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特勒的头号反对者

  • 来源:文史博览
  • 关键字:奥西茨基,希特勒
  • 发布时间:2013-10-24 14:38

  1931年1月20日,卡尔·冯·奥西茨基在自己任主编的《世界舞台》杂志发表抨击阿道夫·希特勒的文章:“一个民族到底要在精神上沦落到何种程度,才能在这个无赖身上看出一个领袖的模子,看到令人追随的人格魅力?”希特勒大为震怒,在任帝国总理半月后就下令逮捕奥西茨基,判处他18个月监禁并投到伊斯特维根劳动营改造。

  在那个荒滩和蚊蝇丛生的地方,奥西茨基已成了562号犯人,虽然身体孱弱,每天仍受到党卫军看守棍棒的“特别照顾”。

  1932年,奥西茨基在圣诞节大赦中被释放,但他仍不遗余力地为民主振臂高呼。1933年2月27日晚,奥西茨基在回家路上听到国会纵火案的消息后,意识到这是希特勒的阴谋,也深知自己面临的厄运。回到柏林的家中时已是晚上11点,妻子毛特?冯?奥西茨基开门时紧张地问他:“现在怎么办?”奥西茨基镇静地说:“还是先上床睡觉!”28日凌晨3点,急促的门铃声把夫妇俩吵醒。妻子说:“他们来抓你了。”奥西茨基说:“我不怕!”话音刚落,几个秘密警察就破门而入带走了他,之后关进柏林监狱。

  作为希特勒的头号反对者,尽管奥西茨基患有心脏病,却时常遭受严刑拷打,还被强制做苦役。其间,他的殉道精神逐渐为世人所知。1934年,诺贝尔和平奖委员会收到众多知名人士对奥西茨基的提名信,包括爱因斯坦、罗曼·罗兰、托马斯·曼、珍·亚当斯……

  在当时诺贝尔和平奖5位评委中,包括挪威总理和外长。虽然他们赞赏奥西茨基推动和平的精神,却又担心将诺奖颁给他会让希特勒以此为借口对挪威发动战争。经再三斟酌,评委会于1935年底宣布:1934年诺贝尔和平奖空缺。

  1936年,挪威评委会再度启动诺贝尔和平奖投票程序。为不给希特勒以口实,挪威总理和外长辞去诺贝尔评选委员职务,评委会从而顺利完成了表决,于1936年底宣布:将1935年诺贝尔和平奖授予奥西茨基。

  此举触怒了希特勒,他立即指示纳粹德国外交部发表声明威胁评委会,并禁止奥西茨基前往挪威领奖。

  为掩盖丑行,纳粹将奥西茨基从集中营转到柏林一家医院治疗肺结核。奥西茨基在医院发表声明说:“诺贝尔和平奖不是政治斗争的标志,而是人类民族相互理解的标志,作为获奖人,我将尽我所能推动这种理解;作为德国人,我将永远维护德国在欧洲合乎正义的利益。”

  在盖世太保的严密监视下,1936年11月,诺贝尔委员会派代表在医院向奥西茨基宣读了颁奖决定。当问到他此刻的心情时,奥西茨基直言道:“我为获得这个奖项深感骄傲。无论谁大搞军备竞赛,都是对人类摧毁的疯狂,我仍会对着山谷呐喊,声音将传遍世界!”

  1938年5月4日,饱受纳粹折磨的奥西茨基在医院病逝,其时仍处于监禁中。爱因斯坦得知消息后向世界宣告:“这就是诺贝尔和平奖的不朽价值——将这荣誉的标志授予一位普通的殉道者。”

  奥西茨基无疑是德国最勇敢无畏的抵抗战士。然而,直到1969年威利·勃兰特当选德国总理后,奥西茨基的事迹才被宣传。如勃兰特所说:“如果跳过历史书上黑暗的那几页,是对人类的犯罪!”

  让我们记住奥西茨基的话:当生活处于黯淡时,我们需要一些提升灵魂的时刻,只要还拥有这样的时刻,一切就能获得重生,和平也就有了希望。

  文/张达明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