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元玩转中国体育
- 来源:新体育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金元,恒大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3-08-21 09:32
随着资本的大量介入,中国职业体育已经改变了游戏规则。因为不差钱,恒大的金元足球创造了中国足坛的传奇,也因为不差钱,恒大足球还将更加飞速发展。他们的玩法会成为今后中超俱乐部运营的风向标吗?
近期虽然没有奥运会、世界杯等大型体育赛事,中国体育圈的新闻也不少。其一是中国足球队演绎的“6.15”惨败,以及后续剧情解约卡马乔引发的天价赔偿;其二是王兴江把山西中宇卖给北控,遭到地方体育部门阻挠,以至于双方撕破脸皮;其三是恒大近期新闻的大集合,从巴里奥斯转会纠纷到恒大国脚八条规则,以及传说中的恒大自建足球场,赛场上所向披靡的恒大在赛场外也彰显中国第一豪门的本色。在通常以体育明星作为版面主角的各大媒体上,许家印、王健林和王兴江这些幕后大佬浮出水面,成为新主角,资本的话语权和决定力第一次如此集中地彰显在所有人面前。
其实,资本同体育的结合早就不是什么新闻,且不说巨额资金在欧美发达国家职业体育领域引发的各类惊涛骇浪,即便在中国,类似的故事也以当年红山口会议为起点,伴随金元足球逐步升级而有了20多年的历史,在其他真真假假的职业联赛中,类似的故事也时有发生,或是幕后运筹帷幄,或是直奔台前出位抢戏,中国体育的资本故事正在渐入佳境。
金元足球1.0版——国民争霸在中国足球职业化起步的年代,甲A联赛聚集了众多知名品牌,诸如红塔、全兴、泰达、万达、国安等,加上城市或地域名称,成为职业足球最初的记忆。除了成为俱乐部名称的组成部分,这些品牌往往还是球队职业化启动资金和后续运营资金的提供者,但在大部分的甲A时代,真正参与到俱乐部运营的企业凤毛麟角。原因倒也简单,一方面是政府“拉郎配”,坊间有个传闻:某地三大球职业化需要发展资金,有关部门邀请了三家国有大型企业协商此事,在选择注资俱乐部时,三家企业产生了分歧,结果抽签决定了最终归属。在某种程度上,此时的资本只能算是变向的广告行为。另一方面,中国职业体育发展的掣肘颇多,资本介入往往有心无力,面对着从专业队体制转换而来的所谓俱乐部,所有权方面难有大的作为,经营权更是无米之炊,能够做的事情确实不多。
但作为世界第一运动以及中国职业化进程最快的足球联赛,甲A天然的平台价值依旧能够成为资本聚焦的核心,依托足球的金字招牌,引发更多实体业务成长,成为金元足球1.0时代最为典型的运作方式。其中的代表莫过于大连万达和大连实德。作为足球城,大连凭借雄厚实力迅速成为甲A时代的王者,自然也为大连品牌的传播提供了相当好的平台,除了在各大媒体上扬名立万,更有来自城市的积极支持,上至红头文件,下至各级官方机构,各方面的鼎力支持让大连足球风生水起。人们看到的不仅仅是大连足球表面的风光无限,还有颇为发力的深耕,既有大连万达时代奠定的足球训练基地在硬件和人力资源方面的长期投入,更有深度投资足球的决心。
在大连足球之后的资本足球势力代表,自然要属叱咤上海滩的朱骏。源自网络游戏平台所创造且持续积累的巨额财富,朱老板手上的上海足球不断升级,从联城到申花,从个人喜好直接变成一件引发各界关注力的重磅武器。相比之前的俱乐部运营资本,朱骏所代表的是一种纯粹民间私人资本介入,当然,也将纯粹的个人足球情感融入到俱乐部运营管理当中。类似的民营资本模式还有很多,河南建业、重庆申鑫以及浙江绿城都算得上个中翘楚。朱老板们虽然没有一众国企的实力雄厚,但因为在运营体制的灵活性和对于足球的更加专注上,打开了一片属于他们的天空。
金元足球的1.0时代,尽管也有天价转会费,也有对于俱乐部不计代价的大力注资,甚至在成绩方面的辉煌,但非常现实的问题是中国的职业联赛始终没有找到完善的造血模式,让各家投资人只能面对少得可怜的对价。这种收益与支出的失衡最终让这些投资者的境遇难堪,或是像大连万达那样无奈离开,或是像朱骏为股权纷争打得头破血流。
总而言之,作为逐利而生的资本在没有找到生存方式时,可以有短暂的精彩,却免不了持久的迷茫。
金元足球2.0版——地产足球北京奥运会并没能给中国足球带来的新希望,凭借东道主身份登上奥运赛场的中国足球落得个铩羽而归,反倒是此后假赌黑风潮引发的混乱把中国足球带到了历史低谷。彼时的中超联赛宛若而今的沪深A股市场,让那些曾经叱咤一时的投资者们噤若寒蝉。
逢低补仓同样是资本市场运营的真理。2010年,恒大入主因为假球、赌球等问题早就没落不堪的广州足球,堪称一次颇为成功的抄底。恒大用1亿元购买了一支一线城市的足球队,通过重金投入打造了实力超过国家队的豪门,迅速完成冲超、夺得并且蝉联联赛冠军甚至晋级亚冠八强,而其最根本的是用一种全新的运营理念改变了中国足球既有的游戏规则,即将重点放在提升竞技水平、建立强势品牌效应上,以此推动企业品牌发展,进而支持业务提升。
显然,在女排赛场上的“高价引援+明星教练”所获取的成功让许家印期待着持续复制这样的故事,大江南北足球精英的汇聚已经算不上什么大新闻了,千万美元级的外援空降和同欧洲豪门的直接竞争,让恒大全面改写中国足球在转会方面的相关纪录。还有奖金方面的激励机制,从“510”到“303”,以及亚冠赛场上的“6306”,让球队迅速形成千万级的奖金积累。上述种种综合作用捎带手制造出中超联赛在竞赛成绩方面的新纪录,前所未有的投入换来了前所未有的战绩,金元足球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走向极致。
当然,如果只有恒大的一家独大,不会让中国职业体育进入新的发展模式,而大连万达的回马枪让“地产足球”概念成为热词。相比曾经的八冠王,万达此次出手更加高端大气,号称“签约三年投资5亿”,紧密联手中国足协,不但有冠名中超的常规手段,更有对于国足选帅的直接支持,还有值得称道的对于青少年足球培训体系的大力推广。这次有点儿一锅端意味的全面抄底,不仅让万达广场成为中超赛场曝光率最高的品牌,更是高调宣告王健林重新获得中国足球的话语权。
两家房企的先后出手其实没有高下之分,不过都给出了鲜明的态度:不靠足球经营赚钱,但靠足球品牌获取更大回报。这两次重磅投入迅速激活了因为太多负面消息而一蹶不振的中国足球,至少,地产足球模式正式成为中超的独特风景,从广州富力到大连阿尔滨,地产品牌在中超赛场上快速成长,2012赛季16支中超球队中,拥有房地产业务背景的球队数量达到了14支,大有“没有点儿房地产,您不好意思在中超同行间打招呼”的意味。
金元足球的2.0时代刚刚开始,可以预期的是因为不差钱,金元足球将会制造出更大的传奇,也因为不差钱,将注定会为中超带来更加飞速发展。至于这个时代的结局还远没到预测的时候,只有前车之鉴(七雄相继没落的意甲)或者优质模板(四强时代的英超)可以作为参考,但在中国特色的职业体育发展环境下,也许会让人们见证不一样的金元足球3.0版本。
没钱别玩儿职业体育
根据相关学者对于职业体育经济模式的解读,必须拥有三大构成要素:1.人力资本、金融资本等各种资本的顺畅流动;2.有清晰的财务运营目标,一切运营要以财务数字作为最终审核标准;3.有清晰的运营职能划分,有专业管理者的运营,即管办分离,运动员和管理者分离。
当前的中国体育,能满足这三条的不多,好在第一条算是初步达成,无论是中超、CBA这样有了职业化模样的联赛,还是从起点就有些问题的排球、乒乓球联赛,都有了相当程度的资本介入。有了资本,直接引发的就是对于资源的竞争,最直接的表现就是赛季投入金额的快速上涨。仅以甲A和中超为例,据相关媒体公布的数字,1994年时的总投入为8000万元人民币,1996年突破亿元,2003年4亿元,2010年5亿元,2011年15亿元,而2012赛季16支中超球队的预算加起来达到了30亿元。一方面是国有企业强势而雄厚的背景,另一方面是民企追求成功时的不计代价,在球员市场及俱乐部运营方面一年又一年的大肆军备竞赛,让职业体育联赛相关支出呈现跨越式的快速增长。
换个角度看,中国职业体育确实是同世界接轨了,在竞技表演水平和相关赢利模式尚未建立的阶段,运营支出的规模和增长趋势却学得有模有样。
拥有许家印那样的风光无限,肯定是不少老板当初大笔一挥进入体育圈的原始动力,但表面上的疯狂却要面对一个越挖越深的大坑。在中国职业体育颇有几分令人唏嘘的大背景下,大多数情况只能得出“梦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的结论,特别是圈外人成为局中人的时候,大都面临着无奈的现实。不是所有资本都是理智的,总有梦想的卫道者演绎着或是问鼎冠军的欢乐大结局,或是撞得头破血流、不能坚持下去的悲剧。这么做值得吗?
能够拥有数以亿计资产的各界老板们注定是原有领域的成功人士,那么面对着投资收益效率并不那么突出,甚至可能是持续投入不见回报的中国体育产业,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的趋之若鹜?从正常的商业逻辑看,这样做肯定是非理性,但考虑到体育产业的准公共产品特性和外延效应,也许此刻看上去有些疯狂的投资行为就有了靠谱的解读。归根到底,投资者所追求的效用才是资本的核心价值所在,因此,对于体育资本而言,基本可以定义为以下三种类型:
1.源于热爱的力量
朱骏、王兴江甚至姚明都算是这种类型的代表。在他们的偏好体系中,对于体育的热情远超过对于自身利益的思考,因此会为之付出高昂的对价。但仅凭梦想和热爱注定会羁绊于资本规模方面的短板,也注定会为梦想支付高昂的学费,在同其他金主的对抗中很难赢得最高荣誉。
2.项庄舞剑的意图
地产足球用实际行动告诉所有人,足球可以挣钱,只是在别处。正如之前靠红头批文和政府优惠措施让体育发挥多样化价值的故事一样,恒大、富力、阿尔滨以及万达们均用足球获取了足够多的社会影响力和政府资源,不但没有成为“鱼肉”,反而一跃成为相关利益的攫取者,在某种程度上,这是中国体育常见的战术手段。
3.价值低谷的判断
资本价值的核心内容是资本的增值与收益,在某种意义上,没有形成核心收益架构的中国职业体育正处在自己的最低点,有着潜力巨大的发展机会,只是这样的身份定义太难给出。放眼全球,指望通过投资体育获得回报的,也只有依靠对冲基金收购曼联的格雷泽家族达到了,纵使是如此强大的曼联,也被巨额债务拖累得步履蹒跚。回头来看中国的情况,即便确实是抄底的好机会,但在持续挖坑的过程中能否“守得云开见月明”,也是个问题。谁是最终赢家?
中国体育的职业化进程不到20年时间,各种资本故事频繁上演,有的匆匆来匆匆去,有的制造大事件后人间蒸发,有的极致辉煌也极致没落,有的选择持续坚守等待机会,如何评价不同发展模式的功过得失,反倒成了难题。其实原因相当简单,因为体育赛事在经营收益和胜利效用方面相互存进又相互制约,颇显诡异的平衡关系中很难给出赢家的标准,只好根据过往貌似成熟的发展模式给出一些判断。
恒大模式注定会成为中国职业体育的长期标杆,说不定哪天许老板心血来潮,完成中国三大球冠军的大一统也该不算难事。但不能总是“只看贼吃肉,不见贼挨打”,恒大模式的核心要义是既有急功近利的金元游戏,也有稳扎稳打的长期战略,同皇马合作足球学校的投入其实并不逊于转会市场的大手笔。
中国体育大环境的问题不少,特别是在造血能力方面,始终困扰那些充满热情的资本,要么是“有多大本钱打多大仗”,小本经营惨淡维持(如姚明),要么是血拼之下的不归路(如王兴江)。更多理性运营的资本还在犹豫着是否应该介入中国的职业体育。
●文 赵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