,而这次全运会他在这两项上都得了冠军,大家倒不以为奇了。少有人知的是,邹振先本来还有第三个比赛项目,这也是辽宁队力争夺金的集体项目——男子4×100米接力。虽属“客串”,但平跑速度在手记时10秒左右的邹振先,还是被委以重任,跑第四棒。预赛前,邹振先信心满满地对三个短跑专项的队友说:“只要你们不被对手落得太远,剩下的就交给我吧!”没想到,裁判员都发令“各就位”了,跑第一棒的队友由于紧张,还没换上跑鞋。枪响之后,这位队友手中的接力棒先自飞了出去。他捡起来再跑后,棒又掉了……最后一棒的邹振先虽然奋起直追,但第三次感到“没有太大意思了”。全运会后,邹振先模糊记得,一块金牌让他得到150元的奖金,这数目相当于当时常人三四个月的工资。不过,邹振先对此并没有太在意。他印象深刻的是,这一年,国际奥委会恢复了中国的合法席位,为庆祝这件大喜事,人民大会堂举行宴会。邹振先作为优秀运动员代表被邀请参加,还荣幸地被介绍给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小平同志问他:“你多大岁数了?”
已过24岁生日的邹振先答道:“25!”
75岁的小平同志言简意深地说:“好年龄,加油啊!”
●文 柏强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